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抗战时期中国农业科技的中心
高端农业科学家云集此处 炮火中坚持试验 为抗战增粮
培养了一批新中国农业领域的人才
|
內容簡介: |
中国战时农都,始于新桂系的“农业兴桂”,兴于全国抗战的“实业救国”,继于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闻名于21世纪。到今天,已有九十余年,其汇集的农业专家如杨士钊、邓值仪、陈大宁、马保之等,培育的大量农科人才,取得的农科成果,开创的近代农业,至今仍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本书相关资料均源自档案,是读者了解抗战时期农业科研的有益读本。
|
關於作者: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柳州市柳北区委员会、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来宾市档案馆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机构。
|
目錄:
|
序 001
章?农都源
一、“七品芝麻官”们的提议 004
二、建设厅厅长的梦想 007
三、政科合一的尝试 015
四、历经战乱的发展 017
五、农政一统的坚持 020
六、龙潭农试的终极 022
附?表 037
历史图片 043
第二章?农都魂
一、农都奠基者伍廷飏 065
二、农都继任者陈大宁 084
三、农都光大者马保之 088
附?表 099
历史图片 104
第三章?农都旗
一、聚英沙塘 117
二、艰苦教学 128
三、发展农业科研 136
四、投身抗日 147
五、李约瑟访农都 158
附?表 160
历史图片 176
第四章?农都劫
一、广西农事试验场沦走他乡 191
二、广西大学农学院暂避榕江 198
三、广西高农转移融县 205
四、职员留守场部 207
五、场校再复农都 207
六、师生战后复学 211
七、12周年场庆 216
附?表 219
历史图片 222
第五章?农都脉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奉召归巢 229
二、“西农”教师另觅他路 247
三、农试场本土坚守 264
附?表 280
第六章?农都缘
一、马保之回大陆几度夕阳红 286
二、何康情系农都再续前缘 290
三、沈善炯回农都叙忆往事 295
四、广西大学师生“重走西大搬迁路” 297
五、农都机构“散八桂树分几桠” 299
六、中国战时农都博物馆成为历史名片 306
七、马保之学生欲将农都现银幕 310
沙塘农都寻访纪事 311
附?表 313
历史图片 315
尾声 农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321
参考资料 323
后 记 327
|
內容試閱:
|
序
中国战时农都,多么响亮的一个名字。
每一个能冠以国字号的名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农立国的农本思想,源远流长,始终根植于中国丰厚的历史土壤,其代表人物远有管仲、晁错,近有章士钊、梁漱溟。凡上下两千余年,不舍昼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仿佛一个映射,这种思想集中浓缩到了20世纪上半叶的广西柳州沙塘,一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中国战时农都,始于新桂系的“农业兴桂”,兴于全国抗战的“实业救国”,继于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到今天,前后历时九十余年,其曾培育的农业人才,取得的农科成果,开继的农科事业,仍在发挥着持续的重要影响。
农都之所以成为农都,离不开当时胸怀梦想从无到有执着坚持的伍廷飏、杨士钊、邓植仪、陈大宁、廖斗光、马保之等一批创建者、领军人;不应忘记,其间坚持农事科研、抗战增粮的知名学者,如邱式邦、张肇骞、张信诚、彭绍光、孙仲逸、汪振儒、黄瑞纶、张国材、程世抚、周明牂、柳支英、陆大京等;还有因外敌入侵而迁移后方的广西大学农学院、中央农业试验所广西工作站、西江水土保持试验区等一批农科、教育机构带来的人才荟萃。沙塘,因此从一个移民垦殖性质的农村建设试办区成为一个抗战时期中国农业科研中心。在这里,农科专家们不仅开展农业科研,还传播学识、培育人才,同时更造就了一种勤学实干、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农都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农都人走过艰苦岁月,走过战火硝烟,取得卓著成果。
战后,涅槃的农都迎来重生,坚持在战时农都科研一线的专家星散到各地农科机构,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枝繁叶茂地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主力军。
我有幸成为在农都求学的一员,与台湾地区农促会原主委李崇道、原香港渔农处副处长黄成达一起在战时农都学习。对农都我满怀思念与眷恋,曾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提到战时农都,还多次旧地重游。
当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工业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农业的发展,但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会改变的,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秉承农都精神,献身农业,服务人民,我想也是农都人,以及农都精神衣钵继承者的共同心愿。抚今追昔,我更觉这段历史应在中国现代史册上恰如其分地占有一席之地,其精神主旨应当更好地传承发扬。
年代的久远,可能模糊了视线,特殊的印记,更显其弥足珍贵。也曾有许多人不懈地去探索农都的发展史,但多是断断续续、零零星星地见诸报刊。然而,农都有发展源头,有灵魂人物,有农科专家,有农业教育,有现世延续……这些都太需要一本系统、全面、真实反映这段历史的专著,以拭去历史的尘沙,让它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欣有政协柳州市柳北区委员会、柳州市农科所、来宾市档案馆在做此事,让我作为战时农都历史本身的一部分和时代的见证者,有机会在《中国战时农都史话》即将出版之际,把这本书推介给大家。《中国战时农都史话》史料翔实,写作文风朴实,以纪实散文的形式,力求用故事情节将读者带回这段历史。这本书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去追求可读性,同时还兼顾了史料的保存价值。每一章节,除了纪实描写,还有历史图片、档案等史料作为附件,以求起到收集资料、保存历史的作用。《中国战时农都史话》没有小说的虚构,没有诗歌的抒情,只是用平实的语言,探寻农都的源头,追忆农都的发展,仰望农都的成就,品味农都的余韵,其有穿过硝烟的墨香,还有岁月静好的期待……
愿农都青史播清名,农都精神永流传,正所谓:不忘其始、不辱其名、不愧其魂,功垂青史,继往开来。
何康
2019年9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