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从学术研究角度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与交流贡献力量。图书内容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文献、商贸、民族、考古、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共收录相关学术论文二十篇。诸文涉及内容广泛,论述精湛,考证严密,语言精练,注引严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可为目前丝路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丝绸之路多语种文献研究学术论坛”为基础,围绕“丝绸之路历史文献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考古与艺术研究”“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几大主题,共收录相关学术论文二十篇。文章涉及内容广泛,从宏观、微观多角度入手深入研究,资料翔实、丰富,涵盖了多语种文献资料以及图像资料等。
|
關於作者: |
吾斯曼江·亚库甫(1981—),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丝绸之路历史、动物史以及古代狩猎史研究。
|
內容試閱:
|
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图像——以敦煌画商人遇盗图为中心
前 言
敦煌是丝路重镇,《隋书》卷67《裴矩传》记从河西出西域“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是早在隋代时期人们对敦煌在地理位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敦煌在丝路交通位置的高度概括。敦煌又是丝路贸易的担当者粟特人入华的重要聚居地,对于传世史料和敦煌文献中有关敦煌与丝路交通贸易的研究,成果极其丰富,不一而足。敦煌石窟壁画中也有不少反映丝路交通贸易的图像,其中有代表性的即是“商人遇盗图”。对于此类图像的研究,李明伟先生早在30年前研究丝路贸易时就有辑录和讨论,后来张庆捷先生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胡商俑、胡商图和胡商文书作了梳理,其中就有敦煌的胡商遇盗图。荣新江先生分析了龟兹、敦煌石窟壁画中所见的萨薄及其商人形象,并从萨保与萨薄的关系角度加以论证,揭示出佛教壁画中萨薄或其所率印度商人在龟兹和敦煌地区向粟特萨保和商人转化的过程。
以上的研究,或侧重于丝路贸易,或属专题图像辑录,或注重商队首领文本与图像的角色转化,本文拟从图像像志的变化、商人民族身份的认同、怨贼身份的历史趣味、丝路商队的武装保卫、丝路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等角度再作些探讨,以尽可能阐释敦煌壁画中此类反映丝路交通贸易图像中所包含的重要历史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