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6.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贝聿铭建筑探索
贝聿铭是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大气庄重、谦虚沉稳,又不乏灵动巧思,在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中融入了东方式的意境与诗韵。
本书凝结了多位专家对贝聿铭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研究成果,全面收录了海内外有关贝聿铭的相关出版物资料,并加以梳理分析和评论,是一本学习、研究贝聿铭的大成之作。
书中每一章都探讨了一个主题,收录了很多珍贵的史实资料,还提到了许多趣闻轶事,如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建筑是合作社之间的故事,贝聿铭同马歇尔·布劳耶泛舟游玩时的感慨,贝聿铭与王大闳、黄耀群和陈从周等人的关系,有关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设计者的争论……
这是一本文笔细腻、评述深刻、史料详实、内容丰厚、值得一读的好书。
贝聿铭建筑十讲
1988年7月,卢浮宫拿破仑广场上,升起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壮丽的景观吸引了全世界的注目。一度,玻璃金字塔取代艾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
没有建筑师比贝聿铭对过去五十年的社会和政治景观造成更难以磨灭的影响。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肯尼迪家族、保罗.梅侬、密特朗、欧维兹和中国银行等客户身上。
贝聿铭所到之处都
|
內容簡介: |
贝聿铭建筑探索
本书共分为七章。
章《世纪大师 现代主义的贝聿铭 》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奖项和荣耀,整理归纳了他的作品。
第二章《建筑志业 贝聿铭的职业历程与人格特质》讲述了贝聿铭求学与发现自我、成长与历练、声名远扬与铸就品牌的职业历程,总结了大师的设计理念、人格特质和成功要素。
第三章《空间时间 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从空间与时间的视角,广征博引,解析了贝聿铭建筑作品的风格与价值。
第四章《高端现代 贝聿铭、格罗皮乌斯与建筑师合作社》聚焦于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的建筑师合作社之间的往事,通过东海大学的建设,展现了现代性的移植和再造。
第五章《立体造型 贝聿铭早期作品与混凝土构筑探讨》从混凝土材质角度,评析了贝聿铭的重要作品,系统的论述了混凝土构筑物的高峰与式微。
第六章《晶莹空间 贝聿铭的现代玻璃构筑》从玻璃材质角度,解析了贝聿铭所创造的晶莹空间,总结了现代玻璃构筑的贡献。
第七章《披帙展书 阅读贝聿铭》全面总结了有关贝聿铭的出版物资料信息,整理了“有关贝聿铭的出版物档案”,并加以分析比较,是研究建筑大师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后记中,黄健敏老师阐述了自己多年研究贝聿铭的心路历程,真挚感人。
贝聿铭建筑十讲
作者黄健敏以亲身多次旅行的观察体验,针对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筑类型汇整编辑了详尽的数据,揭开大师从房地产业务转型至建筑艺术的契机,更详细记述对贝聿铭职业生涯有至大影响的九座建筑。
作者黄健敏追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人生,收录的九座建筑皆为他亲身走访过的,如香港中银大厦、桃源乡记——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全书十万余字,图片三百余幅,诸多信息为首度发表。这是一本有关建筑物和权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敛、东方和西方的传记。
|
關於作者: |
贝聿铭建筑探索
黄健敏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学硕士;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等高校;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
黄承令
中原理工学院(现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毕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建筑硕士;曾在美国芝加哥 SOM 事务所、LSH 事务所、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等工作十余年;曾任台湾中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系主任、设计学院院长;黄承令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赖德霖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美术史博士;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亚洲美术史及建筑史教授、美术史专业主任。
李瑞钰
中原理工学院(现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毕业;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系硕士;曾任贝聿铭建筑事务所设计师;东海大学建筑系兼任副教授;宝元建筑师事务所主持人。
张晋维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候选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学士;学学文化创意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暨室内设计学务企划兼讲师。
