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心理学史(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36727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主编,叶浩生,杨莉萍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13757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花外集斠箋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有兽焉.8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4
《 中医诊断学——十三五规划 》
+

NT$ 610
《 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第六版)(经济科学译丛) 》
+

NT$ 312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

NT$ 441
《 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 》
+

NT$ 284
《 农业经济学(第二版)(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
+

NT$ 276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編輯推薦:
心理学史是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心理学史(第二版)》保留了版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对于近十年心理学史研究的成果做了补充,对部分陈旧案例和语言表述做了更新。在文字表述方面力求准确、通俗、简练。
第二版具有以下特点:
☆借鉴了西方心理学“新史”的写作原则,将心理学史纳入社会发展史的整体范畴,突出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社会生活对心理学的需要出发,写到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再写到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促进心理学史由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增加了图片、图表的使用,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內容簡介: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本书扼要叙述了心理学的长期过去,追溯了心理学的历史起源和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心理学流派的兴衰,分析了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教材,系统介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及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并昼借助于图片和图表的使用,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新版基本维持了原来的体系和内容,但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更新了许多案例,删除了许多过时的内容,力求在内容和版式上与时俱进。
關於作者:
叶浩生,博士、教授,曾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心理学报》副主编,担任过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目錄
绪论/1
节什么是心理学史/1
一、心理学史的内涵/1
二、心理学史的范围/2
三、心理学发展的动力/3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4
一、欣赏历史画卷/4
二、探知兴替得失/7
三、形成历史观点/8
第三节怎样学习心理学史/9
一、思考: 重构历史的逻辑/9
二、感受: 再现历史的故事/10
三、应用: 领悟历史的智慧/11
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14
节西方心理学的哲学渊源/15
一、西方古代哲学与心理学/15
二、西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21
第二节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渊源/28
一、古代医学和生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28
二、近代生物学与心理学/29
三、近代物理学与心理学/31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建立/34
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34
二、心理学在德国的创立/35
第二章冯特与德国的心理学/38
节冯特的“新”心理学/38
一、冯特生平/38
二、冯特的心理科学观/41
三、实验内省法/44
四、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46
五、关于冯特心理学的争论与评价/51
第二节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57
一、布伦塔诺/57
二、艾宾浩斯/62
三、屈尔佩和符兹堡学派/65
第三章美国心理学的兴起/72
节早期的美国心理学/73
一、道德哲学和心灵哲学阶段的心理学/73
二、理智哲学阶段的心理学/73
三、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74
第二节美国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74
一、美国心理学产生的背景/74
二、美国心理学的先驱/75
三、美国心理学的发展/79
第三节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80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80
二、意识流学说/80
三、自我理论/84
四、习惯论与本能论/85
五、记忆理论/86
六、情绪理论/86
七、对詹姆斯心理学理论的评价/87
第四节构造主义心理学/88
一、铁钦纳生平/88
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89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90
四、铁钦纳对冯特心理学思想的改造/96
五、对铁钦纳和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评价/96
第四章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101
节达尔文的进化论心理学/102
一、达尔文生活的时代/102
二、达尔文生平/103
三、进化论与神创说之争/105
四、达尔文对进化心理学的研究/106
五、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08
六、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复兴/109
第二节高尔顿的个体差异心理学/111
一、高尔顿生平/111
二、高尔顿的心理学研究/113
三、高尔顿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116
第三节比纳的智力测验心理学/117
一、比纳生平/117
二、比纳对智力的研究/119
三、比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21
第五章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125
节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产生/125
一、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渊源/125
二、历史的硝烟: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论战/126
第二节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129
一、杜威/130
二、安吉尔/131
三、卡尔/132
四、对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简评/133
第三节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134
一、卡特尔/134
二、武德沃斯/136
三、桑代克/138
四、对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简评/140
第四节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140
一、霍尔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141
二、闵斯特伯格与工业心理学的发展/142
三、威特默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142
第六章早期行为主义/146
节早期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146
一、社会背景/146
二、哲学背景/147
三、自然科学背景/148
四、心理学背景/150
第二节华生的生活与工作/153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153
二、学生时代/154
三、学术生涯/155
四、商业生涯/157
五、晚年生活/157
第三节华生的行为主义/158
一、论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158
二、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59
三、对心理现象的行为主义诠释/160
第四节其他的早期行为主义者/165
一、霍尔特/165
二、魏斯/166
三、亨特/166
四、拉什利/167
第五节对早期行为主义的评价/168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贡献/168
二、早期行为主义的局限/170
第七章行为主义的发展/175
节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与新行为主义的产生/176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176
二、新行为主义的产生/176
第二节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177
一、托尔曼生平/177
二、目的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178
三、托尔曼的贡献与局限/181
第三节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181
一、赫尔的生平/182
二、逻辑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182
三、赫尔的贡献与局限/185
