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丰富和创新城镇化发展理论,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有利于规避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并将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视域中进行整体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落脚到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化成果的基点上,这充分体现了本书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并通过实证研究,解析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中为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和思路,进而为我国创新城镇化发展思路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
關於作者: |
李小静,女,河北省唐山人,法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
目錄:
|
导? 论… ……………………………………………………………………………1
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2
一、选题缘由… …………………………………………………………2
二、研究意义… …………………………………………………………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7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8
二、就地城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就地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 22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5
一、研究思路… ……………………………………………………… 25
二、研究方法… ……………………………………………………… 27
第四节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 29
一、创新点… ………………………………………………………… 29
二、难点与不足之处… ……………………………………………… 30
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33
节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阐释… ……… 34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34
二、就地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本质… …………………………… 38
三、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 41
第二节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4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 45
二、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理论… …………………………………… 49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51
第二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变迁:问题分析与现实选择… ………… 57
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问题反思… ………… 58
一、乡镇企业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局限 59
二、工业化推动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进城城镇化发展模式及潜
在风险… ………………………………………………………… 63
第二节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现实紧迫性… …… 70
一、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 70
二、基于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 74
第三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机理… …………………… 77
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 78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变农业的产出方式,提高农业
生产力… ………………………………………………………… 79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创新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方式,
优化农业生产关系… …………………………………………… 86
第二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 …………………… 89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职业化… ………………………… 90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非农化”… ………………… 92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 92
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94
第三节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空间形态集聚化… ……………… 96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生产要素资源集聚… …………… 96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企业集聚… ……………………… 98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和
集聚… …………………………………………………………… 99
第四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103
节 功能拓展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大兴模式… …………104
一、大兴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的特点和主要做法… …………105
二、大兴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状况… ………109
三、大兴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 1153
第二节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中鹤模式”… ……115
一、“中鹤”以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具体
做法… ……………………………………………………………116
二、“中鹤”以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主要
成效… ……………………………………………………………121
三、“中鹤”以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经验
总结… ……………………………………………………………123
第三节 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富川模式… ………124
一、富川农业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的特点与主要做法… ………125
二、富川农业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发展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影响… …129
三、富川农业多业态复合型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133
第五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35
节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36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136
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140
三、农民工外出务工减少,返乡创业趋势日益明显… ……………141
四、“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142
第二节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43
一、传统发展理念束缚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 ……143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对就地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不足… …145
三、小城镇承载能力不强制约产镇融合共生发展… ………………148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束缚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 …151
第六章? 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59
节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 …160
一、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增强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意识… …………………………………………………160
二、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区域、城乡、产城发展的良
性互动… …………………………………………………………162
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163
四、以开放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163
五、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包容性… ………………………………………………164
第二节 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式发展… …165
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为就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提
供产业支撑… ……………………………………………………165
二、引导农业企业集聚式发展,为就地生成小城镇创造条件… …172
第三节 以小城镇建设为基点促进产镇融合发展… ……………………174
一、科学规划和布局小城镇发展,全面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 …174
二、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175
三、以“农”为媒,打造特色农业小镇… …………………………176
四、抓好小城镇的社区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77
第四节 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78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178
二、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 …182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民市民化水平… ……………184
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确保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86
五、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农村产业融合推动就地城镇
化发展的资金来源… ……………………………………………188
参考文献… ………………………………………………………………………191
后? 记… …………………………………………………………………………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