贝聿铭建筑十讲
黄健敏
中国台湾中原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学硕士。曾担任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捷运工程局公共艺术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咨询委员、台北市建筑师公会理事。曾任教于中原大学、东海大学、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北科技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1993年起参与中国台湾公共艺术方针与执行工作,著书撰文推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2006年任《建筑》杂志总主编。
著作:《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台湾建筑的先行者》《美国公众艺术》《生活中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艺术》《庆典公共艺术嘉年华》《艺术尽在街头》等。
主编:《空间美学新发现——公共艺术的教育·参与·创作》 《都市美感心体验——公共艺术的多元·跨界·场域》《阅读贝聿铭》等。
|
目錄:
|
贝聿铭建筑探索
章 世纪大师 现代主义的贝聿铭 黄健敏 7
获奖荣耀 8
机构建筑 13
企业建筑 16
投资建筑 18
住宅设计与小区规划 21
作品宣传折页 23
大师陨落 27
第二章 建筑志业 贝聿铭的职业历程与人格特质 黄承令 29
求学与发现自我的年代(1935—1948) 34
专业成长与历练(1948—1960) 35
创业、名声、品牌(1960—2019) 38
职业生涯的里程碑 41
设计理念与人格特质 47
成功要素 49
第三章 空间时间 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 赖德霖 51
第四章 高端现代 贝聿铭、格罗皮乌斯与建筑师合作社 张晋维 69
重思贝聿铭:研究意旨 70
贝聿铭的前现代情境 71
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伦敦与哈佛 74
移植的现代性:华东大学与东海大学 76
一个暂时性的结论:东海大学作为“成为现代”的计划 84
第五章 立体造型 贝聿铭早期作品与混凝土构筑探讨 李瑞钰 87
丹佛法院广场与希尔顿酒店 88
基普斯湾广场 91
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中心 99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02
埃弗森美术馆 108
得梅因艺术中心扩建 111
混凝土构筑作品的高峰与式微 113
第六章 晶莹空间 贝聿铭的现代玻璃构筑 李瑞钰 117
现代建筑的探索与玻璃的运用 118
个玻璃建筑——海湾石油公司办公大楼 118
实用玻璃度假小屋 120
高层玻璃幕墙办公大楼的实践——丹佛市里高中心 122
大跨度全透明玻璃航站楼——美国国家航空公司航站楼 123
超大玻璃盒子的沉思——肯尼迪图书馆 126
工艺精湛的超大三角玻璃天窗艺术中庭——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30
游移变换的变形曲面玻璃大厅——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139
节节高升的三角锥玻璃大楼——香港中银大厦 145
集历史与现代工艺技术之大成——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51
东西方不同文化氛围中的玻璃构筑——日本美秀美术馆与德国历史博物馆 154
现代玻璃构筑的贡献 157
第七章 披帙展书 阅读贝聿铭 黄健敏 159
有关贝聿铭的出版物档案 186
后记 191
贝聿铭建筑十讲
讲
世纪大师 建筑师贝聿铭 008
第二讲
高原美境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046
第三讲
适地塑形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068
第四讲
摩天竹节 香港中银大厦 094
第五讲
几何雕塑 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 118
第六讲
活力殿堂 摇滚名人堂与博物馆 138
第七讲
桃源乡记 美秀美术馆 158
第八讲
都市剧场 德国历史博物馆 184
第九讲
姑苏新韵 苏州博物馆 202
第十讲
阳光建筑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232
致谢 263
|
內容試閱:
|
贝聿铭建筑探索
后记
为撰写关于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系列书稿,我收集了许多文献与资料,并在个人脸书(Facebook)上建立了一个专栏,不定时地贴出一些相关信息与朋友共享。脸书上不时会跳出一些照片,提醒我有关贝聿铭的种种。
如 1963 年 4 月 2 日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落成,贝聿铭亲自出席典礼,并与东海大学校长吴德耀、建筑系讲师汉宝德合影。当天,他在建筑系进行了题为“现代建筑之动向”的演讲。这是贝聿铭第三次来中国台湾,而他的三次到访都与东海大学的建设有关。东海大学路思义纪念教堂的设计者究竟是谁,这是一件各说各话的公案,当事人均已先逝,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来考证。
东海大学早年建校的相关文献,1984 年被纽约亚洲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全部捐予耶鲁大学,如今收藏在神学图书馆(Divinity Library)。由于数据浩瀚,以 1951 年为分界点,文献被分为两个系列,即以学校为主分类和按英文字母排序。我曾在 1997 年复印了大量感兴趣的主题资料,准备深入研读,作为日后撰文的参考。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多年来,这批文献资料始终被束之高阁,未曾深入探讨,仅于 2007 年陈其宽逝世之际,利用陈先生的部分文献撰写了一篇专文,发表在台湾杂志《建筑Dialogue》七月号的纪念专辑上。
