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NT$
445.0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
編輯推薦: |
《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研究》总结了中国社会70 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从财政分权和比较制度分析等理论视角揭示了基础设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 利用计量经济分析探索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市场融合、开放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影响, 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提出了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现路径。“公共经济与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丛书”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资深学者吴柏钧教授领衔总主编,系统总结上海的城市社会治理经验,致力于探索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以期推进上海市和长三角区域乃至我国公共经济与城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内容涵盖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机制、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以及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环境污染等亟待解决的关键性城市发展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十章,可分为四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基础”,梳理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供给模式、代表性理论、国内外经验证据和四个代表性数理模型。第二部分是“历史回顾”,回顾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背景、总体趋势、成就和挑战,并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进行提炼和总结。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分别从市场融合、开放发展、民生幸福、内生增长这四个角度对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和因果推断。第四部分是“制度分析”,探索了国家治理对于基础设施供给的重要意义,从分权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的治理体系及其对基础设施供给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潘春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公共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财经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目錄:
|
1章 绪论?001
1.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01
1. 1. 1 基础设施支撑中国增长奇迹/ 001
1. 1. 2 跨越发展陷阱/ 002
1. 1. 3 研究意义/ 006
1. 2 框架结构与研究思路/ 007
1. 2. 1 框架结构/ 007
1. 2. 2 研究思路/ 008
1. 3 研究内容与研究难点/ 009
1. 3. 1 研究内容/ 009
1. 3. 2 研究难点/ 011
第2 章 基础设施的发展简史与基本概念?013
2. 1 基础设施发展简史/ 013
2. 1. 1 工业革命时期基础设施的创新/ 013
2.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础设施的发展/ 015
2. 1. 3 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意义/ 017
2. 2 基础设施的概念、类型与性质/ 019
2. 2. 1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类型/ 019
2. 2. 2 基础设施的经济学性质/ 021
2. 3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 的误解与辨析/ 022
2. 3. 1 误解之一: 政府供给=免费供给/ 023
2. 3. 2 误解之二: 政府供给=政府生产/ 023
2. 3. 3 误解之三: 政府供给=供给/ 024
2. 3. 4 误解之四: 政府供给=普遍满意/ 024
2. 3. 5 误解之五: 政府供给=愿意供给/ 025
2. 4 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创新/ 025
第3 章 基础设施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029
3. 1 基础设施经济学研究溯源/ 029
3. 1. 1 亚当·斯密的国家职能理论/ 029
3. 1. 2 李斯特的“标准模式” / 030
3. 1. 3 马克思的“一般生产条件” / 031
3. 1. 4 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 032
3. 1. 5 基础设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033
3. 1. 6 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理论/ 034
3. 1. 7 福格尔的反事实分析/ 036
3. 2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37
3. 2. 1 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经验证据/ 038
3. 2. 2 跨国经验证据/ 040
3. 3 中国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41
3. 3. 1 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 041
3. 3. 2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效应的内在机制/ 043
3. 3. 3 基础设施的减贫和收入分配效应/ 044
3. 4 反思中国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46
第4 章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模型回顾?049
4. 1 基础设施的冰山成本模型/ 049
4. 2 基础设施的内生增长模型/ 050
4. 2. 1 模型假设/ 051
4. 2.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2
4. 3 基础设施的地区竞争模型/ 053
4. 3. 1 模型假设/ 054
4. 3.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5
4. 4 考虑基础设施外部性的地区竞争模型/ 057
4. 4. 1 模型假设/ 057
4. 4.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8
第5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基础设施发展70 年:
成就与挑战?061
5. 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础设施的发展(1949—1978 年) / 061
5. 1. 1 1949—1978 年典型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趋势/ 062
5. 1. 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础设施的修复与新建
(1949—1952 年) / 069
5. 1.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53—1956 年) / 071
5. 1. 4 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57—1978 年) / 073
5. 2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的飞跃式发展(1978—2019 年) / 076
5. 2. 1 1978—2019 年典型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趋势/ 076
5. 2. 2 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的发展(1978—1984 年) / 086
5. 2. 3 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85—1993 年) / 088
