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报告是以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为基础,立足上海本地的文化、政策、艺术专业及产业环境,聚焦上海艺术发展的新兴现象和前沿问题,对美术、音乐、话剧、建筑、电影、电视等6个艺术门类的发展趋势和现状进行了概览和辨析。2020年上海艺术发展报告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城市艺术多元主体兴趣、艺术市场兴盛的利与弊、艺术原创力培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观点及建议,为上海城市文化和艺术建设的各领域提供参考。
|
關於作者: |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是一所集艺术理论和应用研究、艺术档案收集管理、宣传和利用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中心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研究已覆盖“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服饰、建筑”等艺术领域,拥有丰富的国内外领先的学术成果。
|
目錄:
|
序/夏萍1
分类报告
2020年上海美术发展报告/张悦1
2020年上海舞台艺术发展报告/周云汇22
2020年上海电影艺术发展报告/杨晓林刘文博36
宏观视野
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文艺合作中的角色研究/顾颖62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与生产转向——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杨子81
专题研究
上海市美术馆创新机制探索与研究/郭奕华102
对明清江南文化与上海文博IP的思考/唐心韵139
新媒体技术与非遗传承发展的空间变革/周天162
“超长话剧”现象调查/吴丹妮186
上海音乐剧市场发展研究/陈洁205
上海舞蹈观众群体的现况调查与分析/林圣227
从价值建设的角度看上海当代戏曲的创新发展/吴筱燕249
关于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的思考——从电影《八佰》项目谈起/谈洁276
上海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研究(2010—2020)/陆姬秋297
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的协同发展研究/张磊313
苏州河两岸(中心城区)公共空间贯通提升建设研究/刘润恩337
|
內容試閱:
|
上海是我国艺术事业的重镇。自2013年以来,由原上海艺术研究所发起并主编的《上海艺术发展报告(年度)》,逐年忠实记录上海文化艺术发展的总体面貌,并从政策、事业、产业等不同维度,对文艺现象和发展趋势展开学术思考与专业评述。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对上海文化事业单位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强化职能的要求下,原上海艺术研究所和原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合并成立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这一项改革为《上海艺术发展报告(年度)》带来更多信息量和新的生命力。
增加了文化艺术档案资源后,新成立的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成为一所集艺术理论和应用研究、艺术档案收集管理和宣传利用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本中心所藏文字、照片、声像、戏服、乐器、字画、古籍等30多种载体的艺术史料,涵盖上海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群众文化、重大活动、文化交流诸领域,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使得研究机构如虎添翼。在开发利用珍贵藏品基础上,原艺术档案馆所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展示活动,已经在国内外产生影响。本中心所属专业期刊《上海艺术评论》和《文化信息港》内刊,及时跟踪文艺创作实践,传递文化信息,是本市文化宣传、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和信息源。因此,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资源的扩充和科研力量的加强,具有智库属性。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上海艺术发展报告(2020年)》与以往有所不同。首先是调整了结构,从原先以“分类报告”为主,调整为“大分类 宏观视野 专题研究”的多层次结构;第二是加大“专题报告”的比重,强化专业性。其“大分类 宏观视野”部分突出把控全局、提纲挈领、贴近政策的大局意识;而“专题报告”部分则重在对热点现象和问题的深度调研和解析,上述二者“点面结合”,力图更具学术价值和政策参考方面的针对性。
《上海艺术发展报告(年度)》是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的集体科研品牌之一,未来将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成为锻炼科研队伍的载体,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去”,积极介入学术交流、艺术实践的现场,碰撞出更多可转化的学术成果,在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二是打造凝聚智慧的平台,既展示本中心的工作成果,也呈现全市文艺研究者的睿智和识见,形成科研合力。三是发挥文化智库功能,为上海文旅融合发展、创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2021年是“十四五”的起步之年,也是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的工作磨合之年。《上海艺术发展报告(年度)》决心以超前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上海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助力上海文化艺术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夏萍2021年4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