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问题不大:只要不自乱阵脚,事情就不会糟

書城自編碼: 367743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成功/激励
作者: 杨子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458643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1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60
《 哈佛凌晨四点半·升级版:哈佛大学教给青少年的成功秘诀 》
+

NT$ 239
《 请停止无效努力 》
+

NT$ 265
《 当你又忙又美,何惧患得患失 》
+

NT$ 259
《 真正厉害的人,都能在关键点发力 》
+

NT$ 219
《 痴迷法则:如何让自己免于平庸,持续前行 》
+

NT$ 368
《 要事第一:全新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时间控制技巧 》
編輯推薦:
1.各大媒体平台热议的“躺平青年”口头禅“稳住,别慌,问题不大”。
问题不大是一种淡定的处事态度。很多时候我们焦虑、不安、困惑、不知所措,感觉事情已经糟糕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多半可能是我们自乱了阵脚,心态上出了问题。
2.听超人气宝藏哥哥讲讲生活,随手翻开,就能收获自我疗愈的能力。
作者是一位对生活禅意拥有独到见解的80后宝藏哥哥,擅长以温暖的话语疗愈人、以淡定的态度开解人,默默地帮助大家消除心中的烦恼。
热销书《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作者老杨的猫头鹰、《很感谢你能来,不遗憾你离开》作者初小轨推荐。
內容簡介: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当头一棒。面对突发状况以及生活的困境与挫折,成熟的人往往能够做到不自乱阵脚,他们心态稳定、做事淡定、情绪平静,可以收放自如地掌控事情的发展方向,不轻易被生活左右。
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每天都需要一点小练习。人气80后“宝藏哥哥”对生活中的种种突发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字里行间洋溢着朴素的生活禅意。
很多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焦虑、困惑、不知所措。此时我们需要告诉自己:人生中很多所谓的困境,其实问题并不大。
關於作者:
杨子星
一位对生活拥有独到见解的80后“宝藏哥哥”,擅长以温暖的话语疗愈人、以淡定的态度开解人,默默地帮助大家消除心中的烦恼。
曾受邀做客天涯访谈,受到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等数十家网站、媒体的报道,一度成为网络热搜作者。现任临湘市一-叶舟钓具CEO,著有《谁的内心不纠结》等作品。
目錄
部分
看透生活中的“纠结”
章?改变他人不如宽慰自己 003
第二章?接受不完美 020
第三章?识破面子 028
第四章?我们的皮囊 036
第二部分
告别“累”的心理误区
第五章?轻松学习和工作的秘诀 043
第六章?为苦累设定限制 050
第七章?每一次逃避都是无用功 060
第八章?选择放过自己 065
第九章?快乐并不难 079
第三部分
保护我们心中的“光”
第十章?创业是石头里长出来的树 097
第十一章?生活中的意外 115
第十二章?活着的念想 126
第十三章?挫折来临时 145
第十四章?匿名区的我们 160
后记 177
內容試閱
自 序
我以前身体不太健康,容易疲劳生病,经常四处寻找治疗方法。某一次,我在一本有关经络与穴位治疗的书上看到这样一个理论:人的心结与经络是相通的,心情烦乱常常会影响经络的畅通,经络不顺畅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我在那个时候领悟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紧密相连的,我的病,根源可能不在身体上。
