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NT$
301.0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NT$
352.0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內容簡介: |
作者认为,共和党的基本特征是意识形态主导,民主党的基本特征是利益群体驱动。美国公众在广泛的意识形态问题上持保守主义的立场,而在大多数具体政策问题上则持自由主义的立场,这种矛盾的状态使共和党与民主党都可以声称自己代表多数选民。同时,两党的运作并非简单的镜像反映,而是存在着根本的、长期的非对称性——从政党结构到竞选公职、从白宫决策到国会立法、从媒体影响政治到智库建言献策,两党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美国政治的化也由此产生并不断加强,“极右”和“极左”的力量都在扩大,但两者的影响力仍不“对称”,共和党“右翼”的地位和影响力远在民主党“左翼”之上。化不仅导致两党之间在重大问题上的妥协越来越难,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两党内部的妥协越来越难,这也许就是当前美国社会“分裂”的主要原因所在。
|
關於作者: |
迈特·格罗斯曼,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公共政策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戴维·霍普金斯,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
|
目錄:
|
第 1 章 绪 论
两种不同类型的政党/ 1
20 世纪政党非对称: 从通俗知识到学院式学问/ 5
当代政治中的政党非对称/ 11
本书的论点/ 16
本书的论据/ 19
本书的篇章安排/ 20
第 2 章 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的政治观
大众意识形态概念化与衡量/ 27
象征性意识形态中的政党非对称/ 30
意识形态 VS 群体认同: 民主共和两党的政党观/ 38
党派性根源: 意识形态偏好还是社会认同?/ 49
种族认同和党派构成/ 51
国际背景下的美国政党形象/ 55
两党民众基础的不同执政要求/ 60
美国公众中具体问题上的自由主义与一般原则上的保守主义/ 65
《平价医疗法》中的政治: 面向大众的政党非对称的案例研究/ 74
美国选民中的非对称党派支持/ 80
第 3 章 意识形态运动与社会群体联盟
将非对称置于政党理论中/ 87
“热衷于搞意识形态联盟的人”与政党极化现象的兴起/ 90
保守主义运动是如何俘获共和党的/ 95
向“自由建制派”发起挑战的保守主义运动/ 109
民主党群体联盟的持续与演变/ 113
美国政党发展中的非对称/ 124
比较背景下的当代美国政党/ 130
政党结构的非对称性/ 134
党派支持联盟中的利益集团和投票联盟/ 143
种族政治与政党联盟/ 150
政党发展与政党网络的非对称/ 156
第 4 章 平庸的论战
自由派主导学术界和媒体/ 162
保守派不信任媒体和学术研究/ 168
创建一个替代的保守派媒体/ 180
构建自由媒体世界的失败/ 187
选择性接触的党派差距/ 194
自由与保守媒体的内容差异/ 206
保守派电台的政治声音/ 212
福克斯新闻频道:共和党的电视台/ 218
保守派思想库作为替代信息来源的兴起/ 223
自由派智库的多重角色/ 231
接受科研成果的差异/ 241
左派和右派对美国历史的解读/ 244
美国政治的信息不匹配/ 246
第 5 章 诗歌与散文式竞选
总统提名概述/ 252
里根之前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254
后里根时代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262
克林顿之前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276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282
国会议员初选中的党派非对称/ 293
大选中两种不同的竞选模式/ 300
不匹配的双方之间进行的选举竞争/ 312
第 6 章 红蓝色彩的决策
党派非对称与美国政策制定/ 318
国会中的非对称极化/ 322
政策导向与保守派困境/ 325
国会中的两党与政策产出/ 331
未能实现的自由派政党改革承诺/ 337
社会身份与民主党决策/ 346
国会中的保守主义运动/ 354
纽特·金里奇与好斗的保守主义兴起/ 357
右翼积极分子与治理失调/ 366
民主党和共和党如何讨论政策/ 376
行政部门的红蓝决策/ 381
美国人的国家:淹没的、分裂的和委派的/ 385
非对称治理与美国决策/392
第7章 结论:美国政治的失衡
当代共和党人:实践违背原则/ 396
当代民主党人::追求政策目标/ 403
朝着更加均衡的两党制发展/ 410
致 谢/ 415
注 释/ 417
参考文献/ 452
译后记/ 4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