第四节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185
一、“心理学界发明家”的多彩人生/186
二、斯金纳心理学的基本立场/187
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原理/189
四、斯金纳行为原理的应用/193
五、“心理学学科巨人”的功与过/197
第五节新行为主义的新发展/198
一、新托尔曼学派: 塞利格曼与习得性无助学说/198
二、新赫尔学派: 斯彭斯、米勒和多拉德的研究/199
三、斯金纳后继者的实验研究/201
第六节社会认知行为主义/202
一、倡导“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心理学大师/202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03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207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209
五、班杜拉的贡献与局限/211
六、其他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213
第七节行为分析: 当代行为主义的活跃领域/218
一、两种视角下的认知革命/218
二、从行为主义到行为分析: 行为主义的式微及行为分析的发展/219
第八节新行为主义的贡献及特点/220
第八章格式塔心理学/224
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225
一、整体观的思想传统/225
二、社会历史背景/225
三、哲学理论背景/225
四、科学背景/226
五、心理学背景/227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29
一、韦特海默/229
二、苛勒/232
三、考夫卡/233
第三节似动现象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234
一、似动现象/234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234
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235
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235
二、接近或邻近原则/235
三、相似原则/236
四、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236
五、好图形的原则/236
六、共方向原则,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236
七、简单性原则/237
八、连续性原则/237
第五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237
一、学习理论/237
二、创造性思维/241
第六节勒温的拓扑心理学/241
一、勒温的心理动力场理论/242
二、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247
三、对勒温理论的评价/249
第七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地位/250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251
第九章精神分析/254
节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54
一、社会背景/254
二、思想背景/255
三、心理病理学背景/256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生活和工作/257
一、早年的家庭生活/257
二、求学过程/257
三、工作经历/258
第三节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259
一、潜意识与人格理论/259
二、人面下的兽心: 本能论/259
三、人格发展理论/260
四、梦论/261
五、皇帝的新衣: 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262
六、社会文化论/263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历史地位/264
一、弗洛伊德思想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264
二、弗洛伊德思想的不足/266
第五节精神分析的分裂/266
一、分裂的开始: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266
二、“王储”的出走: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269
第十章精神分析的发展/274
节精神分析的演变/274
一、精神分析的早期分支/274
二、精神分析的后期发展/276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278
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278
二、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转向/283
第三节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286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286
二、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288
三、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290
四、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293
五、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296
第四节精神分析的现状/298
一、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298
二、精神分析的跨学科研究/299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300
第十一章皮亚杰理论/303
节皮亚杰的生平与工作/304
一、生平/304
二、工作经历/305
第二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305
一、智力的本质/306
二、认知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306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309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312
第三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319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内涵/319
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生成/320
三、发生认识论的实质/320
第四节皮亚杰理论的发展/323
一、新皮亚杰学派的兴起/323
二、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发展/324
三、新皮亚杰学派对皮亚杰理论的超越/326
第五节皮亚杰理论的历史地位/328
一、皮亚杰理论的特点/328
二、皮亚杰理论的贡献/329
三、皮亚杰理论的影响/331
四、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333
內容試閱
学科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意义深远,对心理学而言尤其如此。
心理学史是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是心理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学史既是的知识基础,也是学习和未来从事研究的起点。而对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而言,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更是起着直接促进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这种特殊与研究对象——人的心理与行为的高度复杂性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生理与遗传基础、社会与文化环境、家庭与学校教育、心理与行为的客体或对象、业已形成的人格与个性特征、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特定的心理状态、特殊的时空境遇等。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原因的解释包含不同层面: 在宏观层面,主要从遗传基因(秉性变量)和社会文化(环境变量)两方面对人类行为和心理作出概括性解释;在中观层面,则以某一特定个体的机体变量,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该个体的成长经历对其个体性的心理和行为给以解释;在微观层面,则试图对构成行为的每一个细小动作的原因作出内在神经和心理机制及过程的解释。由于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由出自不同文化立场的多种不同理论构成,因此,无论是就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总体而言,还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原因而言,都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以攻击性行为为例,心理生理或生物学试图从女性的月经周期、暴力凶杀犯的脑机能障碍等方面作出解释;心理动力学则认为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反应;行为主义认为攻击行为源自过去经验过的、对攻击性反应的强化;认知理论则强调个体对于暴力和攻击所形成的认知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上述各种解释无疑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则无法给出终的结论。
