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按照历史时期的年代顺序给出 500 多个知识点,讲述人类探索太空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环境变化、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科学与发现、人文与艺术、思维与信仰、社会与变革等等,适用于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和广大市民,既是一本通识读物、也能作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教材,还可供广大天文爱好者、航天迷和科技爱好者、干部和技术人员阅读;既是对人类太空探索历史的介绍,也是人类与太空的对话。
|
關於作者: |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曾先后在北京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和中国航天二院二部工作。主持完成神舟飞船故障诊断系统、民用航天预研项目、“863”预研项目和总装预研支撑项目,曾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师和总指挥等职务,首批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国内多所大学航天通识课程特聘教授,《太空探索》和《科学探索》等杂志特约专家,多次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直播嘉宾。2010年以来,从培养航天器总体设计和航天器控制人才的需要出发,开始从事“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工作,创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航天、人文与艺术”。
|
目錄:
|
部分 宇宙之问
一、宇宙诞生
第二部分 远古时期
二、太阳系诞生(46亿年前—35亿年前)
三、从生命大爆发到大灭绝(38亿年前—6500万年前)
四、人类诞生(3550万年前—16万年前)
第三部分 望远镜时代前
五、建造巨石阵(4.9万年前—公元前1500年)
六、古代的天文观测(公元前1223年—公元前7年)
七、古代地心说(66—1117)
八、中世纪的太空探索(1128—1582)
第四部分 望远镜时代
九、牛顿革命时代的太空探索(1596—1725)
十、用望远镜发现了行星(1744—1838)
十一、用数学计算出来的行星(1838—1905)
十二、爱因斯坦发展了牛顿力学(1907—1925)
十三、探索银河系(1926—1952)
〖LM〗
第五部分 航天时代
十四、太空竞赛全力展开(1957—1966)
十五、一小步和一大步(1965—1979)
十六、哈勃太空望远镜进入太空(1979—2000)
十七、进入空间站时代(2000—2010)
十八、我们还在太阳系里转(2011—2020)
十九、人类将成为跨星球物种(2020—2030)
结束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