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內容簡介: |
《北四行联营机构》是2020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之一种,主要收录了上海市档案馆藏北四行行史资料、规章制度、组织人事、业务经营等档案资料,以期反映北四行历史变迁的全局性概况。
|
關於作者: |
何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整理编目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金融史、上海地方史,长期从事近代上海档案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
张慧,上海市档案馆研究人员。
|
目錄:
|
目录
编选说明
目 录
一、北四行联营早期(1921-1936) 4
(1) 盐业、金城、中南三行联合营业规约及联合营业事务所简章(1921年11月16日)[Q277-1-134-001]【6幅】 4
(2) 盐业、金城、中南三行联合营业广告底稿(1921年)[Q277-1-134-011]【1幅】 5
(3) 大陆银行加入三行联营单约(1922年7月11日)[Q277-1-135-005]【3幅】 5
(4) 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行联合营业规约及联合营业事务所章程(1922年9月7日)[Q277-1-135-008]【7幅】 5
(5) 四行代表会议议决案(1922~1931年)[Q267-1-67-001]【49幅】 6
(6) 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次年报(1924年)[Q267-1-14-01]【60幅】 18
(7) 外国建筑设计师邬达克为投标设计四行储蓄会新屋事致上海四行储蓄会副理施济元函译稿并附原函(1925年8月31日)[Q267-1-23-060]【3幅】 26
(8)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聘任钱新之为副主任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1926年2月9日)[Q267-1-285-017]【2幅】 27
(9)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副主任钱新之到任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1926年2月21日)[Q267-1-285-019]【1幅】 27
(10) 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为函送各项章程修正文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26年4月27日)[Q267-1-285-041]【30幅】 27
(11)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规定库会人事章程、同人预支劳金办法、同人储金优待办法、同人储蓄金细则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6月16日)[Q267-1-302-048]【7幅】 33
(12)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抄送致常务委员胡笔江函一件并修正章程三件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6月29日)[Q267-1-302-064]【10幅】 35
(13)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抄送各种人事细则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6月29日)[Q267-1-302-086]【23幅】 37
(14) 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为抄送四行企业部简章、四行调查部简章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7月1日)[Q267-1-302-77]【5幅】 41
(15)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抄送库会办事通则、库会人事章程修正文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9月18日)[Q267-1-302-139]【4幅】 42
(16) 四行准备库总稽核处、四行储蓄会总会为抄送修正职员请假规则事致四行准备库沪库、四行储蓄会沪会函及附件(1931年12月11日)[Q267-1-302-154]【3幅】 42
(17) 四行上海储蓄会货栈章程(1932年印)[Q267-1-74-009]【6幅】 43
(18) 四行储蓄会沪会为沪会货栈开幕事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函(1933年1月7日)[Q267-1-74-008]【1幅】 45
(19) 四行储蓄会沪会为录呈国际大饭店筹备委员会简章事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函(1933年9月27日)[Q267-1-74-112]【3幅】 45
(20) 四行储蓄会总会为指派、聘请国际大饭店筹备委员会委员、顾问事致四行储蓄会沪会函稿(1933年9月28日)[Q267-1-71-041b]【2幅】 45
(21) 胡振名为寄送《津库会事略》底稿事致函及附件(1933年?月30日)[Q267-1-79-001]【89幅】 46
(22) 四行准备库汉库、四行储蓄会汉会十年记事册(1933年)[Q267-1-76-001]【53幅】 60
