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儒家四书的思想智慧》意在为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地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全书由《儒家的三纲八目》《修身篇》《处世篇》《为政篇》四大部分组成。书中除《儒家的三纲八目》选取“四书”原著的《大学》中“三纲八目”章句解读外,其余三大部分都通过分篇方式选取了“四书”原著中的精华章句进行解读,借鉴并运用贴近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的观点、论点、论据来论证和解读原文的精选章句,从古人的思想中吸取修身、处世、为政的智慧。
|
關於作者: |
罗秋善,中共党员,曾主编《吉安人大》杂志,编辑过《登攀》杂志,并先后编辑《股份制知识读本》《WTO知识读本》《家庭百事通》等图书。退休后,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曾主编《四书新解》(中文版);编著的《中国经典新读新解·四书新解》(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
目錄:
|
儒家的三纲八目 / 1
三纲八目… ……………………………………………………… 3
三纲… …………………………………………………………… 8
三纲之明德 ………………………………………………… 8
三纲之亲(新)民 ………………………………………… 10
三纲之止于至善 …………………………………………… 12
八目… …………………………………………………………… 14
八目之格物致知 …………………………………………… 14
八目之诚意善 ……………………………………………… 16
八目之正心 ………………………………………………… 18
八目之修身 ………………………………………………… 20
八目之齐家 ………………………………………………… 22
八目之治国、平天下 ……………………………………… 26
修身篇 / 31
修身养性… ……………………………………………………… 33
修身养性,为人安身立命 ………………………………… 33
君子要有三畏三戒但又不忧不惧 ………………………… 38
“忠”“恕”是君子行仁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 44
修身向善… ……………………………………………………… 47
向善是人的本性,操之则存舍之则亡 …………………… 47
闻过则喜、知错能改是君子从善的本色 ………………… 52
君子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是择善而从 …………………… 56
仁义道德… ……………………………………………………… 60
君子把“仁义”作为基本的道德修养 ………………… 60
君子修养应兼有仁与智的品质 …………………………… 65
君子持之有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 71
谦虚谨慎… ……………………………………………………… 75
谦虚谨慎是君子为人的法则 ……………………………… 75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勤于事慎于言 ………………………… 81
君子谨言慎行必须把握时机与分寸 ……………………… 85
为学修身… ……………………………………………………… 88
好学是君子提升自我的前提 ……………………………… 88
君子为学态度要端正 ……………………………………… 93
只有专心致志才能达到“道”的境界 ……………… 98
处世篇 / 103
立身处世… …………………………………………………… 105
君子立身处世必须坚守的原则 ……………………………105
诚信是君子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111
君子立身处世要讲究艺术 …………………………………116
交朋结友… …………………………………………………… 121
君子交朋结友要有所选择 …………………………………121
君子交友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125
久而敬之是君子交友的处世艺术 …………………………131
勤事节俭… …………………………………………………… 136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谋事之道 ……………………………136
“君子不素食”是社会分工不同的表现 …………………140
君子要以节俭为本,不要因小失大舍本逐末 ……………144
孝悌教化… …………………………………………………… 147
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147
儒家思想中君子的真孝大孝 ………………………………152
儒家的教育方针及对象 ……………………………………156
“育德为先”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原则 ……………………161
为政篇 / 167
入世为官… …………………………………………………… 169
入世为官是君子的积极人生态度 …………………………169
君子入世为官的基本条件和原则 …………………………174
君子为官也要讲究学问,追求领导艺术 …………………179
君子为官的操守和气节 ………………………………184
君子为官应能上能下知进退 ………………………………188
廉洁从政… …………………………………………………… 192
君子为政廉洁不会殃及其身 ………………………………192
为官不言小利,得失在道,受辞于义 ……………………197
从心所欲而不违仁,也是值得肯定的人生境界 …………203
选贤任能… …………………………………………………… 207
君子为官选贤任能必须把握的原则 ………………………207
君子为官选人用人有技巧 …………………………………213
选贤任能应选用什么样的人 ………………………………219
治国平天下… ………………………………………………… 223
开国尚武、治国崇仁是立国之本 …………………………223
为君治国必须确立民本思想 ………………………………230
为君还应肩担天下,为国为民谋福祉 ……………………237
强兵慎武是治国明君应遵循的守则 ………………………244
后 记 / 250
|
內容試閱:
|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重要典籍,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四书”的内容十分丰富,阐述了中国古代儒家的文学、哲学、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内容,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建设家园、开展精神文化活动、进行理性思维、创造成果的辉煌历程。尤其它的思想智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探求真理的精神追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为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地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笔者编著了《儒家“四书”的思想智慧》一书以飨读者。全书由“儒家的三纲八目”“修身篇”“处世篇”“为政篇”四大部分组成。考虑到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读者时间有限等现实状况,书中除“儒家的三纲八目”选取《大学》原著中“三纲八目”章句解读外,其余三大部分都通过分篇方式选取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原著中的精华章句或片段,由笔者统筹归纳成具有通俗性、适应性、实践性的命题、观点汇编成册。
对“四书”的解读,我采用了一种创新方式,借鉴并运用贴近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当前实际的观点、论点、论据来论证和解读原文的精选章句,使人们从古人的思想中吸取智慧,懂得为人在世应怎样修身做人,怎样立身处世,怎样勤廉为官。这样既不会失去儒家思想文化的往日光辉及传统意义和价值,又为读者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一条新的阅读途径,使读书人或普通人从中领悟修身养性的法则,立身处世的行为依据,政治家及一般从政人员从中汲取为政经验和治国圭臬的灵感,也就是说可以从“修身”“处世”“为政”篇里找到“安身立命、交往相处、齐家治国”的法则。当然,在引用的这些历史古籍中也许会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但是,当今天我们处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平和、从容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古籍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尽管它们有种种时代的局限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其中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等精髓,仍然活跃在各个领域,跨越时代而全面再现。譬如,在“儒家的三纲八目”篇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的主要内容:“三纲八目”就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的纲目”。无论从做学问、研究儒家诸多经典出发,还是实践上从修己治人的人生事业发展方面,都为人们指明了全局的观念、前进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所以它既是学者的“入德门径”,又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纲领。“三纲八目”从它的宣言本旨来讲,显然是把执政者作为主要对象,尤其是对统治者“天子”提出严格要求,因此又有“帝王之学”之称,更可以作为个人立身处世、进德修业的指南,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把它作为“内修”和“外治”的进修步骤——三纲: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是依此进修发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上,所以儒家的“三纲八目”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是君子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就是在今天,也是我们广大读者必须确立的一个人生奋斗目标。
