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NT$
505.0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NT$
551.0
《
清洁
》
售價:NT$
296.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谭烈飞先生的《北京,我的修志故事》将其近三十年修志工作经历中积淀的学术成果梳理、汇编,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学术成就,为读者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北京历史文化提供了一部新作,更是作者在北京史研究上的阶段性总结。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以修志人的视角,多层面、多角度阐述北京历史文化的新著。从不同的视域全方位地展现出北京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充分显示出北京文化古都的风采。此书依托北京地方志书的内容和在编修中所掌握的资料,既有北京古往今来的史实典故,也有作者在编修志书中的所思所感,也有已经入志的但不被人重视的内容。
|
關於作者: |
谭烈飞,1956年11月生于北京,编审,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从事地方志编修工作,曾任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志》副主编、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审定北京志书140余部,参与编纂的志书60余部,主编有《北京志·中央机构志》《北京志·人物志》等。发表关于北京史志研究论文90余篇。主要著作有《北京方志提要》《志鉴求道》《色调 高度——-解读北京》《京西史迹》《中国华北文献丛书·华北稀见丛书文献》等。
|
目錄:
|
目 录
绪言
一、北京,有多少起点,就有多少故事
引言
周口店“北京人”---北京历史的原点
燕与蓟北京建城之始
辽南京与金中都
元大都是哪吒城吗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北京
二、北京,有多少疑问,就有多少故事
引言
佛香阁是依原样重建吗
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四合院与紫禁城是什么关系
紫禁城真的不会积水吗
北京城市排水为什么难
永定门是怎样复建的
北京电车场纵火案破了吗
“样式雷”怎么成了野鬼
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建设怎么拖了20年
三、北京,有多少热点,就有多少故事
引言
北京中轴线对称格局的继承与创新
志书如何记述天安门广场
对北京历史名园特点的认识
对“三山五园”复建的思考
北京地区的运河概貌
大运河对北京的影响
《通粮厅志》所说的通州之“通”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遗产点
北京长安街建设的故事
长安街的政治文化特征
古都文脉——朝阜路
密云水库这盆清水是如何保护下来的
北京历史上的水灾记录
志书记述的北京旧时防疫抗“疫”
北京厕所的变迁
四、北京,有多少神奇,就有多少故事
引言
“东胡林人”可不是随意迁走的
话说“千佛”“万佛”建筑中的佛
天坛的神奇声音
古崖居探迷
北京不同凡响的古塔
朱启钤与前门地区的改造
平津闸的古往今来
中山公园是北京个市民公园
北京园林的山与水
中关村的神奇从这里开始
后记
|
內容試閱:
|
绪言
这本书的题目是:“北京,我的修志故事”,不是我定的,但是,是我欣然接受的,我越来越觉得挺好!
北京
是指空间位置吗?“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
是指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吗?从周口店原始人类“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开始,直到今天呢?其实,就是砖塔胡同屹立600多年的万松老人塔和北京站整点清脆的钟声;就是记忆中的二闸冰嬉和鸟巢“无与伦比”的矫健身姿;就是门头沟“发轫于辽金以前,滥觞于元明以后”的采煤业和石景山高炉及占据筒仓的文化创新基地;就是市中心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和西山中爨底下的袅袅炊烟;就是雄伟巍峨的长城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上和卢沟桥、八里桥、后门桥的镇水兽;就是西山皇家园林的宁静和永定河涨水后的喧嚣;就是“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和分布在1.64万平方公里的924个四合院;就是长安街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市场中不停走动的男女老幼;就是从积水潭伸展出去的“舳舻蔽水”的大运河和环绕一环又一环的快速路、高速路;就是“推”还是“敲”的苦吟诗人的生花妙笔和《红楼梦》《四世同堂》带给我们的历史绝唱;就是城墙的从有到残到无和中轴线申遗急促的脚步;就是北大红楼前呼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和中关村中从科学院数学所走出的吃螃蟹的人……
是不朽的人物吗,3000年前“封召公奭于燕”,多少有作为的帝王立都建都,有多少圣贤在这里书写历史辉煌的篇章,有多少英雄“留取丹心照汗青”,有多少普通又不普通的人留下的奔波中疲惫的身影。我们记住了忽必烈、朱棣,也记住了郭守敬,还记住了关汉卿、曹雪芹、梅兰芳、老舍,这座城市还有刘秉忠、“样式雷”、梁思成与这座城市相伴而生,时传祥、张秉贵、、张百发又是多熟悉的名字。
是我们的遗憾吗?如果城墙没有拆毁,这里将是世界上伟大的古城博物馆;如果王八楼子监狱没被拆毁将是中国古老与近代结合代表性的监狱;如果京杭大运河没有断流,如果那么多的城楼还在,如果那么多的牌楼还在……
