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NT$
245.0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NT$
301.0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斯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拟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共同创办以中国古代散文为研究对象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是第七辑,集中呈现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如古代散文的新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探索,评点、揄扬古代散文研究中的新论著,以便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搭建平台,沟通古代散文科研中的理论与方法实践经验。
|
關於作者: |
郭英德,文学博士学位,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98-2001),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99-200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2005-2007),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06-2012)等,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1996年评为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2000年评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从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著名学者聂石樵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学术史、中国古代戏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杂志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52篇,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张德建,男,1963年10月15日出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学术史、明代诗文。专著:《明代山人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通史?明代卷》(第二作者),论文多篇,代表作有《明代隐逸思想研究》、《明代学记文的集体形态及其超稳定性特征》、《“真诗只在民间”论的再认识》、《明代学术思想体系的建构与分裂》等,在学界颇有影响。目前主持北京市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散文序跋整理与研究》。
|
目錄:
|
特约专稿
略谈中华古典诗文典故 王曾瑜
文体研究
十六国士人的知识结构与公文关系刍议 郭晨光
南宋翰林制诏“平易”文风探析——以炎、绍、乾、淳为中心 陈元锋
元代藁城董氏家族神道碑研究——兼论神道碑撰写的体例与范式 吴竺轩
明代图赋、寿赋的文体论意义——兼论文体研究的反思 陈守玺
从“宗骚祖汉”到“趋向自然”:明代中后期复古进程中王世贞辞赋观念与创作路径的演变 余来明 朱绯
大视野
清末民初南北文学的多重想象——刘师培与梁启超、王国维的对读 吴键
明代文集为什么需要大运河现地研究——以归有光《壬戌纪行上》154字为例 简锦松
作家研究
欧阳修的1070年:转型与自新 阮忠
散文研究文献考述
论《古文小品冰雪携》的选评特性 史小军 陈林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刻孤本《文章正印》考论 岑天翔
文献考辨
《逍遥游》“鲲”字释义与庄子思想——从“鲲”字释义两种观点谈起 阚萧阳
《鹖冠子·博选》中的“五至论”及黄老学思想与成篇年代考述 杨兆贵
枚乘《重谏吴王》篇“伪作”说析疑 刘明
吴孟复先生诞辰百年纪念
吴孟复先生的欧阳修研究——以《欧阳修及其散文》为中心 邱瑰华
会议信息
“2019福州·中国欧阳修暨宋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王兵
《斯文》稿约
|
內容試閱:
|
主编的话
本期终于编完,交稿时间大大延迟,往虚处说是疫情的影响,往实处说还是自己的懒惰造成的,也无须遮掩。当然,出版社严把质量关,编辑任务繁重,也给了我偷懒的理由。时下很多刊物有专家审稿,本刊自不例外,然仍须每篇先选后审。这个过程常常有内心的挣扎,有问题的稿子左右衡量,在当今发论文难的时代不忍抛下,还是选择接受,但不免平添一层辛苦,要提出修改、调整意见。返回的稿子再看一遍,颇觉烦苦。但小刊渐得学术界认可,纷纷支持,欣慰之下又平添了动力。于是,就在辛欣交互之中编完。
本期特约专稿栏目有幸约到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的文章《略谈中华古典诗文典故》,原名有“浅谈”二字,觉不妥,改为“略谈”,文章谈中华典故,多以其所作《李纲全集校注》为例,当然非“浅谈”,也不“漫谈”,而古代典故又浩如烟海,大概也只能是“略谈”了。这是一个戳中几乎当代所有文史学者痛处的一个话题,更不要说初学者。有时候,扪心自问,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总免不了含糊处理,故意跳过不少典故,造成对古人理解的浅显甚至错误,实感愧疚。我们当然不敢奢求达到陈寅恪“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的水平,因为这需要与“历史上立说之古人同样的学力”(王汎森语),但努力读懂还是必须追求的。由于时间距离、文化差异以及学风影响,当代学者在阅读和研究古文献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就是典故问题。典故范围很广,包括人名、地名、故事、词语等,王曾瑜先生都以自己的实践为例,一一举出,也举出自己迄今未能查考出的《伏牛庵》一例求教。同时,也顺带谈到了简化字在阅读、整理古籍过程中造成的麻烦,这些都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很多人习而不察,但值得我们注意。当然,如果将《史记·秦始皇本纪》写成《秦始皇传》,则可以确定不必再去读古书了。
文体研究是本刊的固定栏目,每一期都有四五篇文章发表,显示出散文研究中文体研究的生命力。郭晨光《十六国士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