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編輯推薦: |
《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2021)》的内容源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旨在与大众分享清华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书中内容对于正确认识国际传播环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保持文化自信具有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新闻与传播前沿讲座”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面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旨在介绍和展示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实务运作的前沿成果,以帮助学生较为集中地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展知识面和认知视野。《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2021)》以“新时代·新媒体·新使命”为主题,收录了2016-2018年间的演讲记录稿27篇。内容包括:“新闻与责任”“传播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理论与范式”“技术与实务”五个部分。本书适合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学生用作入门读物,同时可作为大众读物,让各界读者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思考。
|
關於作者: |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双聘教授。北京大学英美文学学士(1992)、硕士(1995)、美国宾州大学比较文化和传播学博士(2001)。现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教育与文明对话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获教育部21世纪优秀人才(2009)、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7)、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万人领军人才(2019)、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贡献专家(2020)等荣誉称号。主要著作有《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专著)、《中国媒体走向全球》(英文)、《全球新闻的流动与反向流动》(英文)、《全球传播与新闻教育的未来》(主编)、《人类传播理论》(译著)等,并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2003年以来作为主讲教授参与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和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培训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外宣干部、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国际新闻记者近万人。他还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GTN)的新闻评论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半岛电视台等多家中外媒体上接受采访或发表评论。张耀钟,清华大学新闻传学博士(2021),现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
|
目錄:
|
代前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 柳斌杰001
开篇
弹在时代绷得紧的弦上 / 李彬002
新闻与责任
讲
自觉担当起打造大国传播的历史使命/ 周树春014
第二讲
党性·独立性·人民性:
一个新闻学重要命题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探析 / 向芬028
第三讲
假新闻、算法和民粹主义政治动员/ 科林·斯帕克斯036
第四讲
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 李喜根049
第五讲
从新闻实践中看美国媒体的共性和特性/ 徐长银059
传播与社会
第六讲
全球化、新全球化和后全球化:全球传播研究面临的挑战/ 特里·弗卢068
第七讲
从跨文化传播语境谈“文化中华”/ 郭振羽076
第八讲
施拉姆之镜与中国传播学40年 / 刘海龙084
第九讲
科学传播、健康传播与风险传播 / 贾鹤鹏098
中国与世界
第十讲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 章百家110
第十一讲
走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 潘维122
第十二讲
路遥与陕北文化血脉 / 厚夫132
第十三讲
新时代的中国全球文化战略/ 刘康142
理论与范式
第十四讲
何为问题,如何研究 /卜卫150
第十五讲
信息生产方式的改变与新闻传播学研究/ 隋岩167
第十六讲
悬浮:流动、期望和社会成长 / 项飚177
第十七讲
构建国家品牌:关键概念和问题/ 基斯·丹尼187
第十八讲
基层治理:经验问题与理论问题 / 张静196
第十九讲
协商式公共决策:一种跨学科的视角/ 张开平207
技术与实务
第二十讲
网络传播规律漫议 / 丁柏铨218
第二十一讲
我演故我在:数字时代的展演与叙事/ 杨国斌228
第二十二讲
微传播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 陆小华237
第二十三讲
社交媒体时代的全球广告营销 / 林以萍248
第二十四讲
时间的殖民者:《第三次浪潮》的媒介社会史考察 / 王洪255
第二十五讲
追忆金庸先生:报人的“变”与“不变”/ 张圭阳264
终篇
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播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径重构 / 史安斌278
后记
|
內容試閱: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柳斌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和工作部署,特别是在2016年2月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这短短48个字,概括了新形势下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总要求,是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体系的纲领,是推进新闻传播事业深化改革、融合发展的总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以互联网、数字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会信息化、新闻国际化和舆论大众化,以自由发表、民主讨论、平等对话、多向互动为特征的新媒体发展势不可当。这一变化,打破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新闻传播格局,也给中国现存的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践和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要进一步提升主流思想、文化、舆论的引导能力,我认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从理论体系、实践模式、教育教材三大方面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贯穿始终,深化对新闻规律、传播规律、新媒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传播技术进步、大众传播无所不在、社会舆论风云突变这样一些新特点,提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
清华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录(2019)重构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体系近百年来,中国新闻理论在引进、争论、比较、创新中发展,曾经经历过效法日本、照搬苏联、引进欧美、创新探索这样一些阶段,尚未形成主导中国新闻研究和教育的特色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中国加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新闻理论的研究,编写了基本教材,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们对新闻规律、全媒体时代全球化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认识得还不深刻,科学的、系统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同度不高,不能适应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院系的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的要求,以及尊重规律、创新思维,用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中国新形象的论述,为重构和发展中国特色新闻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
重构中国特色新闻实践模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新闻实践丰富多彩,创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诸如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深入基层、坚持新闻的真实性,等等。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改变了固有的舆论生态和旧格局,8亿手机和“两微一端”成了新闻信息的重要阵地。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行业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方向:一是,改革僵化的运行机制和单一媒体时代的体制,促进融合发展,打造多业态、多形态的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大势;三是,要以真实性求得公信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公信力的基石,媒体要准确报道,真实描述事实,把握和反映事物的全貌;四是,提高舆论监督水平,要直面我们工作、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真问题,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五是,要面向公众、面向国际,创新话语体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音像、形象讲党的主张、国家形象、中国的故事。这不只是技术问题,而且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引导水平的转变、创造和发展。
重构中国新闻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我们应当彻底摆脱“解经释典”的经院主义、教条主义的新闻教育体系,彻底摆脱“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西方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而要开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教育体系。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心中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定盘星”、手中有“十八般兵器”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按照中央批准的清华大学深化改革的方案要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经启动了新的改革发展历程,从教育、教学、教材三大方向,全面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从课程到教材、从教法到评价,都更加突出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把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文化科学专业学习统一起来。巩固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面向主流、深入基层、新媒体传播和国际传播五大特色,依托清华大学多学科领先的优势,融合多学科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开设面向未来的新的课程,以培养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文化、国际交流方面的高端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