心理学从未成为一门统一的学科。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话来说,心理学缺乏一个稳定的“范式”,从未像其他规范科学那样形成为学科共同体普遍接受的理论基础。在心理学创立之初,学科内部便同时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 以冯特、艾宾浩斯和铁钦纳等心理学家为代表的,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内省为研究方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模式;以布伦塔诺为代表的,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非实验研究模式;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和使用临床方法的精神分析研究模式;以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和美国心理学的创立者詹姆斯为代表的,以适应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模式。上述几种研究模式各自强调人类经验的不同方面,构建出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心理学内部早期的分裂。在心理学随后的发展中,又先后出现了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新精神分析等不同的学派,学派纷争使得心理学的学科分裂现象变得更加严重。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出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生态心理学、解构主义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主体心理学、意识心理学、多元文化心理学和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种不同的研究取向或研究模式。
如培根所言,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面对如此纷繁复杂、林林总总的心理学学科体系,任何一个即将以心理学为业的人,必须首先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严加辨析,对心理学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各种流派或研究模式及其发展有一个系统的领会和把握,而心理学史便为这种思考过程提供了导引。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这种思考将帮助他选择未来的研究立场;而对于心理学而言,这种史学思考和理论研究无疑将决定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
心理学史不仅仅是心理学一门学科的历史,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人总是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目的。“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由于任何一种历史事实的发生都是人类的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对任何时期的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研究,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历史研究的正当内容,是历史学家能够加以探究的人类过去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托马斯·A·科胡特.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J].史学理论,1987(2): 141.有历史学家对此明确指出: 历史事实在本质上是一个心理的事实,历史问题其实也是心理问题。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41.转引自: 林泽荣.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0,129(4): 125127.从心理学的立场看,这里存在着一种逆向逻辑: 心理事实反映着历史事实,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等为背景,心理的文化历史性和社会建构性逐渐成为心理学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取向,正在从不同的侧面向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领域广泛渗透。新方法论的核心特征是强调心理的社会文化建构性。新方法论认为,个体为了被社会承认和接受,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不断地将那些指导和确定思想、行为的社会文化模型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模型。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结构性作用。个体在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在接受一种相应的文化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构造了人的感知,甚至构造了人的感官、构造了人自身。杨莉萍.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心理科学进展,2003(02): 220226.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称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研究(Historical Social Psychology Inquiry)”,致力于探索心理发生的语言、哲学、社会、历史、文化之根源,其研究成果为当前正在发生的心理学方法论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根据。Gergen, K. J.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social Psychology. From Gergen K. J.& Gergen M.M. Historical social Psycholog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4, 336.该种研究认为,由于社会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心理作为社会文化的投射,便具有了历史性。正如俗话所说,“不同年代谈不同的恋爱”。简单的现象中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原理。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人们对新社会充满了新奇与热爱,思想单纯,择偶重人品、少功利。“文化大革命”特殊的社会背景使得政治条件成为择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找对象看出身,吃香的是军人或工人。70年代末高考恢复之后,知识成为“生产力”,大学生、知识分子一度成为青年人追捧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物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拜金主义开始盛行。目前,房子、车子、票子等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基本的择偶条件。近十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后现代文化的影响,青年人的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可见,人的心理确实是“历史的”。
以人的内在心理作为一极,以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作为另一极,两极之间构成一个系统,彼此以人的社会行为、活动或社会实践作为中介相联系。外部世界的变迁通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内化进入人的心灵,引起人的心理的变化;而个体心理的变化又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和释放出来,反馈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促进或影响后者的发展。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主要局限于个体内部,即个体内在的心理要素、结构与机制等,其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解释人心理的发展变化、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的交互关系等问题。以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为宗旨的新的方法论,则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由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外部社会条件相互联系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重点关注人的心理与外在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实现相互建构的过程与机制。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作为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被纳入新的系统之中,充当其中的一个部分或子系统。
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人的心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隶属于同一社会历史发展系统,二者始终处于相互联系与不断作用的过程中,它们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和协变性。所以,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心理可视为对同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映射。随着时代精神的发展、思维模式的改变,人的心理不断发生历史性的变异,导致反映人的心理特征与规律的心理学理论不断面临失效与被更新的命运。如在20世纪50年代,费斯廷格提出一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称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总是希望准确地评价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个体往往选择某些他人作为标准,将自己与对方加以比较。社会比较理论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普遍接受。但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特别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拒绝或反对以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定义或评价自己,相反地,要求以自己的标准改造他人与社会。这说明随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社会比较理论所赖以建立的人的心理事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异,该理论因此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评价。Gergen, K. J.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 26(2): 309320.