5. 2. 4 全面市场化改革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94—2012 年) / 091
5. 2. 5 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2013—2019 年) / 095
5. 3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097
5. 3. 1 基于“供给需求” 框架的分析/ 097
5. 3. 2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挑战/ 102
第6 章 基础设施与市场融合: 来自高速铁路连通的证据?104
6. 1 研究背景/ 104
6. 1. 1 市场分割损害大国规模经济优势/ 104
6. 1. 2 铁路促进市场融合的历史贡献/ 106
6. 1. 3 中国的高速铁路时代/ 107
6. 1. 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08
6. 2 中国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的文献回顾/ 110
6. 2. 1 高速铁路的经济增长效应/ 111
6. 2. 2 高速铁路对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的影响/ 113
6. 3 经验研究策略/ 115
6. 3.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15
6. 3.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16
6. 4 估计结果分析/ 118
6. 4. 1 高速铁路连通对“城市对” 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估计/ 118
6. 4. 2 地理距离与高速铁路连通效应/ 120
6. 4. 3 高速铁路连通效应内在机制的初步探索/ 124
6.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25
第7 章 基础设施与开放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128
7. 1 研究背景/ 128
7. 1. 1 经济转型与外资撤离/ 128
7. 1.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0
7. 2 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文献回顾/ 132
7. 2. 1 社会型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理论机制与中国
经验/ 132
7. 2. 2 经济型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理论机制与中国
经验/ 135
7. 3 经验研究策略/ 137
7. 3.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37
7. 3.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39
7. 4 估计结果分析/ 143
7. 4. 1 基础设施对FDI 流入的影响: 省级层面的证据/ 143
7. 4. 2 基础设施对FDI 流入的影响: 城市层面的证据/ 145
7.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48
第8 章 基础设施与民生幸福: 来自天然气普及的证据?151
8. 1 研究背景/ 151
8. 1. 1 清洁能源与幸福感/ 151
8. 1.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8. 2 中国天然气发展历程/ 154
8. 3 经验研究策略/ 156
8. 3. 1 幸福感计量方程设定/ 156
8. 3. 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57
8. 3. 3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57
8. 4 估计结果分析/ 160
8. 4. 1 天然气普及的幸福感效应估计/ 160
8. 4. 2 平均边际支付意愿的估计/ 161
8. 4. 3 工业排放与天然气普及的交互效应估计/ 163
8. 4. 4 稳健性检验: 测度问题与移民因素/ 165
8.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68
第9 章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新型基础设施的视角?170
9. 1 研究背景/ 170
9. 1.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70
9. 1. 2 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应对挑战/ 171
9. 1.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2
9. 2 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74
9. 2. 1 概念界定/ 174
9. 2. 2 经济学特征/ 175
9. 2. 3 相关文献回顾/ 175
9. 3 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政策指数构建/ 177
9. 4 经验研究策略/ 179
9. 4.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79
9. 4.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80
9. 5 估计结果分析/ 182
9. 5. 1 新型基础设施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估计结果/ 182
9. 5. 2 地区经济增长核算/ 184
9.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85
10 章 基础设施供给的治理基础与制度创新?187
10. 1 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领域的腐败/ 187
10. 1. 1 治理能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187
10. 1. 2 美国基础设施领域腐败问题的历史教训/ 189
10. 1. 3 基础设施领域是发展中国家腐败的重灾区/ 190
10. 2 治理能力与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供给/ 191
10. 2. 1 理论假说/ 192
10. 2. 2 经验研究策略/ 192
10. 2. 3 估计结果分析/ 196
10. 3 国家治理、分权体制与基础设施供给/ 199
10. 3. 1 国家治理与“两个一百年” / 199
10. 3. 2 从“中国式分权” 解读国家治理/ 200
10. 3. 3 “中国式分权” 对基础设施供给的影响/ 202
10. 4 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基础设施有效供给/ 202
参考文献?204
1章 绪论?001
1.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01
1. 1. 1 基础设施支撑中国增长奇迹/ 001
1. 1. 2 跨越发展陷阱/ 002
1. 1. 3 研究意义/ 006
1. 2 框架结构与研究思路/ 007
1. 2. 1 框架结构/ 007
1. 2. 2 研究思路/ 008
1. 3 研究内容与研究难点/ 009
1. 3. 1 研究内容/ 009
1. 3. 2 研究难点/ 011
第2 章 基础设施的发展简史与基本概念?013
2. 1 基础设施发展简史/ 013
2. 1. 1 工业革命时期基础设施的创新/ 013
2. 1.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础设施的发展/ 015
2. 1. 3 基础设施发展的历史意义/ 017
2. 2 基础设施的概念、类型与性质/ 019
2. 2. 1 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类型/ 019
2. 2. 2 基础设施的经济学性质/ 021
2. 3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 的误解与辨析/ 022
2. 3. 1 误解之一: 政府供给=免费供给/ 023
2. 3. 2 误解之二: 政府供给=政府生产/ 023
2. 3. 3 误解之三: 政府供给=供给/ 024
2. 3. 4 误解之四: 政府供给=普遍满意/ 024
2. 3. 5 误解之五: 政府供给=愿意供给/ 025
2. 4 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创新/ 025
第3 章 基础设施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029
3. 1 基础设施经济学研究溯源/ 029
3. 1. 1 亚当·斯密的国家职能理论/ 029
3. 1. 2 李斯特的“标准模式” / 030
3. 1. 3 马克思的“一般生产条件” / 031
3. 1. 4 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 032
3. 1. 5 基础设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033