2017 年贝聿铭百年诞辰之际,著书庆祝贝老高寿的想法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为了充实书的内容,我专门飞到中东卡塔尔的多哈,亲自走访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该馆的五楼是高级餐厅,当时正在歇业,不对外开放,通过行政部门的安排,我才得以参观。参观结束正要离开时,安保部门却上前盘查,不但检查了我所拍的照片,还复印了我的护照存档,一直折腾到闭馆后 1 小时余才放行。这是我多年来走访贝聿铭作品的一个插曲。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故事,其中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日本美秀美术馆开幕期间的际遇。开幕式当天,在参观完新落成的美术馆之后,宾客们又前往神慈秀明会教祖殿参加开幕音乐会。音乐会后的晚餐是自助餐,在用餐时,我特意向贝聿铭致以问候,并且请他在开幕式请帖上签名留念。 我期盼上述的这些亲身经历有机缘陆续地撰写成书,以纪念贝聿铭。《贝聿铭建筑探索》也正是出于此目的完成的。
在《贝聿铭建筑十讲》尚未出版时,我特邀学弟李瑞钰建筑师撰文,发表在台湾的《放筑塾代志》四月号的杂志上来恭贺贝聿铭的百岁生日。2017 年 10 月,又邀学长黄承令建筑师、李瑞钰建筑师与我联合撰稿,发表在台湾《建筑师》杂志的贝聿铭百岁专辑上,为贝老祝寿。李、黄两位建筑师都曾在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工作多年,他们以亲身感受来撰文,格外具有意义。李瑞钰所著两篇文章的配图由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的埃玛· 考伯(Emma Cobb)协助提供,在这里深表感谢。
2017 年 10 月 12 日与 13 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举办了“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与会发表论文的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美术系亚洲美术史和建筑史教授赖德霖是我的故交,于是向他邀约发表该论文的中文稿件。加上曾发表在《放筑塾代志》四月号杂志上的两篇文章与《建 筑师》杂志上的三篇文章,共计六篇,汇编成了繁体中文版的《探索贝聿铭》一书。随后,又增加了在中国香港举办的“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上由张晋维发表的论文,汇编成简体中文版的《贝聿铭建筑探索》一书。
贝聿铭的建筑生涯自 1948 年在威奈公司出任建筑部门主管开始,于1990 年宣布退休,至 2012 年完成封山之作美秀教堂,其丰功伟业熠熠生辉,有诸多课题可供研究探讨。《贝聿铭建筑探索》一书为阅读和探索贝聿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
黄健敏
贝聿铭建筑十讲
历岁逾年 笔耕大师贝聿铭
1989 年9 月1 日,贝聿铭将其事务所的名称由他本人挂名的状态,另外增添了两位合伙人的名字,从此,1955 年创立的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I. M. Pei & Partners)成为历史,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1 为公司开启了事业上崭新
的一页,同时也为贝聿铭于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笔。1990 年,由卡特·威斯曼(Carter Wiseman)所著的《贝聿铭——一个美国建筑的侧写》(I.M. Pei -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 )一书适时出版,为贝聿铭建筑生涯做了精彩的阶段性总结。但是贝聿铭退而不休,携1989年为卢浮宫博物馆精彩设计的卓越美誉,他以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 Architect)的名义驰骋于世界各地,从欧洲、中东、亚洲到美国,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继完成,其中以他擅长且知名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一类建筑占了主流。
1995 年4 月,中国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贝聿铭的世界》一书,收录了贝聿铭5 个美术馆作品。当年我构思了系列性的丛书,计划完成《贝聿铭的艺术世界》《阅读贝聿铭》《贝聿铭·东方情》《贝聿铭的建筑世界》等书,1997 年6 月《阅读贝聿铭》简体中文版发行。而另外两本书搜集文献资料的工作也在始终进行着,但至21 世纪初,一项任务意外地使我整个创作计划为之中断,这就是我第三本书《贝聿铭建筑十讲》推迟到2018 年才完成的缘由之一。2008 年11 月,曾任贝聿铭及合作伙伴建筑师事务所公关主任一职的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女士(Janet Adams Strong)所著的《贝聿铭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 )一书问世。该书实际自1992年就开始筹备,她访谈贝聿铭始于1995 年4 月18 日,然而至1997 年2月访谈活动暂停,直到2007 年3 月才再次继续展开。此书分别有简体、繁体两个中文版本。由于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的特殊身份,使得此书囊括许多手资料,例如止于设计方案的圆形螺旋公寓(The Helix,New York,1948—1949)一案,堪称是贝聿铭极罕见的理论性的公寓设计,但是与其日后在凯普赛德公司所进行的诸多住宅项目之间没有牵连关系。贝聿铭任职于凯普赛德公司时期,从基浦湾公寓(Kips Bay,New York,1957—1960) 至布什内尔广场公寓(Bushnell Plaza,Hartford,CT,1961)等一系列的房地产所重视的课题是如何节省建造费用并营造美观的环境,这种务实求美的态度,乃是贝聿铭早期作品之所以出类拔萃的关键因素。