(23) 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为创设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议案征询意见事致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密函及附件(1934年3月2日)[Q264-1-589-001]【42幅】 71
(24) 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为创设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议案征询意见事复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函稿(1934年3月5日)[Q264-1-589-033]【1幅】 79
(25) 刘念祖编四行准备库沪属各地分库、代兑处之沿革及各地本钞流通概况(1934年)[Q267-1-86-001]【118幅】 79
(26) 李芳、周砥、秦鏄为陈送《四行准备库始末记》初稿事致四行总处主任、副主任函及附件(1936年2月27日)[Q267-1-123-038、Q267-1-99-001]【59幅】 100
二、北四行联营晚期(1936-1952) 112
(1) 第26次四行代表会议报告案(1936年4月29日)[Q267-1-67-082]【14幅】 112
(2) 第26次四行代表会议议决案(1936年4月29日)[Q267-1-67-49]【7幅】 115
(3) 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为四行信托部组织成立事致四行储蓄会各会函稿及附件(1936年11月2日)[Q267-1-102-002](12幅) 117
(4) 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为寄发信托部印鉴事致四行储蓄会各会、四行信托部各部通函稿(1936年12月7日)[Q267-1-102-018]【2幅】 119
(5) 四行联合营业上海事务所为筹拨四行信托部基金办法事致大陆银行总经理处函(1936年12月7日)[Q266-1-252-037]【2幅】 119
(6) 四行储蓄会沪会、四行信托部沪部致货栈函(1936年12月18日)[Q267-1-443-062]【1幅】 120
(7) 四行信托部为寄存客货转运他处事致四行仓库各存户通函稿(1937年9月22日)[Q267-1-443-016]【1幅】 120
(8) 四行储蓄会沪会、四行信托部沪部为结束四行仓库及虹口公寓事务事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四行信托部总部密函(1937年12月30日)[Q267-1-118-147]【5幅】 120
(9) 四行储蓄会总会、四行信托部总部为结束四行仓库及虹口公寓事务事复四行储蓄会沪会、四行信托部沪部函稿(1937年12月31日)[Q267-1-118-145]【2幅】 121
(10) 四行储蓄会沪会、四行信托部沪部为四行仓库及虹口公寓未了事宜派人兼管事致四行储蓄会总会、四行信托部总部函(1937年12月31日)[Q267-1-118-152]【1幅】 121
(11) 第27次四行代表会议会议记录(1938年3月24日)[Q267-1-67-097]【9幅】 121
(12) 秦鏄提交的四行储蓄会全体资产所受战事影响第二次估计报告(1938年5月28日)[Q267-1-123-101]【20幅】 123
(13) 四行储蓄会报告书(1946年)[Q267-1-123-001]【10幅】 126
(14) 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为四行仓库于五日起开始复业事致四行信托部总部函(1946年7月8日)[Q267-1-169-017]【2幅】 129
(15) 抗战胜利后次四行代表会议记录(1947年2月10日)[Q267-1-67-109] 【20幅】 129
(16) 抗战胜利后第二次四行代表会议记录(1947年4月7日)[Q267-1-67-130]【4幅】 133
(17) 抗战胜利后第三次四行代表会议记录(1947年12月30日)[Q267-1-67-135]【6幅】 134
(18) 抗战胜利后续第三次四行代表会议记录(1948年1月4日)[Q267-1-67-154]【8幅】 135
(19)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为依法修正组织改称银行申请登记事致国民政府财政部呈稿(1948年2月20日)及附件[Q267-1-220-001]【44幅】 137
(20) 国民政府财政部致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批抄件两份(1948年4月13日、14日)[Q267-1-220-066]【3幅】 146
(21)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为遵令呈复事致国民政府财政部呈稿及附件(1948年4月23日)[Q267-1-220-069]【12幅】 146
(22)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为呈报领到所颁执照并遵令修改章程事致国民政府财政部呈稿(1948年5月20日)[Q267-1-220-085]【16幅】 149
(23)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修正章程(1948年11月8日)[Q267-1-267-016]【11幅】 152
(24)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总管理处为董事长吴鼎昌病故事致各行通函稿(1950年9月4日)[Q267-1-233-032]【2幅】 154
(25) 金城、中南、盐业、大陆、联合五家银行订立的《上海市五行联营公约》(1950年12月15日)[Q266-1-822-001]【3幅】 155
(26)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董事长钱新之辞职书抄件(1951年3月13日)[Q267-1-207-007]【2幅】 155
(27)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解放后第五次董事会议记录抄件(1951年7月11日)[Q267-1-207-008]【2幅】 156
