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老年期,即生命周期之终结阶段的联合反思,我们在书中会不断地强调从生命初到后的每个阶段都必须经历的积极参与。不过,这种生活史的视角(life history perspective),必须放在历史舞台的背景中考量。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该背景都会规定一些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些前提下个体才能有机会进行属于特定年龄的追求,这种追求对个体自己的发展以及对同时代亲属们(以及邻里们)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首先可以对整个世界史做个检视,看看从过去到现在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文明中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对待老人的方式。但是这样的历史检视可能很难看到我们想了解的事情,因为历史感兴趣的主要是精英老人,历史里的真实“老人”,他们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受到爱戴,后会被礼葬以图进入所谓的来世,所以他们的形象或多或少都是被神秘预设出来的。而对于不计其数的不知名的老人,我们大概只能泛泛而谈。虽然,在年长老人掌握着财权、土地和等级的社会里,老年人是可以通过论资排辈得到良好待遇的;但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数量空前的老人群体,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技术的世界,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们总体上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还相当不明朗。显然,他们的音容笑貌不能保存人类历史的连续性,而这个社会结构的中心地带也“容不下”老年人。
仔细思考一下老年人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的境况,很显然地,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前景:寿命将在技术发展不可限量的未来世界中继续稳步延长。在这个未来世界里,人类首先要证明,作为一个总体,人类能够从自己的那些不计后果的发明中幸存下来。从现在开始,老年期就必须是有规划的,即成熟的(也有人希望是有知识的)中年人必须开始意识到并一直明白,前面还有很长的生命之路要走。如果老年人能以某种方式圆满地、按顺序地体验生命前期的几个阶段,那么他们就可能形成贯穿一生的积极参与,对于寿命很长的老人来说,余生就取决于这些积极参与。换句话说,生活史的连续性必须贯穿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如此,中年人的生活才能指望有一个活泼的代际互动,而老年人才能形成我们所描述的那种存在主义的整合感,这是可能获得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