不仅人的心理是历史的,各种心理学理论同样具有历史性。当代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意义心理学、话语分析、叙事研究等都是基于对人的心理和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性的认识。这些新的研究模式希望借助于文化、语言、意义,特别是时代精神的媒介理解和解释人的心理,代表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动向。因此,心理学史作为对心理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记录及其研究,不只是一部心理学的学科史,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是心理学史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的学科史相比,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性的原因。
心理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意义并未得到正常发挥。这种现状与我国大学心理学院系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有关。比之西方心理学,即便是在实用主义与操作主义盛行、理论研究相对不受重视的美国,“心理学史”也一直是大学心理学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1: 序言v.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而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主要是观念原因),在某些大学,“心理学史”甚至没有被列入心理学系的必修课目。杨韶刚.心理学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心理学探新,2005(01): 79.即便是那些已经将“心理学史”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大学心理学系,教学课时数也多安排一学期,一般不超过60个学时,多数为40个学时。在这样短的教学时数内,授课教师不得不将深厚庞杂的心理学历史与体系加以高度浓缩,以概略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在什么时代、由什么人、创建了哪一种心理学流派等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心理学史作为一门史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从中丧失殆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体系,培养他们的学科理论素养和批判性、历史性思维的能力,更为糟糕的是,还在学生心目中普遍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即心理学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那些生硬的历史知识,除了考试取得学分之外别无益处,心理学史于是就成为纯粹的学习“负担”。
由于对历史与理论研究存有偏见,心理学史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在我国大学心理学系长期不受重视,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课时少、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现有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造成心理学史的师资和研究力量相对不足。目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译、述、评相对多一些,而真正高水平的、创新性的心理学史研究成果很少,心理学史研究对于整个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学史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由此陷入被动的恶性循环。
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如果把普通心理学视为心理学的横切面,那么,心理学史应该是心理学的纵切面。叶浩生,贾林祥.心理学史教学与历史性思维的培养[J].心理学探新,2005(01): 36.要想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脉络,心理学史不应仅仅作为对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丰富或者对于其他主干课程的补充,而应该与普通心理学并重,作为心理学重要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之一。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通过学科知识的横断面与纵切面的交叉,帮助学生首先建构起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架,以便有效同化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只有当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真正受到重视,只有当心理学史成为学习和研究者的真正兴趣所在,只有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本身能够成为对学习和研究的酬赏,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史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有激情、有效果的事情,才能真正促进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并丰富和加深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认识和理解。

杨莉萍叶浩生
2020年11月21日于南京随园心理学史(第二版)

后记
本教材的版出版于2009年。它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即作为本科“心理学史”课程的教材。由于本科教学课时数有限,教材的框架如果搭得过大,所涉内容过于繁多、过于艰深,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负担过重,反而不利于对其史学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对心理学史的内容做了适当的剪裁和筛选。
章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与建立。对古希腊罗马时期、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史并未展开,而是重点说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条件和过程。其后各章沿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分别介绍了冯特与德国的心理学、美国心理学的兴起、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发展、皮亚杰理论、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后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心理学史。尽管苏俄心理学也是心理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没有纳入本教材。此外,当代心理学已经发展出很多新的流派和取向,如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等。它们可视为本教材内容的延续。