(28) 公私合营五行联合总管理处为附送该处章程等件事致五行各分支行处通函及附件(1951年9月4日)[Q267-1-369-016]【13幅】 156
(29) 五行联合董事会常务董事戴立庵为五行联合董事会会议拟具说明事致上海联合银行经理项仲雍函及附件(1951年9月28日)[Q267-1-369-223]【2幅】 160
(30) 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董事长周作民为办理变更登记事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函稿(1951年10月23日)[Q267-1-207-009]【1幅】 161
(31) 五行联合总管理处发给上海盐业银行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通告(1952年12月1日)[Q277-1-270-1]【2幅】 161
|
內容試閱:
|
编选说明
所谓北四行,指的是民国时期四家著名的华资商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金城、大陆三行的总部早期设在北方的天津或北京,而中南银行虽然它的总部设在南方的上海,但是由于该行与上述三行的关系非常密切,故而合称北四行。
北四行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长期联合经营一些金融业务,如发钞、储蓄、信托、信用调查、企业管理等,并因此先后共同组建了多个联营机构,如四行准备库、四行储蓄会、四行信托部、四行调查部、四行企业部等,并联合设立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进行综合管理与协调。上述这些北四行联营机构,总部都设在上海。
北四行的联营,初是由盐业、金城、中南三行为推行中南银行钞票而于1921年发起的三行联营,大陆银行随即在次年也加入,于是形成四行联营。早期的北四行联营机构主要是在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之下设立的四行准备库和四行储蓄会。这两个联营机构因为分别具有准备银行性质和储蓄银行性质,而且经营良好,业务发达,所以在当时也被视为两家重要的华资银行。四行储蓄会先后在上海出资建造的四行储蓄会大楼、四行储蓄会大厦(即国际饭店),就是北四行联营实力雄厚的真实体现。这两栋高层建筑均由著名外国建筑设计师邬达克(Hudec)设计,都是近代上海优秀建筑遗产,而国际饭店更是曾经号称远东高楼,成为近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然而,北四行后来设立的两个联营机构——四行调查部和四行企业部,则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并不顺利。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施行,对北四行联营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中南银行钞票发行权被取消,四行准备库也不得不随之结束,北四行联营从此以后缺少了一项主要业务,只能把重点放在四行储蓄会上。到了次年,北四行又联合成立四行信托部,试图在信托业务上有所开拓。可是不久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北四行联营无法得到良性发展,北四行联营机构也随之陷入困境。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四行信托部上海分部仓库(即四行仓库)以及毗连的上海大陆银行仓库,因为谢晋元率部在此孤军奋战而闻名中外,但是仓库建筑也因此受到了战火摧残,被迫停用。抗战胜利后,为了遵循国民政府颁行的新《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北四行将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合并,于1948年组建成立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从此北四行变成了北五行。在1949-1952年私营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北五行先后参加公私合营,并进一步加强联营联管,成立了五行联合董事会和联合总管理处,朝着合并图存的方向发展。至1952年12月,北五行全部并入新成立的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北四行联营到此结束。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与北四行联营有关的档案,数量较多,内容较杂,本书限于篇幅,只选取其中可以清晰而简要地反映北四行联营的大致经过和主要特点的档案。这些档案都已向社会开放,主要来自联合商业储蓄信托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67),少量来自金城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64)、中南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65)、大陆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66)、盐业银行档案全宗(全宗号Q277)。全书结构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北四行联营早期,从1921年三行联营起至1935―1936年四行准备库结束清理止;第二部分为北四行联营晚期,从1936年四行信托部组织成立起至1952年北四行联营结束止。
编者在本书正文中的必要之处酌加注释。少数原文有标点,基本不作更动。原件一些图表由于技术原因,没有出现在排印版中,读者可以查阅影印版。其他编校情况,参见本书编例,此处不再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