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中国概念史领域权威集刊之一。
2.和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合作项目。
|
內容簡介: |
《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集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
《亚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收录沈国威、李恭忠、王海洲、李冬木、陈力卫、Pascal Ory、陈继东、闵心蕙、祁梁等学者关于赫胥黎的evolution与严复的“天演”、“国民性”话语的建构、近代中国“社会”概念的早期生成、“半边天”的政治现象学反思、“国民性”话语的建构、语词概念研究中的古典追溯、皮埃尔?拉鲁斯的“大词典”、晚清中国对日本明治佛教的认识、多明我会士黎玉范《圣教孝亲解》新考、晚清时期“封建”与“自治”的思想勾连等的文章,并收录了孙江关于《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的书评和闵心蕙撰写的“中国概念史大辞典编纂暨概念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
關於作者: |
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和历史学院特聘教授。1993年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法学部、驹泽大学文学部等教授东亚史;2000年赴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系工作。致力于从社会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纪中国和东亚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代表性的研究如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记忆研究。关注历史叙述、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等问题。概念史(思想史)。从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识移入中国/东亚的过程及其变异。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为与“京都学派”“近代超克”有关之问题。
|
目錄:
|
代序:概念史与历史教科书 孙江
概念
赫胥黎的evolution与严复的“天演” 沈国威
一、小引
二、伦理学史脉络中的赫胥黎
三、赫胥黎的evolution与process:定义及使用
四、严复邂逅进化论(evolution)
五、从“运会”到“天演”:严复如何移译evolution?
六、为何是“天演”?关于严复的翻译资源
七、《天演论》中的“天行”与“治化”
八、《天演论》之后的“天演”
九、 结语
近代中国“社会”概念的早期生成 李恭忠
一、旧式“社会”及其观感
二、用“会”“社”翻译society
三、新式“社会”概念之确立
四、结语
“半边天”的政治现象学反思:兼论新中国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再构 王海洲
一、为何是“半边天”:“新中国女性”的政治现象学直观
二、引号:象征的政治力量
三、“半边”:男女平等的政治比例
四、“天”:妇女解放的政治空间
五、结语
特约稿
“国民性”话语的建构
——以鲁迅与《支那人气质》之关系为中心 李冬木
一、前言
二、“国民性”话语建构当中的“许寿裳问题”
三、明治时代的博文馆
四、关于涩江保
五、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
六、关于文本关系的探讨
七、“国民性”问题的本质是“人”的灵魂问题
比较
语词概念研究中的古典追溯有何意义?
——以《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例 陈力卫
一、《四库全书》及其电子版
二、如何用《四库全书》来从事日本汉语词的研究?
三、用《四库全书》来诊断是否为和制汉语
四、从“十年一词”到“一年一词”
皮埃尔?拉鲁斯的“大词典”
——共和国的字母表 Pascal Ory 著 赵倩 译
一、引言
二、句法(Syntaxe)
三、方言(Idiome)
四、词汇(Vocabulaire)
晚清中国对日本明治佛教的认识
——近代中国佛教形成的又一途径 陈继东
一、对异质性的明治佛教的批判
二、对明治佛教学的吸收与评价
三、对日本佛教的社会性质的批判:以黄遵宪为例
四、章炳麟的明治佛教批判
五、结论
礼仪之争的伏线
——多明我会士黎玉范《圣教孝亲解》新考 闵心蕙
一、被遗忘的声音
二、黎玉范的一封书信
三、成书年代与版本考证
四、“孝亲”观念的格义
五、结语
论衡
晚清时期“封建”与“自治”的思想勾连 祁梁
一、前言
二、《皇朝经世文编》与“封建”论的复出
三、清末“封建”与“自治”的思想勾连
四、“封建”与“自治”思想勾连的历史误区
五、余论:20世纪20年代“封建”与“自治”的污名化
中华民族的现代时刻
——评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孙江
一、问题所在
二、标准化
三、大众化
四、政治化
五、结语
“中国概念史大辞典编纂暨概念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闵心蕙
孙江:概念史如剥洋葱
方维规:概念史在南京
解剖东亚现代性的秘密
征稿启事
|
內容試閱:
|
概念史业已成为中国学界的香饽饽,其方法被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扬州大学主办的“学校历史教育”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做主旨演讲,并给我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概念史与历史教科书。作为研究历史的人,不消说对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感同身受。犹记初中一年级正当历史转折前夕,《社会发展史》教科书扉页上印着这样一句话:“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阶级斗争概念曾覆盖一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看历史的角度。这句出自《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话,堪称我涉足历史的课。那么,概念史与历史教科书有关系吗?有。所谓历史,是被表象(representation)的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写于教科书里的过去发生的事情乃是基于表象的再表象(re-representation),读者通过再表象了解表象,进而接近历史的本真(reality)。作为再表象的历史教科书是基于一定宗旨和方法编纂而成的,如果没有概念做支撑,叙事就会平淡无奇,形同VENI,VIDI,VICI——我来,我看,我征服,是大事记。反过来说,如欲了解历史教科书这一知识装置的内部结构,也需要从解析其中的概念人手。
历史教科书里被再表象化的知识可以一分为三:是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历史教科书呼应国家对“历史”的需求,书写于其中的“历史”理应求同存异,体现国民公约数的要求。当然,要让每个人都接受教科书里的公共知识绝无可能。第二是官方知识(official knowledge)。官方知识与公共知识是有交叉的,我之所以分而谈之,乃是要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为了使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公共知识必须超越党派和时代的制约;而官方知识则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在教科书中贯彻自身的意志。第三是普遍知识(general knowledge)。普遍知识不只是全球史学(global history)所张扬的超越“我族中心”的历史叙述,还指以促进相互理解与和解为旨归的历史叙述。比照这三点,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是点和第二点的混合,如果第二点完全笼罩点,教科书里的“历史”就如同克罗齐名言的翻版:一切历史都是政治史。
历史教科书里有很多概念,可以运用概念史的方法进行研究。关于概念史的方法,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有道:“历史性基础概念既是历史转折的标志(Indikator),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要素(Faktor)。”概念有大有小,一些概念之所以成为历史性基础概念,乃是因为其所积淀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以往历史变迁,还预示了其后历史的走向,科塞雷克认为,历史性基础概念大都经历过民主化、时间化、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根据中国的近代经历,我提出衡量中国历史性基础概念的四个标准——标准化、大众化、政治化和衍生化,似亦可用以概观历史教科书在概念史研究中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