自1990 年贝聿铭宣布退而不休至2008 年全集出版,18 年间,其相继设计的作品共15 件之多,其中的毕尔巴鄂大楼(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1990—1992)、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大港银行大厦(Sentra BDNI,1992—1998)、巴塞罗那凯克萨银行(La Caixa,Barcelona,1993—1998) 与雅典古兰德里斯现代艺术博物馆(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1993—1997)并未兴建。而建造完成的11 件作品内,美术馆及博物馆就占了6 件,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贝聿铭在博物馆设计领域的至尊地位。2017 年是贝聿铭一百岁诞辰,从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庆祝活动以展示贝聿铭的杰出贡献。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举办了研讨会,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举办名为“贝聿铭一百岁”的研讨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在杰斐逊馆举办“贝聿铭一百岁生日展 ”,苏州博物馆主办“贝聿铭文献展”,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举办“据道为心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分别在香港与剑桥举办了“重思贝聿铭百年诞辰研讨会”(Rethinking Pei:A Centenary Symposium),凡此种种,更加激发了我重新撰述贝聿铭专著以续前志的意愿。
我第三本有关贝聿铭的中文书的内容应当如何撰写呢?自1955年来至2017 年,他的设计作品实在太多,其中影响为深远的作品 可以说有如下四项。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Boulder,Colorado,1961—1967) 是贝聿铭脱离了住宅性建筑,迈向真正建筑艺术的启航之作,该案还为他赢得了设计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Dorchster,MA,1964—1979) 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East Wing,Washington D.C.,1968—1978)的机会,前者使得贝聿铭踏入了权贵圈,获得了国际性的声望;后者令他登上职业高峰,此后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开创了事业的新境界。卢浮宫博物馆扩建项目(Grand Lourer,Paris,1983—1993)则是其建筑美学登峰造极之作,大众与专业人士皆对此赞赏有加。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纳入本书是理所当然的,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及卢浮宫博物馆已纳入《贝聿铭的世界》一书,没有必要重复介绍,因此我原本计划不予采纳。肯尼迪图书馆项目进行了13 年之久,基地屡次变更,方案一再更改,其涉及的课题甚广,手边的数据虽然已经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面、深度地呈现此方案,于是决定日后再撰写相关介绍。参考全集的作品名单后,我决定将贝聿铭1990 年以后修建的博物馆全部纳入。书稿撰写期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扩建完成,同时我又发掘了更多的文献,于是决定再次撰写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一文,以便读者对此卓越作品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体验。此外,本书并未收录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Kirchberg,Luxembourg,1994—2006)一案,特此提示。这也是一个耗时长达12 年的项目,无奈相关信息不够丰富,所以不予纳入。此外,贝聿铭摩天高楼系列中的香港中银大厦,是他职业生涯中、独特的作品,而且我个人曾参与此项目的室内设计达4 年之久,对之有更深切与详实的体验。权衡之下,就以香港中银大厦取代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一案。这是《贝聿铭建筑十讲》成书的历程。
对于我所选择撰写的作品,先决条件之一是我必定亲身走访过,毕竟建筑是五感的实境体验。这些建筑留给我太多难以忘怀的回忆:首先要说说两座都依水而建的建筑,初次走访克里夫兰摇滚名人堂时,我不巧遭遇了美国中西部的大风雪,天气酷寒刺骨。而当我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时,却是正值烈日当空的夏季,天气炙热,冷热交替的感受,正如同这两个博物馆给我的完全不同的体验一般。再提提两座远离尘嚣,都位于山巅的建筑,参加滋贺美秀美术馆开幕活动时,我有机会另外走访了不对外开放的教祖殿与钟塔,尔后多次朝圣,增加了对美秀教堂的体验。
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时,我长途登山跋涉,分别在冬夏两季体验到研究中心自然环境的变化多端,均是令人难忘的经历。参观德国历史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时,多次旅行途中,有一次恰逢举办展览,终于建筑落成登堂入室,从无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贝聿铭作品从构思到落成的经历,
莫不穷年累日。旅行看建筑绝非轻松的行程,但是收获是丰硕的、甘甜的。
原本希望于大师102 岁生日4 月26 日前献上本书作为诚挚的贺寿之意,很遗憾希望落空。贝老已于2019 年5 月16 日辞世矣。
黄健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