从此之后,我开始留意自己的情绪问题。家庭、工作、个人追求……随着对每一个方向思考的深入,我渐渐摆脱了不太健康的状态,身体慢慢好了起来。我发现摆脱一种压力、一种负面状态,有时候只需一个简单的提醒。
在很多心理学著作中,这种提醒叫作心理暗示。我们对自己抱着好的态度,对未来抱着好的态度,慢慢地,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让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当我习惯给自己正向反馈之后,我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基本没生过病了(当然我无法保证自己以后不生病);以前我的胆量较小,上台讲话总放不开,容易紧张与害怕,自从我通过心理暗示进行自我调控以后,现在哪怕是面对成千上万人,我也不会害怕。一个人若能突破内心的种种困扰与障碍,生活也一定会发生改变。
在我渐渐好起来之后,我和许多人进行了心理方面的谈话——家人、朋友、客户,乃至网友。21世纪刚开始的时候,天涯论坛比现在热闹很多,很多人对我倾诉了自己的苦恼,而我则试着用我总结的办法来帮助他们。
我没有凭空想过一个观点,捏造过一个苦恼,书里的一切都是来自我的生活和愿意让我帮助他们的人。或许阅读本书的你不会有什么感觉,但当你遇到了同样的压力或心理困扰,你就会发现,书里的方法有一定的实用性。
这是我第二本有关心理自助的书。2014年,我出版了《谁的内心不纠结》,获得很多读者的喜爱。后来我忙于工作,把写书的事情耽搁了。直到2019年初,我发现以前大家讳莫如深的抑郁症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心理健康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20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里提到,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隐性需求不断增长。
我想,是时候再和我的读者朋友谈一谈了,看看大家这些年来有什么样的改变。和我之前的书一样,本书仍然有很多普通人的烦恼和一些化解方式。希望大家能够从书中找到摆脱困扰的方法,在今后活得更轻松、更快乐、更健康。
坦白地讲,心态好的人确实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幸福有时就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其实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与困扰,只不过这些问题一般比较隐蔽,我们也不太会去重视,认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什么大碍。实际上,心理问题不仅会让一个人活得很累,还会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一个人要想为别人化解心理困扰,首先应该有能力化解自己的心理困扰。如何化解内心困扰,方法也许有千万种,但从中找到实用的那个却并不容易。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感谢的是我的好友龚伟雄先生。十多年前,他常来我的文体休闲中心打乒乓球,慢慢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球友。他是我们当地的一位企业家,创办与投资过多家实业。在我的《谁的内心不纠结》一书出版之前,龚先生看完该书初稿后,说他也遇到过书中的困扰,感觉对自己很有启发,认为该书的实用性很强,值得出版与推广。在我完成本书时,他也是我的个读者。
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喜欢探索各种身体与心理上的问题。心与心往往是相通的,这些方法既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的心态与生活,它也应该可以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2020年10月 于临湘

