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編輯推薦: |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教学需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应用型特色。
|
內容簡介: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共分十二章,除绪论外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定量分析化学概论、化学分析法(四大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元素化学、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等。 本书内容根据新工科教改的需要,编排时既考虑趣味性、创新性,又保持科学性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基本内容进行精选,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结合各相关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需要,删除过深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材各章均附有大量精选练习题,方便教学和自学。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应用型理工院校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教材。
|
關於作者: |
王传虎,男,1962年3月出生,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共党员,硕士,化学类教授,建材类高级工程师,校学术技术带头人,校教学名师,现任蚌埠学院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应用化学院重点学科、院重点专业负责人、蚌埠学院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安徽省分会理事、蚌埠市化工协会理事、安徽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化学、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院就业工作先进个人、院先进党务工作者、院优秀党员、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院产学研先进个人等;并获院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主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主持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项;主持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项;分别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项,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1项;分别主持蚌埠市科技计划1项,滁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凤阳县科技计划3项;指导最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教材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分别指导学生获第三届、第五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指导学生获“创青春 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铜奖1项;指导学生获第三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取得到校横向项目资金60多万元,多项成果在企业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
目錄:
|
章绪论(1)
1.1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1)
1.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2)
1.2.1近代物质结构理论(2)
1.2.2化学平衡理论(2)
1.2.3元素化学(3)
1.2.4物质组成的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3)
1.2.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
1.3定量分析方法简介(4)
1.3.1化学分析法(4)
1.3.2仪器分析方法(4)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6)
2.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6)
2.1.1氢原子光谱(6)
2.1.2原子的玻尔模型(6)
2.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7)
2.2.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7)
2.2.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9)
2.2.3四个量子数(11)
2.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13)
2.3.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13)
2.3.2基态原子中电子排布的原理(13)
2.3.3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14)
2.3.4简单基态阳离子中电子的分布(18)
2.4元素周期系和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8)
2.4.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8)
2.4.2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9)
习题(24)
第三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27)
3.1离子键理论与离子晶体(27)
3.1.1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28)
3.1.2离子的性质(29)
3.1.3离子晶体(30)
3.2共价键理论(33)
3.2.1经典共价键理论(33)
3.2.2现代价键理论(34)
3.2.3杂化轨道理论(38)
3.2.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41)
3.2.5分子轨道理论(45)
3.2.6键参数(49)
3.3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52)
3.3.1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变形性(52)
3.3.2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54)
3.3.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55)
3.3.4氢键(55)
3.4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57)
3.4.1分子晶体(57)
3.4.2原子晶体(58)
3.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59)
3.5.1改性共价键理论(60)
3.5.2金属能带理论(60)
3.5.3金属晶体(62)
3.5.4晶体类型小结(62)
3.6离子的极化(64)
3.6.1离子极化(64)
3.5.2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65)
习题(66)
第四章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69)
4.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69)
4.1.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69)
4.1.2配位化合物的组成(70)
4.1.3配位化合物的命名(72)
4.1.4配位化合物的类型(73)
4.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75)
4.2.1价键理论(75)
4.2.2晶体场理论(79)
4.3配位化合物的应用(84)
4.3.1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84)
4.3.2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85)
4.3.3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88)
习题(90)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93)
5.1基本概念(93)
5.1.1化学计量数和化学反应进度(93)
5.1.2系统和环境(94)
5.1.3状态与状态函数(95)
5.1.4过程与途径(95)
5.2热力学定律(96)
5.2.1热和功(96)
5.2.2热力学能(96)
5.2.3热力学定律(96)
5.3热化学(thermochemistry)(97)
5.3.1反应热和反应焓变(97)
5.3.2热化学方程式(99)
5.3.3反应热的计算(99)
5.4化学反应的方向(102)
5.4.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102)
5.4.2化学反应的熵变(103)
5.4.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104)
5.5化学平衡(109)
5.5.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109)
5.5.2平衡常数及其相关计算(110)
5.5.3多重平衡规则(111)
5.5.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11)
5.6化学反应速率(115)
5.6.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115)
5.6.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16)
5.6.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19)
5.6.4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122)
5.6.5反应速率理论简介(123)
5.6.6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25)
习题(126)
第六章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131)
6.1酸碱平衡(131)
6.1.1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132)
6.1.2酸碱溶液的pH计算(135)
6.1.3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140)
6.2强电解质溶液(142)
6.2.1离子氛的概念(142)
6.2.2活度和活度系数(143)
6.3沉淀溶解平衡(precipitation solubility equilibrium)(143)
6.3.1溶度积常数Ksp(143)
6.3.2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换算(144)
6.3.3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145)
6.3.4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147)
6.4配位平衡(152)
6.4.1配位平衡常数(152)
6.4.2配离子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153)
6.4.3配位平衡的移动(153)
6.4.4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定性(156)
习题(160)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163)
7.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63)
7.1.1氧化数(163)
7.1.2氧化和还原(163)
7.1.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64)
7.2原电池和电极电势(166)
7.2.1原电池(166)
7.2.2电极电势的产生(168)
7.2.3电极电势的确定和标准电极电势(168)
7.2.4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170)
7.2.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171)
7.3电极电势的应用(172)
7.3.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172)