是我们的憧憬吗?新的规划明确北京将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主副结合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维护安全稳定,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脉。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环境整治,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补充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善之区。
我的
是“小我”吗?一个生在北京地域内的孩子,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文化人,一个居然在自家的影壁上留的是英文的诗篇,能有几个人能看懂?我觉得在哗众取宠,手里摇的扇子写的是“日上三竿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另一个更是不屑于官场,从中学校长当到了小学校长,索性执起教鞭以教书为乐的“名士”,卖力的是日寇进犯时候声嘶力竭的抗日呼喊。遗憾的是我对这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祖辈都未曾谋面,也许我的档案中不得不记录了“没见过”的说词。然而,家人却都说我是隔代相传,基因过于明显。父母为我找了个“右派”老师名字叫潘相臣辅导我历史,他早年毕业于人民大学,使我爱上了历史,并且爱上了北京的历史,似有天助,恢复高考,我又读了历史系,工作还是历史,而且是与北京历史相关的编北京地方志,真是老天的眷恋让我把所爱、所学、所作结合为一体。
其实,“我的”,这里是“大我”和“无我”。是在以北京这个有生命的主体在俯视北京这片有山、有水、有城市、有郊区的广博土地。历史这么久远、人文如此厚重!有多少爱可以包含在“我的”回味之中,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国家博物馆以前称为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展陈有中华民族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北京还有首都博物馆,展陈有北京所走过的历程,它们都告诉我们,北京和中国紧密地不仅融为了一体,而且,往往北京可以代表着中国。我们常常会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北京的天安门作为国家的标识。如此看来,“我的”就应该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高度,俯视这样广阔的天地。
修志
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说过;“古代罗马,乃至近代中国,都没有与中国地方志相比拟的文献”,过去一个县太爷、一个府尹,为官三件事:断案、收税、修志,由此可见,修志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史官,他们秉笔直书的故事历代相传,这是因为有功名的人谁也不愿意死后管他“洪水滔滔”,因此修史修志担负起着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人敬畏,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所必须的,史书、志书具有扬善抑恶的惩戒作用,所以才受到古往今来的历代当政者的敬畏,甚至恐惧,对历史的敬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修志,在北京传承悠久,可追溯到汉唐,存世旧志号称“百种千卷”,新编的志书超过了700种。我了解到的有据可查北京早的修志人是熊梦祥,就是元代《析津志》的作者,在我的脑海中不时的会浮现他从大都出发,与他同行的是装满资料的一头瘦驴,行走在通往深山的崎岖山路;青灯之下他在西部深山斋堂的道观中孜孜以求,留下了北京地区部“市”志。我还会崇敬无数修志人的实地踏勘,遍访野老,求得手资料。我钦佩写外志的大家北京昌平的麻兆庆,他参加了新《昌平州志》的编纂,志书刊成后,麻兆庆认为“讹误颇多”,乃作《昌平外志》,考沿革,正纰缪,辨河渠,记金石,校新志之讹误,拾新志之漏遗。他在《昌平外志》中所说:“外志非敢故与新志立异也,惟生于斯土者实事求是焉。”他不囿于书本传说,亲自作实地考察,复核审订,去伪存真。十易寒暑,《昌平外志》方始付诸镌刻,其治学之精神为史志后人树立了榜样。
我衷心的向我同时代的修志大家敬意!段柄仁离开他市委秘书长的岗位以后,一头扎进《北京志》的编修,他是一位既挂帅有出征的主编,每一部经手的志书他都要研究它的结构,都要保证史实的准确,以能够代表北京“首善”的水平。他提出了志书编修如何把握存真求实、详今明古、生不立传、述而不论、横分纵述的一系列论述,为经典的是如何把握历史人物与政治人物的关系,在纷纭复杂的人物入志中独辟蹊径。每一部新编北京志书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在北京《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编修中集中了当代一批杰出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家,就是因为篇的逻辑关系有毛病,被他打回,而没有通过终审,也就是因为他的认真,才有了后来人难以超越的《建筑志》,我当时是这部志书的责任审稿,这也让我刻骨铭心,如履薄冰对待经手的每一部志书。他写了多少字?读了多少字,潜心纂信史,辣手著华章,段柄仁主编的名字也许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在北京修志历史上、乃至中华修志历史上都可以独树一帜。赵庚奇曾经的北京社科院历史所的所长,转岗成为新编方志的主要开创者,北京新编志书主要的篇目、框架、结构及撰写方法都有他的智慧和奉献,他成为北京修志人的重要代表;王铁鹏任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后,主持起草具有依法修志意义的法规文件和修志发展规划,建立与完善了具有北京特点的志书编纂、审定、出版的体制机制,为高质量地完成北京市一轮规划志书和启动二轮志书作出了重要贡献。