第五章?轻松学习和工作的秘诀
有时候觉得人生好累,读书的时候考试累,工作的时候加班累,就连生病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我们真的很累吗?
表面上看,我们确实活得很累,但是当我静下心来细致分析时,却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累。为什么呢?
在学校读书时,考试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在我们胸有成竹地解答某些试题,并逐一检查核验后荡然无存。在整个考试的过程中,真正冥思苦想、压力巨大的时刻其实是比较少的。
工作时也是如此。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作常常会比较操心,工作量也很大,但是认真想想又会发现:虽然工作往往不会很轻松,但是很累很操心的时刻其实是很少的。即便是我与他人商谈一笔重大业务,很紧张、很害怕、很费心的时刻也是比较少的。
那么,为何我们常常会焦虑与心急,感到压力重重呢?这是因为我们想的多的是学习与工作中的难与累,而忘记了其中轻松的时刻。
比如上课时,我们常常会这样想:上课好难熬呀!好枯燥呀!上班时,我们常常会这样想:上班时间好难过呀!要办的事情太多了!这样思虑的话,我们的内心肯定会充满压力,也会感到很累,因为我们在朝累的方向思虑眼前的学习或工作。我们是在自我拖累。
告别自我拖累,学习与工作才有可能变得轻松起来。
生活中的很多累与压力都是心理误导造成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此种心理误导呢?面对眼前或未来需要完成的学习或工作,请先想想它是不是很累很操心,并告诉自己:我可以轻松地完成。当想到自己可以轻松地完成时,你的心情一定会瞬间变得轻松起来,心中的压力也一定会瞬间消失,然后便不会焦虑与拖拉,从而进入一种正向的循环。
要想改变一种心情,其实往往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就行了。只不过我们一定要找准压力的根源,找到容易改变此时心情的心理暗示,对症下药,否则可能怎么也摆脱不了此种压力,从而受尽折磨。
减少疲惫感
我们常常要面对一些机械性的工作:打包、记菜单、录入表格……这些工作,与其说是累,不如说是一种很难缓解的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大多是久坐带来的。
早几年开娱乐城的时候,我的主要工作是收银与看管前台,坐着的时间较多,劳动与活动的时间较少。从工作强度上看我应该是轻松的,但那段时间我却经常感觉疲惫乏力,不想运动。那时我不去运动的理由是:现在我很疲惫,我应该多休息,等到自己不疲惫的时候再去运动。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其实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缺乏运动越疲惫,越疲惫越不想运动。由于我无法让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运动,所以那几年我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需要看医生。
其中一位医生知道了我的职业性质后,给我总结了几个久坐的危害:一、造成人体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等;二、加重人的腰椎和颈椎疾病;三、容易引发肛肠疾病;四、增加肥胖的概率;五、久坐伤肾,增加泌尿疾病的发生概率。久坐是个恶性循环:我们坐久了就会感觉乏力,往往不想活动;这种不想活动被我们错误地认作疲惫;越疲惫,我们越想休息,以为只有休息才会消除疲惫……我们以为不动是一种休息,这是一种错误认知。疲惫的时候不想动,所以我们想着等不累了再去运动,结果,越等待越疲惫。
缺乏运动与过度劳动都可导致疲惫,都可能让我们产生“停下来就轻松了”的想法。错误的心理意识往往会掩盖真理并误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理智。缺乏运动而疲惫时,如果你不明白“越休息越轻松”其实是一种心理误导,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 越缺乏活动越疲惫,越疲惫越不想活动。这样误导了自己,那么你就会变得像我以前一样,工作是无比轻松的,身体状态却一直较差,并且找不到原因。
适当的运动,平衡身体和心灵的工作时长,是缓解疲惫的好方法。刚开始活动时可能有一点点累,因为此时你的身体处于乏力状态,但活动一会儿后,由于体力获得了提升,所以身体就会慢慢地变得轻松,变得舒服。这就会给身体和心灵之间带来一个正向的循环,让身心合一,减少自我的冲突。
自从我学会了用“越活动越轻松”这句话来激发自己,就总是能为自己创造运动的机会,比如能走路时尽量不坐车、开车或乘电梯,没事的时候尽量不要长时间坐着,而是多走动走动。也正因为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活动时我的心态常常会很乐观,因为活动可以让我变得更轻松呀!谁不想活得轻松一点呢?
有个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告诉自己“越活动越轻松”,而不是“越活动越健康”呢?其实我们问问自己就明白了。虽然这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但前者可以激发我们强大的活动欲,而后者则难以激发我们的活动欲。虽然任何人都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也无比渴望健康,但相对而言,轻松更容易实现。一时的运动无法让我们快速地达到健康的状态,却可以让人很快地找到轻松的感觉。
那些不懂得用“越活动越轻松”这句话来激发自己的人就没有我幸运了。我发现身边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还停留在我之前的那段时间,哪怕一点点距离也不想走路,楼层不高也喜欢乘电梯,我经常为这些有机会活动却不去珍惜的人感到惋惜,因为他们错过了太多获得轻松的机会。
自从我运用“越活动越轻松”这句话来激发自己以后,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比以前健康多了,疲惫乏力的状态也减少了很多。之所以一句话、一个简单的自我激励便能让我获得轻松的状态,是因为这句话能让我持之以恒地坚持多活动,并且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当然,过度活动与运动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这样你可能会变得更累,所以“越活动越轻松”的前提是不能过度。
缺乏运动的时候,人其实并不是越坐或越躺越轻松,而是越活动越轻松。适当的时候,向你渴望静止的身体说“不”,让身体运动一下,放松我们的心灵,寻找到身心合一的感觉,让生活变轻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