3. 1. 6 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理论/ 034
3. 1. 7 福格尔的反事实分析/ 036
3. 2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37
3. 2. 1 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经验证据/ 038
3. 2. 2 跨国经验证据/ 040
3. 3 中国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41
3. 3. 1 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 041
3. 3. 2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效应的内在机制/ 043
3. 3. 3 基础设施的减贫和收入分配效应/ 044
3. 4 反思中国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效应/ 046
第4 章 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模型回顾?049
4. 1 基础设施的冰山成本模型/ 049
4. 2 基础设施的内生增长模型/ 050
4. 2. 1 模型假设/ 051
4. 2.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2
4. 3 基础设施的地区竞争模型/ 053
4. 3. 1 模型假设/ 054
4. 3.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5
4. 4 考虑基础设施外部性的地区竞争模型/ 057
4. 4. 1 模型假设/ 057
4. 4. 2 模型设定与求解/ 058
第5 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基础设施发展70 年:
成就与挑战?061
5. 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基础设施的发展(1949—1978 年) / 061
5. 1. 1 1949—1978 年典型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趋势/ 062
5. 1. 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础设施的修复与新建
(1949—1952 年) / 069
5. 1.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53—1956 年) / 071
5. 1. 4 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57—1978 年) / 073
5. 2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的飞跃式发展(1978—2019 年) / 076
5. 2. 1 1978—2019 年典型基础设施的总体发展趋势/ 076
5. 2. 2 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的发展(1978—1984 年) / 086
5. 2. 3 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85—1993 年) / 088
5. 2. 4 全面市场化改革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1994—2012 年) / 091
5. 2. 5 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基础设施的发展
(2013—2019 年) / 095
5. 3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 097
5. 3. 1 基于“供给需求” 框架的分析/ 097
5. 3. 2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挑战/ 102
第6 章 基础设施与市场融合: 来自高速铁路连通的证据?104
6. 1 研究背景/ 104
6. 1. 1 市场分割损害大国规模经济优势/ 104
6. 1. 2 铁路促进市场融合的历史贡献/ 106
6. 1. 3 中国的高速铁路时代/ 107
6. 1. 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08
6. 2 中国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的文献回顾/ 110
6. 2. 1 高速铁路的经济增长效应/ 111
6. 2. 2 高速铁路对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的影响/ 113
6. 3 经验研究策略/ 115
6. 3.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15
6. 3.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16
6. 4 估计结果分析/ 118
6. 4. 1 高速铁路连通对“城市对” 工资差距的影响程度估计/ 118
6. 4. 2 地理距离与高速铁路连通效应/ 120
6. 4. 3 高速铁路连通效应内在机制的初步探索/ 124
6.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25
第7 章 基础设施与开放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128
7. 1 研究背景/ 128
7. 1. 1 经济转型与外资撤离/ 128
7. 1.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0
7. 2 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文献回顾/ 132
7. 2. 1 社会型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理论机制与中国
经验/ 132
7. 2. 2 经济型基础设施影响FDI 流入的理论机制与中国
经验/ 135
7. 3 经验研究策略/ 137
7. 3.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37
7. 3.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39
7. 4 估计结果分析/ 143
7. 4. 1 基础设施对FDI 流入的影响: 省级层面的证据/ 143
7. 4. 2 基础设施对FDI 流入的影响: 城市层面的证据/ 145
7.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48
第8 章 基础设施与民生幸福: 来自天然气普及的证据?151
8. 1 研究背景/ 151
8. 1. 1 清洁能源与幸福感/ 151
8. 1. 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8. 2 中国天然气发展历程/ 154
8. 3 经验研究策略/ 156
8. 3. 1 幸福感计量方程设定/ 156
8. 3. 2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57
8. 3. 3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57
8. 4 估计结果分析/ 160
8. 4. 1 天然气普及的幸福感效应估计/ 160
8. 4. 2 平均边际支付意愿的估计/ 161
8. 4. 3 工业排放与天然气普及的交互效应估计/ 163
8. 4. 4 稳健性检验: 测度问题与移民因素/ 165
8.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68
第9 章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新型基础设施的视角?170
9. 1 研究背景/ 170
9. 1.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70
9. 1. 2 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应对挑战/ 171
9. 1.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2
9. 2 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74
9. 2. 1 概念界定/ 174
9. 2. 2 经济学特征/ 175
9. 2. 3 相关文献回顾/ 175
9. 3 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政策指数构建/ 177
9. 4 经验研究策略/ 179
9. 4. 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179
9. 4. 2 变量构造与数据来源/ 180
9. 5 估计结果分析/ 182
9. 5. 1 新型基础设施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估计结果/ 182
9. 5. 2 地区经济增长核算/ 184
9.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185
10 章 基础设施供给的治理基础与制度创新?187
10. 1 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领域的腐败/ 187
10. 1. 1 治理能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意义/ 187