志书中有什么?志者记也。上记天,下记地,中间记空气,规范的说法是记述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其实,这是指一地的方志,现在又有了各类的专志,一个公园、一个街道、一座山、一条河、一场运动会都可以以志书的形式存世,我从1990年到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开始,参与轮规划志书是172部、二轮志书102部,还有以外的更大规模的专志,数以百计的北京志书的编辑、审定、撰写,特别是难以计数的印刷出版前的后签字,其中有严肃和冷静、欢娱和痛苦、惊讶与思索,也有无奈,这能有几人知?当然,有些是不会示人的。
故事
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就是由无数精采绝伦故事构成。我会讲“高亮赶海”的故事:相传明初燕王朱棣和刘伯温选都址在北京,当时,到处是水,刘伯温便命掌管北京地区水源的龙王把水搬到别的地方,否则就修座哈达门把他压在门底下。龙王无奈,只好照办。北京城建好后,龙王忌恨刘伯温,便偷着把城中水井的水抽干放在水袋里和龙母一起推着小车逃出了西直门。刘伯温派大将高亮骑上快马追去,出西直门高亮赶上了龙王,向车上的水袋猛戳一枪。立刻山崩地裂的一声响,高亮调马便跑,快到城门时,洪水滚滚,白浪滔天,一个浪头把高亮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之后,水势慢慢缓和下来,流入长河一直向东。高亮为北京城保住了水源,北京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他被淹的地方修起一座白色的小石桥,取名“高亮桥”。后音转为“高梁桥”,留下的河就是高梁河。
还有龙脉的故事,一直是历朝历代皇家的必争之地,因为信奉风水学的古人相信,龙脉是藏风蓄水、大富大贵的风水宝地,更甚者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运势。北京有两条龙,一条是土龙,沿着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皇帝所独占;另一条是水龙,就是今天的什刹海、北海、中南海,还有的说,和珅的府邸恭王府正好就在这条线上。
这些故事,一直传到今天,而今天也有继续传下去的故事,我在天坛,感受到国之大事,总离不开天坛,杨晓东园长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8月28日上午,北京2008年残奥会圣火采集仪式将在天坛祈年殿广场举行,可这一天乌云密布,还一直下着雨,所确定的火种采集时间是在上午10钟整,谁都怀疑是否可以如期举行,就是在这个时间点,突然之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稀稀拉拉的雨水嘎然而止,一束阳光透过乌云,正好直射在用来点燃火炬的凹面镜,火炬顺利点燃,总理迎着这缕阳光宣布火炬点燃成功,火炬接力仪式开始……
其时,这里的“故事”,“故”是指原来的、从前的、旧的。“事”是指发生的事情。地方志就是记述这样的故事的。一部志书也许存有成百上千的故事,大到原始人类的发现、北京城市的出现,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大到大政方针的出台过程,小到柴米油盐的价格浮动;大到城市的宏观规划,小到一条道路的修建及路灯的安装;大到烽火连天的战争风云,小到岁月静好的悠扬小曲;大到天灾人祸的无情肆虐,小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志书的名称有中央机构志、政府志、劳动志、房地产志、园林绿化志、化学工业志……
志书留存了大量的故事,或者说留存了丰富厚重的历史,其实,“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这是修志的作用所在。地方志所记述的故事,既有资治的参考,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还有教化的功能。大量留存的故事,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也许是家乡,也许是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从知之到爱之,所以修志更担负着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
天坛的神奇声音
天坛是以五大奇建筑而闻名中外:一为祈年殿,俗称无梁殿;二为回音壁;三为三音石;四为对话石;五为圜丘坛,即祭天台。围绕着天坛神奇的声音之谜也凸显出天坛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应有地位。
发出神奇声音的地方
说到天坛其实是指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圜丘坛的中心圆石即是是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说话,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耳畔回荡着自己的声音,感觉天地昭昭,天与大地感知自己的心声。而在在无人的圜丘台上,不论向哪个方向喊话,回声都从四面八方传来,仿佛有许多人站在台的四周同时应和你一样。
回音壁在皇穹宇院落内。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周围是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都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被更为形象地称为“传声墙”。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乔冠华外长陪同下游回音壁时,曾称赞回音壁甚至赞这个“传声墙”的效果很好,风趣的说可以通过它来谈判。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