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M·奇波拉(Carlo M. Cipolla,1922-2000),意大利知名经济史学家,曾先后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1949年,年仅27岁的他开始在意大利卡塔尼亚教授经济史课程,之后分别在意大利威尼斯、都灵、帕维亚、比萨高师等学校任教。1957年,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访问教授,后来成为该校的全职教授。1995年,因在经济史学领域获得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意大利巴仁奖(Prize Balzan)。著有《经济史》《经济史学导论》《欧洲前工业化经济史》《动物的臭气和体液》《官僚主义者和水手》《三则怪诞故事》《征服者、海盗和商人:西班牙白银传奇》《时间的机器: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的时钟和社会》《帆船与大炮: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欧洲扩张》等。
目錄:
序
出版历史小记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
胡椒、葡萄酒(和羊毛):中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因素
译后记
內容試閱:
序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当我翻开《人类愚蠢基本定律》,开始阅读页行时,有一种在读讽刺作品的感觉。读了十行之后,我的脑海中冒出一丝疑问——这是认真的吗?而当我读到页后一行,又认为这毋庸置疑就是一部严肃的经济分析学术作品。然后,随着继续往后翻页,这些不同的感觉开始循环往复。谢天谢地!虽然经济学是枯燥乏味的(蓄意设计),但这本书俏皮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主张:1)愚蠢之人的数量之多总是超乎你的想象;2)愚蠢之人的比例不会随智力、社会或地理区划因素而改变。他们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间的比例与在税务会计师样本之中的比例是相同的(诚然,我确信,在“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中,这一比例肯定更高)。在此我就不再剧透剩下的定律了,以免破坏阅读体验——因为这本书很薄。
当我读完页,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玩笑之后,我的脑海里噼里啪啦地蹦出了一些想法。首先,作者对愚蠢有一个正式的公理性定义,即伤害他人却没有为自己带来任何利益——这与行为更容易捉摸的恶棍形成了鲜明对比,恶棍是要通过伤害你来获取一些东西的。相比之下,愚蠢之人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害,他们对维持体系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无法从自己的愚蠢中受益。其次,本书中的“定律”是真正的规律,作为经济规律,它应当被严肃对待,丝毫不亚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三定律、收益递减定律、奥昆定律(Okun’s Law),或者其他那些你在期末考试通过后几秒钟就忘记了的定律——但我敢保证,你会永远记住奇波拉定律。
后,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愚蠢之人的比例是恒定的,不随时间、地点、地理位置、职业、体重指数、脱离丹麦女王的程度和专业等级而变化?谜底可能在于本书的意大利语书名“Allegro ma non troppo”——快板乐章,但不过分快。自然母亲(或者说上帝,或者无论你信奉的哪种宗教)会不会也想刹车,减慢进步的速度,控制雇主数量的增长,防止 GDP 呈指数级增长,使经济不至于过热呢?所以,“她”创造了愚蠢之人,以减损个人和集体的利益,达成这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