10. 1. 2 美国基础设施领域腐败问题的历史教训/ 189
10. 1. 3 基础设施领域是发展中国家腐败的重灾区/ 190
10. 2 治理能力与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供给/ 191
10. 2. 1 理论假说/ 192
10. 2. 2 经验研究策略/ 192
10. 2. 3 估计结果分析/ 196
10. 3 国家治理、分权体制与基础设施供给/ 199
10. 3. 1 国家治理与“两个一百年” / 199
10. 3. 2 从“中国式分权” 解读国家治理/ 200
10. 3. 3 “中国式分权” 对基础设施供给的影响/ 202
10. 4 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基础设施有效供给/ 202
参考文献?204
|
內容試閱:
|
发展经济学将走向何方?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探索经济发展的奥秘是经济学研究永恒的话题, 并且经济发展的奥秘也是发展经济学这一学科致力于回答的问题。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高潮,这些新兴国家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并共同面临着实现经济繁荣、国强民富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背景下, 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 一些经典的理论相继问世。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到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再从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发展战略到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无不是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繁荣而出谋划策。遗憾的是,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 近五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国家却寥寥无几。相反, 不少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长期停滞的泥潭之中, 一些拉丁美洲国家甚至陷入了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的悲惨境地。似乎,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幸运。印度裔英国经济学家狄帕克·拉尔(Deepak Lal) 呼吁发展中国家回归自由市场经济的传统, 并将其专著命名为《发展经济学的贫困》, 用以揭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困境。与此同时, 以市场理论为基础的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则得到了蓬勃发展, 演化出蔚为壮观的理论体系。以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 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 通过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解。渐渐地, 发展经济学开始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相融合。大家逐渐意识到, 想要实现经济繁荣, 既不能脱离“有效市场” 来谈论“有为政府”, 也不能脱离一国的制度、文化和历史起点来寻求普适的发展路径。从发展经济学的新进展来看, 学者开始热衷于探索促进发展的微观政策。2019 年10 月,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 以表彰他们“利用实验性方法在全球脱贫” 方面所做的贡献。以上述三位学者为代表的新一代发展经济学家利用随机控制实验的方法验证了营养摄入、小微贷款、社区医疗等低成本的公共政策对摆脱贫困的积极作用。尽管上述研究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但它依然无法替代宏观视角的发展经济学研究, 也无法回答那些具有全局性、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如基础设施) 是否及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关于本书 幸运的是, 中国在过去70 余年里积攒的关于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为观察和研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宝贵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 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8. 1%;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 经济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9. 4%。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曾在2017 年指出, 世界贫困人口比例从40%下降至10%, 这一变化的主要贡献来自中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标准, 中国贫困发生率从1981 年的超过80%大幅下降至2018 年的不足2%。毫无疑问, 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基础设施占有重要地位。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速列车, 从无线电到互联网再到“大智移云”, 每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一次基础设施革命。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 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为缔造中国经济奇迹注入了重要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本身便是一个奇迹。那么, 基础设施具体是怎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 这是本书致力于回答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主攻方向。2020年年初, 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 国家迅速提出以发展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手段。总之, 在新时代,基础设施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 系统研究基础设施及其经济效应已成为当代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的责任和使命。总的来说, 本书是一本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专著, 试图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提供一个注脚。本书系统梳理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理论源流、数理模型、中国成就、经济效应及治理基础。必须指出的是, 本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或查询手册。它既没有涉及基础设施的所有类型, 也没有全面评估基础设施的各种效应, 更做不到对基础设施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尽管如此, 本书依然具有自己的特色。本书关注历史, 没有忽视基础设施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基础地位,而是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艰难探索时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书关注未来, 直面基础设施在全球经济降速增长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密切跟踪“大智移云” 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趋势。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中国, 探索中国基础设施对市场融合、开放发展、民生幸福和内生增长的影响, 并致力于揭示中国基础设施供给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希望本书成为发展经济学浩瀚知识海洋中的一叶扁舟, 能带领读者乘风破浪, 开拓自己的研究路径, 到达风光独特的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