7.3.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73)
7.3.3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74)
7.3.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76)
7.3.5测定某些化学平衡常数(177)
7.4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79)
7.4.1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179)
7.4.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179)
习题(180)
第八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184)
8.1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184)
8.2有效数字及其应用(184)
8.2.1有效数字的概念(184)
8.2.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185)
8.2.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85)
8.3定量分析中的误差问题(186)
8.3.1误差产生的原因(186)
8.3.2误差与准确度(188)
8.3.3精密度与偏差(188)
8.3.4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189)
8.3.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89)
8.4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190)
8.4.1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91)
8.4.2可疑数据的取舍(192)
8.4.3显著性检验(significance test)(193)
8.4.4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报告(195)
习题(196)
第九章化学分析法(198)
9.1滴定分析法概论(198)
9.1.1滴定方法分类(198)
9.1.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99)
9.1.3标准溶液的配制法和浓度表示法(199)
9.1.4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计算(202)
习题91(204)
9.2酸碱滴定法(205)
9.2.1酸碱指示剂(205)
9.2.2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207)
9.2.3一元酸碱的滴定(208)
9.2.4多元酸(碱)、混合酸(碱)的滴定(214)
9.2.5酸碱滴定法的应用(216)
9.2.6终点误差(221)
9.2.7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222)
习题92(224)
9.3配位滴定法(226)
9.3.1配位滴定曲线(226)
9.3.2配位滴定中酸度条件的控制(227)
9.3.3金属指示剂(229)
9.3.4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231)
9.3.5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234)
习题93(237)
9.4氧化还原滴定法(239)
9.4.1条件电极电势及其影响因素(239)
9.4.2氧化还原准确滴定条件和反应速率(242)
9.4.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终点的确定(244)
9.4.4氧化还原预处理(249)
9.4.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250)
9.4.6电势滴定法简介(255)
习题94(258)
9.5沉淀溶解平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260)
9.5.1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60)
9.5.2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262)
9.5.3重量分析法(264)
9.5.4沉淀滴定法(266)
习题95(270)
第十章分光光度法(272)
10.1概述(272)
10.1.1光的基本性质(272)
10.1.2分光光度法的特点(273)
10.1.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273)
10.1.4物质有色的原因(275)
10.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75)
10.2.1透光度和吸光度(275)
10.2.2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s law)(276)
10.2.3吸光度的加和性(276)
10.2.4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277)
10.3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278)
10.4显色反应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279)
10.4.1对显色反应的要求(279)
10.4.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279)
10.5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281)
10.5.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281)
10.5.2参比溶液的选择(281)
10.5.3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282)
10.6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83)
10.6.1定性分析(283)
10.6.2定量分析(283)
10.6.3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285)
10.6.4配合物组成的测定(286)
习题(286)
第十一章元素化学(288)
11.1元素概述(288)
11.1.1化学元素的自然资源(288)
11.1.2化学元素与生命(289)
11.1.3化学元素与环境(289)
11.2s区元素(291)
11.2.1s区元素的通性(291)
11.2.2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93)
11.3p区元素(294)
11.3.1p区元素的通性(294)
11.3.2p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95)
11.4d区元素(306)
11.4.1d区元素的通性(306)
11.4.2d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308)
11.5ds区元素(311)
11.5.1ds区元素的通性(311)
11.5.2d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11)
11.6f区元素(314)
11.6.1镧系元素的通性(315)
11.6.2锕系元素概述(316)
11.6.3钍和铀的化合物(317)
习题(317)
第十二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319)
12.1分离程序的意义(319)
12.2沉淀分离法(319)
12.2.1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320)
12.2.2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321)
12.2.3共沉淀分离法(323)
12.3萃取分离法(324)
12.3.1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325)
12.3.2重要的萃取体系(326)
12.4色谱分离法(327)
12.4.1柱上色谱分离法(327)
12.4.2纸上色谱分离法(328)
12.4.1薄层色谱分离法(329)
12.5离子交换分离法(330)
12.5.1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和性质(330)
12.5.2离子交换亲和力(332)
12.5.3离子交换分离过程(332)
12.5.4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333)
习题(334)
附录(335)
附录A常用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335)
附录B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和摩尔热容
(100 kPa)>(336)
附录C常见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340)
附录D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5 ℃)(341)
附录E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18~25 ℃)(347)
附录F标准电极电势(349)
附录G条件电极电势(298.15 K)(360)
附录H滴定分析中常用的指示剂(362)
附录I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64)
参考文献(366)
元素周期表(369)
|
內容試閱:
|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正在发生变化,每年数以万计的新的化合物及研究成果被化学家们研究出来,并不断完善。为适应时代发展与进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为了加强素质教育,根据国内基础化学教学发展趋势,对相近、相同要求和内容的部分进行合并,把原来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了体现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相互融合与知识内容体系的关系,经过详细、科学的论证,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参考相关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教材。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趣味性、创新性,又保持科学性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基本内容进行精选,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结合各相关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需要,删除过深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材各章均附有大量精选练习题,方便教学和自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广大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一些必需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介绍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定量分析化学概论、化学分析法(四大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元素化学、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等。内容体现理工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阐述物质的性质时,从其应用出发,具有重基础、强应用、为专业服务的特色。 本书编写工作分工如下:王传虎(蚌埠学院,编写第1章、第9章、附录),岳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编写第2章),李宗群(蚌埠学院,编写第3章),贺凤伟(辽宁科技学院,编写第4章),刘伟(蚌埠学院,编写第5章),杨娟(武昌首义学院,编写第6章),焦阳、王爱琴(武昌首义学院,编写第7章),郭立平(蚌埠学院,编写第8章、第12章),苏铁军(荆州学院,编写第10章),刘通(辽宁科技学院,编写第11章)。全书的编著工作由王传虎、贺凤伟、李宗群主持,*后由王传虎统稿、王欣(信阳农林学院)审稿。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帮助,编者所在学校的同事们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书籍及期刊资料,对此特致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水平有限,本书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技术,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改进,在此表示诚恳的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