本教材的编写主要考虑了两个原则: 一是方便老师教,二是让学生愿意读。师生双方认可,是我们编写本教材所期望达成的目标和因循的思路。
如何方便老师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本科教学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 概念识记、原理领会和知识应用。其中,“概念识记”要求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认知与表述;“原理领会”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学家或理论流派的立场和观点,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应用”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使用各种流派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心理现象,而且能针对这些理论和现象,形成自己对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为了满足上述教学要求,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努力做到: ,基本概念表述明确。本科教学不同于研究生教学,后者涉及对同一个概念的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乃至讨论和争议,教学目的是引导思维,培养研究能力。而本科阶段重在基础知识教学,需要对基本概念做出明确定义。为此,本教材对各章“复习与思考”中要求名词解释的概念,正文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二,基本知识和原理表述清楚、明白。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避免翻译性的——“写的是汉字,说的却是外语”、云遮雾罩式的写作风格。第三,对历史上重要的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理论流派的介绍比较系统、完整。与以往“通史式”的教材相比,本教材采取了“简本”的形式,对涉及的时间段有所限定,字数有所缩减。在编写时,力求高度概括和提炼,减少旁枝末节,但重要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框架必须保留。各理论流派发展的内在思想逻辑和外在的历史脉络清晰,整本教材尽量做到减量不损质。
怎么让学生愿意读?鉴于以往的心理学史教材大都是平铺直叙,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不大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特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增加了图片、图表,以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力争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字表述方面,力求准确、通俗、简练,倡导鲜活生动的文风。此外,在“本章导读”“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复习与思考”之外,加入了“拓展阅读”板块,作为对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其中一部分内容侧重于“有意思”“有趣”,主要是希望打破传统心理学史教材呆板沉闷的叙述风格,链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但逻辑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的小实验、小故事等,给教材“开窗透气”。而另一部分内容,相对于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而言可能稍微偏难、偏深,这些问题处于学术前沿,学界对其有一定的争议,尚无定论。编写这类“拓展阅读”的目的在于对教学内容适当加以深化,以便于引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对于这部分内容,建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可以讲授,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或安排课堂讨论。
此外,以往的心理学史教材偏重于介绍心理学理论或流派内在的发展过程,以及重要心理学家的个人成就,相对忽略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现实的社会心理变迁之间的联系。涉及某一心理学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时,大多只限于讨论哲学背景和学科内部背景,而与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心理脱节,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史被抽象化,成为纯理论的演绎,给学生的感觉是“历史离自己很遥远”。本教材的编写借鉴了西方心理学“新史”的写作原则,将心理学史纳入社会发展史的整体范畴,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突出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社会生活对心理学的需要出发,写到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再写到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贡献,促进心理学史由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学科发展史,切实感受到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和体会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促进专业认同,强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心理学职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这次教材修订保留了前一版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同时对于近十年心理学史研究的成果做了补充,对于随着时代发展已显陈旧的部分案例和语言表述做了适当更新。
2009年版的作者都是研究心理学史或西方心理学流派的博士。那时候他们大多刚毕业不久,风华正茂,各自在不同高校从事心理学史的教学或相关工作。当时各章作者依序为: 绪论,叶浩生;章,霍涌泉;第二章,宋晓东;第三章,贾林祥;第四章,杨莉萍;第五章,蒋京川;第六章,郭爱妹;第七章,范兆兰;第八章,郑发祥;第九章,丁道群;第十章,王国芳;第十一章,麻彦坤;第十二章,李炳全;第十三章,尤娜;第十四章,彭彦琴。此番修订已是12年之后,除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分别改由贾林祥和李炳全两位教授执笔之外,其余各章都是原作者。当初年轻的作者如今都已成长为桃李满园、成果丰硕的教授。在此向各位作者的敬业态度和在时间、精力的大量付出深表谢忱!
谨以此书纪念英年早逝的尤娜博士!并遥祝宋晓东博士一切安好!

本书编者
2021年4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