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实践,探讨除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之外的其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本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性,用大量的图和表使知识和技能直观化,便于读者运用。本书注重介绍的前沿动态,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在理论介绍上以够用为原则,点到为止,更加突出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相关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企业作为培训教材,还可供爱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人士学习。
|
目錄:
|
章 培训与开发概述 1节 培训与开发的目的和原则 3一、培训与开发的含义 3二、培训与开发的目的 5三、培训与开发的作用 7四、培训与开发的原则 9第二节 培训与开发的类型 11一、按照培训与开发的表现形态分类 11二、按照培训与开发的对象分类 11三、按照受训者与工作岗位的关系分类 12四、按照培训与开发的内容分类 13第三节 培训与开发的战略导向 15一、以战略为导向开展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15二、实现培训与开发和战略的无缝对接 16第四节 培训与开发体系 20一、建立培训与开发体系的意义 20二、培训与开发体系的基本框架 20三、培训与开发体系建设的5个层次 28复习思考题 28案例讨论 29第二章 培训学习理论 32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33一、学习的内涵 33二、强化学习理论 35三、认知学习理论 37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8五、体验式学习理论 41第二节 成人学习与学习指导 44一、成人学习的特点 44二、成人有效学习过程 46三、成人学习特点对培训的影响 48第三节 培训迁移理论 49一、培训迁移的内涵与类型 49二、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 50三、培训迁移与培训转化 52复习思考题 53案例讨论 54第三章 培训需求分析 58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 59一、培训需求产生的原因与作用 59二、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61三、培训需求分析的步骤 66第二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67一、问卷调查法 67二、访谈法 71三、观察法 72四、文献研究法 73第三节 胜任力模型与培训需求分析 74一、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74二、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的特点 75三、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构建 76第四节 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撰写 77一、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框架设计 77二、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实例 78复习思考题 82案例讨论 82第四章 培训与开发设计 87节 培训与开发计划的设计 89一、培训计划的类型 89二、制订培训与开发计划的步骤 90三、年度培训计划的内容体系 91四、培训计划的范例 104第二节 培训课程的设计 107一、培训课程设计原则 107二、培训课程设计要素 108三、培训课程开发流程 109四、课程的自主开发与外部甄选 111第三节 培训课的设计 112一、课的含义 112二、课程目标 112三、课的类型 113四、单元课的设计 114五、PPT的设计 115复习思考题 117案例讨论 117第五章 培训与开发实施 119节 培训实施的阶段工作 121一、培训实施前的准备 121二、培训实施中的组织管理 130三、培训实施后的组织管理 131第二节 培训师资源的调配 131一、培训师的角色定位 131二、优秀培训师的基本素质 133三、培训师的来源渠道 134第三节 培训外包 137一、培训外包的内涵及形式 137二、培训外包流程 138三、选择培训外包的原则 139四、企业选择培训外包时应考虑的因素 139五、培训外包合同 140复习思考题 143案例讨论 143第六章 培训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 144节 在职培训技术 146一、师带徒 146二、导师制 147三、教练法 149四、工作轮换 152第二节 脱岗培训技术 153一、讲授培训法 153二、案例研究法 154 三、研讨法 155四、角色扮演法 156五、操作示范法 158六、头脑风暴法 158七、视听教学培训法 159八、游戏法 160九、竞赛法 162十、自我培训法 163十一、虚拟现实法 163十二、考察法 164第三节 E化培训技术 164一、E-Learning培训的特点 164二、E-Learning培训的5个水平 167三、E-Learning培训项目的设计规则 167四、开发有效的网络学习的技巧 168第四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169一、不同培训方法之间的比较 169二、影响企业选择培训方法的因素 169复习思考题 171案例讨论 171第七章 培训效果评估 173节 培训效果评估的意义 175一、培训效果评估的含义及类型 175二、培训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176三、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体系 177四、培训评估的干预作用 178第二节 培训效果评估流程与信息获取 179一、培训效果评估流程 179二、培训效果评估信息获取方法 181第三节 培训效果评估的经典模型 187一、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 187二、考夫曼的5个层次评估模型 190三、菲利普斯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191第四节 培训效果评估方案的设计方法 193一、单组设计 194二、对照组设计 196复习思考题 200案例讨论 200第八章 新员工导入培训 202节 新员工培训的目的与内容 203一、新员工培训的特殊性及目的 203二、新员工培训的常见误区 205三、新员工培训的一般内容 206四、新员工培训的类型 207第二节 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209一、新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209二、新员工培训步骤 209三、新员工培训方案 211第三节 新员工培训方法与评估 213一、新员工培训方法 213二、新员工培训效果评估 214三、新员工培训制度 216第四节 不同类型新员工培训的设计 217一、大学毕业生的培训设计 217二、有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培训设计 219三、制造业新员工培训设计 220复习思考题 221案例讨论 222第九章 员工分类培训与开发 226节 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228一、管理人员的培养开发 228二、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228三、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 232四、管理人员培训实施 236五、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 238第二节 销售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240一、销售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240二、销售人员培训内容(课程)设置 242三、销售人员培训实施 247四、销售人员的培训评估 251第三节 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253一、技术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253二、技术人员培训课程设置 255三、技术人员培训实施 256四、技术人员培训效果评估 258第四节 外派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260一、外派培训的特点 260二、外派培训需求分析 261三、外派培训的前期准备 262四、外派培训监控与效果评估 265复习思考题 268案例讨论 268第十章 培训风险与制度设计 271节 培训风险控制 272一、培训风险的类型及产生原因 272二、培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276三、培训风险控制的方法 277第二节 培训制度设计 280一、培训制度概述 280二、培训制度的内容体系 281三、职业培训相关法规 287复习思考题 288案例讨论 289参考文献 290
|
內容試閱:
|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现代人力资源体系的核心部分。做好员工的培训与开发,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既是组织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组织管理的落脚点。因为,任何组织如果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素质、能力不高,则这个组织就很难产出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在公平竞争和法制健全的大环境下,这种组织很快就会被顾客或客户抛弃,终陷入被淘汰的结局。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者认识到,只有一流的员工才会产出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一流的员工绝非因上天眷顾而生,组织环境、成长机会和个人努力是造就一流员工的三大动力,缺一不可。在学习氛围浓厚以及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更新或提升的组织中,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和努力,员工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隐藏在这背后的必是经过精心设计、高端引领、分工明确、技术先进、动态完善的组织培训与开发系统。 本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学科知识够用。学科体系尽可能完整,知识阐述以解释清楚为原则,侧重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内容的操作性。第二,突出教材的可读性。文中引用大量的案例或故事对理论知识加以解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三,突出知识的直观性。文中运用大量的图和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理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作业流程、操作要领等。第四,以中国案例为主,国外案例为辅,多运用近几年发生的新案例。 为避免与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材系列中《职业生涯规划》一书的内容重复,本书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袁声莉和刘莹起草全书总框架,韩燕、余柳仪、魏一、王养成等对本书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张华负责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袁声莉对全书进行统稿。各章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章由袁声莉编写,第二章由刘莹编写,第三章由王素艳编写,第四章由袁声莉和周甜共同编写,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由刘莹和袁声莉共同编写,第八章由王加青和吴元民共同编写,第九章由袁声莉和傅晓明共同编写,第十章由韩燕和王素艳共同 编写。 在全书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资料在“参考文献”中及各章相应地方尽可能作了列举,如有遗漏,请相关作者谅解。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