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谚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解明细胞的生命过程,需要特殊的工具。作为生命组成的小单元——细胞,研究其相关的生物行为及其规律与本质,对于揭示生命的奥秘,探索疾病的机理与治疗手段,提高人类的生存寿命与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细胞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细胞在人体内处于复杂的微环境之中,包括温度、氧气浓度、生物因子浓度、机械作用、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等,同时细胞体积微小、种类多样,在细胞水平进行细胞识别、代谢物检测、内部组分分析、细胞结构与功能表征、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等工作也都有着很高的难度。
微流控(microfluidics)指的是使用微通道(尺寸为数十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因为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征,微流控装置通常被称为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又称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或者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LOC),自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以来,以其众多的优势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微流控芯片技术因其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如样品试剂消耗少、结构功能多样化、集成化程度高、与细胞尺度接近等,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细胞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细胞培养、细胞捕获、细胞分化、细胞迁移、细胞融合、药物代谢、细胞通信、组织工程等内容,通过结合不同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及集成不同的功能操作单元,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解决了很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如何在微流控芯片内更加高效简便地对细胞进行操控定位,如何更好地模拟细胞在生命体内的生物微环境,从而进行体外生物系统的构建用于生命医疗疾病的研究,仍然需要在相关技术、材料、方法等方面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本书作者之一林金明教授自本世纪初开展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研制,先后获得多项项目的资助,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细胞分选与识别、细胞培养与观察、细胞迁移、单细胞分析、细胞药物代谢等多方面的研究。与岛津公司合作研制开发了全球首款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装置(Cellent CM-MS),并获得了实际的应用与推广。培养了一批对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有浓厚兴趣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或者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本书的文献调研和章节的撰写。
本书是在林金明教授为清华大学本科生成功开设“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有13章,每章紧密围绕微流控技术、细胞分析、仪器研制以及分析方法学等研究内容。所有章节内容均由林金明教授统一确定、组织和安排,清华大学李楠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林玲教授负责本书的前期调研和文献整理。各章内容分别由林金明与相关作者共同完成,李楠(第1章)、丰硕(第2章)、易伶潞(第3章)、张强(第4章)、黄秋实(第5章)、毛思锋(第6章)、窦金鑫(第7章)、吴增楠和郑亚婧(第8章)、张炜飞和李楠(第9章)、林玲(第10章)、周琳(第11章)、郑亚婧和吴增楠(第12章)、许柠(第13章)。
书中每个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的参考性,面向有一定化学、生物、医学或者材料等相关专业基础的高年级本科生为授课对象,也可以作为拓展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那些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微流控芯片和细胞分析相关知识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并与我们所研制的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器进行配套,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本书既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仪器分析的参考资料或者新开设的教学课程用书,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用书,或者科研工作者的微流控细胞分析参考资料。
后,作者要衷心感谢本书中所有被引用论文的作者,他们的原创性研究是推动微流控细胞分析研究与应用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作者还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2034005,21727814,21435002,81373373,21227006,91213305,20935002,90813015,20775042,5027304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7CB714507)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2017YFC0906803)的经费支持,没有这一系列项目的长期持续的支持,不可能形成目前系统的研究成果和已经商品化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分析装置。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编写此书的时间也很仓促,书中难免出现失误和引用不妥之处,望广大读者和被引用论文作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