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內容簡介: |
《大学化学实验(Ⅳ)——物理化学实验》是依据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秉承“夯实基础、注重实操、强化设计、旨在创新”的原则所编写的实验课教材。全书包括绪论、常用测量技术、常用仪器及使用、热力学实验、动力学实验、电化学实验、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实验、物质物理性质测定实验共八章内容。其中基础知识与测量技术主要介绍了本书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方法与技术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包括有代表性的基础实验25个及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实验14个。此外,本书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实验原理及相关实验操作的视频资源,实现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大学化学实验(Ⅳ)——物理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科学、医学、药学、环境科学、生物工程等本科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进,沈阳工业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教学背景:主讲6门基础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学科基础课《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沈阳工业大学教学质量A级教师。两次荣获沈阳工业大学本科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作为《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设两门课程(物理化学(一)和物理化学(二)),并已经面向社会开放3期。该课程被评为2011-2014年校精品课程,同时也获批2017年“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专项立项和2020年国家一流课程培育项目。主持教改立项3项,参与4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校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研究论文7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高等理科教育》、《大学化学》等杂志。
科研背景: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科研论文10多篇,EI收录1篇。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 1 次。作为著作人之一完成专著 1 部,该图书还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图书二等奖。2019 辽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石油化工助剂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
|
目錄:
|
章 绪论 1
节 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
第二节 物理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 4
第三节 物理化学实验室的环境污染控制 9
第四节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10
第五节 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记录与表达 16
第六节 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处理技术 22
第二章 常用测量技术 42
节 温度的测量技术 42
第二节 压力的测量技术 48
第三节 液体黏度和密度的测量技术 52
第四节 电化学测量技术 54
第五节 光学测量技术 61
第六节 热分析技术 68
第七节 真空技术 74
第三章 常用仪器及使用 77
节 电子天平 77
第二节 数字精密温度温差仪 78
第三节 酸度计 79
第四节 恒温水槽 81
第五节 电导率仪 83
第六节 分光光度计 84
第七节 阿贝折射仪 85
第八节 旋光仪 86
第九节 光学显微镜 87
第十节 微量滴定管 90
第十一节 黏度计和比重瓶 90
第十二节 万用表 91
第十三节 常见原电池的制备 93
第十四节 燃烧热实验装置 94
第十五节 凝固点下降法实验装置 96
第十六节 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实验装置 98
第十七节 金属相图测量装置 99
第十八节 溶解热(中和热)一体化实验装置 100
第十九节 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 101
第二十节 表面张力测定实验装置 102
第二十一节 饱和蒸气压测定实验装置 103
第四章 热力学实验 105
实验一 燃烧热的测定 105
实验二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 109
实验三 差热分析 112
实验四 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114
实验五 碳酸钙分解压的测定 117
实验六 二元液系相图 120
实验七 二组分金属相图的绘制 123
实验八 溶解热的测定 125
实验九 热力学设计性实验 128
第五章 动力学实验 131
实验十 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31
实验十一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35
实验十二 丙酮碘化反应 139
实验十三 BZ振荡反应 143
实验十四 动力学设计性实验 147
第六章 电化学实验 151
实验十五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 151
实验十六 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 154
实验十七 循环伏安法判断K3Fe(CN)6 电极过程的可逆性 157
实验十八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159
实验十九 分解电压的测定 162
实验二十 电化学设计性实验 164
第七章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实验 168
实验二十一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168
实验二十二 溶胶和乳状液的制备及其性质 172
实验二十三 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活性相关性的研究 176
实验二十四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178
实验二十五 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设计性实验 181
第八章 物质物理性质测定实验 185
实验二十六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185
实验二十七 液体黏度和密度的测定 187
实验二十八 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 188
实验二十九 溶液偏摩尔体积的测定 192
实验三十 物质物理性质测定设计性实验 194
附录 196
附录一 元素的原子量 196
附录二 物理化学基本常数 197
附录三 一些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p=100kPa,298.15K) 197
附录四 部分有机物的燃烧焓(100kPa,298.15K) 200
附录五 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 201
附录六 常见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201
附录七 某些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与温度关系的公式 202
附录八 一些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极限摩尔电导率(298.15K) 203
附录九 强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因子γ±(298.15K) 204
附录十 不同温度下某些液体的黏度 205
附录十一 不同温度下水的黏度 206
附录十二 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 207
附录十三 不同温度下乙醇的密度(单位为kg·m-3) 207
附录十四 某些液体的相对密度(单位为kg·m-3) 207
附录十五 液体的折射率(298.15K,钠光λ=589.3nm) 208
附录十六 水和空气界面上的界面张力 208
附录十七 不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 209
附录十八 几种物质的蒸气压 209
附录十九 部分危险化学品名录 210
参考书目 212
|
內容試閱:
|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有效形式,而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起着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依据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建议内容》,秉承“夯实基础、注重实操、强化设计、旨在创新”的原则所编写的实验教材,也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物理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产物。本书介绍了主要实验项目涉及的基础知识、测量技术、实验方法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具体实验项目选题包括有代表性的基础实验25个及具有创新性的设计性实验14个。
本书内容的特色如下:
(1)从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实验选题上突出基础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所选入的39个实验涵盖了物理化学主要分支的内容。
(2)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测量技术训练的同时,突出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每一章的实验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梯次构建。
(3)实验项目内容的编写凸显功能性。预习思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查阅、深入思考”的方式完成每个实验的预习;所提供的数据记录表格可以规范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讨论与应用部分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并为进一步应用和创新实验拓展空间。
(4)实验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凸显先进性和实用性。经典实验的实验仪器引入相对先进、商品化的产品;数据处理中介绍了常用的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和实例。
(5)教学资源的构建凸显信息化,读者可通过观看基本实验操作短视频,直观、有效地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通过观看讲解实验原理的短视频,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另外,利用本教材可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沈阳工业大学张进(章、第三章、第七章);刘利(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薛斌、黄颖霞、孙迎春、王艳玲、贺光亮(第六章);张帆(附录);沈阳科技学院厉安昕、何鑫(第八章);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周丽、锦州医科大学鄂义峰(表格、插图)。张进、刘利、何鑫负责本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张进负责主持全书的策划、统稿,全书由张进、刘利、薛斌、姚思童修改和定稿。沈阳工业大学的张林楠、史发年、徐舸、吕丹、张宇航、于杰、张啸等也共同参与完成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向给予本书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仁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教材的编写博采众长,参考了国内外的众多同类教材、专著和相关文献,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和教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是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科技学院、锦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等多位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由于教材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