又如,在“修身篇”里,我们从探讨怎样做人出发,认为做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所以把君子(中国古代君子是指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小人是指一般普通的人,当然亦指一些行为卑劣的人;后文同。)“慎其独”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当作修身养性的顶上功夫;把君子要有“三畏三戒”和“不忧不惧”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所谓“三畏”就是孔子说的“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三戒”是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这都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在“修身养性”章节之后,还设有“修身向善”“仁义道德”“谦虚谨慎”“为学修身”等章节,以阐明修身做人的意义、目的、原则及方法。
在“处世篇”里,我们在“立身处世”章节突出了君子立身处世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点。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即把“命、礼、言”作为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为人怎样立身处世呢?我们倡导把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作为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人生艺术,还要求为人在世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这些作为君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激励着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奋起,用“同时去面对人类的痛苦和的希望”的精神激发人们奋发有为。同时,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待人守礼,处事谦虚”等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这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与借鉴的。在“立身处世”章节之后,我们把“交朋结友”“勤事节俭”“孝悌教化”章节作为君子立身处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突出了“百事孝为先”,把孔子倡导对父母需孝、对长者应尊等关系准则,视作符合人类共性的普遍道德规范加以颂扬。对于“教化”突出了“育德为先”章节,列举了逢蒙学射于羿而杀羿的例子,孟子认为后羿也有自取其辱的责任。强调了教育必须“以德为先”的经验教训。
……
三纲八目
参考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
题解
儒家的“三纲八目”是《大学》中提出来的。《大学》一书原是中国古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也是论述儒家人生哲学,讲述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根本学问的政治性论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对其进行加工整理,与《中庸》《论语》《孟子》相配,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合称为“四书”。还有一种说法,《大学》是孔子遗留下来的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进入道德修养的门径。因此古人做学问的次序,主要是依赖《大学》,其次是依靠《中庸》《论语》《孟子》。古人整理史料时,加上先秦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四书五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并视作修身的法则,终生追求不止。
知识小链接
《周易》又称《易经》,初成书于公元前11 世纪,后经过补充和阐释,成为中国一本古老的占卜书,被儒家和道家视为一部重要经典。全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 卦,各卦分为6 爻,各有卦辞、爻辞。《传》解释卦辞和爻辞,以及八卦的起源和性质。由于内容古老而神秘,几千年来关于它的解读和注释不计其数。《易经》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有影响,世界各地研究它的学者也不在少数。
《尚书》,又名《书》《书经》,儒家经典,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有唐尧、虞舜、夏、商、周至春秋以前的政治文告和历史资料,内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相传由孔子所编,但据考证有部分为后人所补。
汉代以后学者把它列为五经之一。
《诗经》又叫《诗》,是中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周初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和《颂》四个部分,相传为孔子删定成册,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列为“五经”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和谐建设有重要影响。
《春秋》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编纂的一部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历史的史书。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历史阶段——“春秋时代”大体相当,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因此后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所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古代亲通“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境界即追求的目标。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功夫,是实施“三纲”的八个具体步骤,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
修阶梯。也就是说从我做起,首先修养自己(内圣),然后才能管理好亲友家人,然后是治理好全社会的人,亦即治国平天下(外王)。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就是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就进修阶梯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
前面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即修养内在功夫(内圣);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即向外的功夫(外王)。
而其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四级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三级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儒学传承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儒家的三纲八目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由此,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读书人,并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品性。直到今天,仍然在现代人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