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1.以宏大叙事手法剖析朱明王朝
★★★2.以人文视角重新审视朱氏帝王
★★★3.以严谨论证推理侦破历史谜案
★★★4.马皇后因何成为马如来?
★★★5.被朱元璋看好的皇太孙心慈手软?
★★★6.明朝的败家子是谁?
★★★7.成化犁庭的影响有多大?
★★★8.运用隐秘、有趣的史料呈现完全耳目一新的大明帝国面孔
★★★9.这个明史超有料、超过瘾!
|
內容簡介: |
汉族王朝的后荣光,我们对明朝真的有足够了解吗?
清朝在官修明史中出于政治因素的“小心机”,有很多地方都直接采用了可信度存疑的民间纪录,而没有将明代的官方纪录加以对比论证,久而久之使人们对明朝历史产生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有些甚至与真实情况完全相反。为了揭开这些被尘封掩盖的历史真相,本书在脉络上以大明十六帝为时间轴,以《明实录》《明会典》等一手史料为基础,结合正史和野史记载,将各个时期的一些隐秘事件、争议谜案,放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正本清源,从而还原出更接近真实的大明帝国景象和朱氏帝王人物形象,是一部充满了人文情怀、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朝历史。
|
關於作者: |
李翔斌,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清华大学院长荣誉毕业生。沉浸历史研究多年,热爱史书中一页翻过、抖落千年的浩瀚苍茫,也热爱历史事件中草蛇灰线、拨云见日的酣畅淋漓。倾向于跨领域、多维度考证研究问题,用兼具人文关怀和理性思维的眼光探究历史过往,挖掘表面之下接近真实、符合逻辑的历史原貌。撰写的《政治经济视角下明代特务体制研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对明代“三厂”设立初衷的再审视》一文收录于《第三届张晋攀法律史征文集》,合作撰写的《王伯琦传记》收录于《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
目錄:
|
章 洪武基业——大明帝国的铁血底色
马皇后是一个怎样的人? / 002谁才是合格的继承人? / 007严格来说,锦衣卫就是个仪仗队 / 012
第二章 永乐之世——属于铁血派皇帝的荣光
建文帝真的不应该削藩吗? / 020你对我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 026北方和南方,哪里的冬天比较难熬? / 032东厂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 041
第三章 仁宣之治——父与子的一脉相承
弘文阁为什么没能成为文渊阁? / 054朱瞻基比他伯伯朱允炆强在哪里? / 061
第四章 两帝三朝——败家派皇帝是如何花式败家的
朱祁镇与王振,谁才是差点掀翻明朝的那个人? / 070代宗的尴尬和痛苦谁能理解 / 082平辈的太上皇能算太上皇吗? / 086
第五章 祖孙三代——逍遥派皇帝的代代传承
万贵妃是深宫里的毒刺还是寒夜里的火花? / 100汪直,从前的那个少年 / 106我们为什么不知道成化犁庭? / 116天子亦凡人,何为逍遥派? / 126翻船落水真能如此致命! / 142
第六章 修仙嘉靖——权术派皇帝的一枝独秀
不仅是地上的人精,还想做天上的神仙 / 154修仙和溜须拍马有什么区别? / 163如果壬寅宫变成功了会怎么样? / 173
第七章 神宗万历——有事写信,没事别来
如果生在明朝晚期,将会怎么过完一年? / 180财政危机之下,皇帝也要努力存钱 / 186每一个神奇皇帝的背后都有一个玄幻的妃子 / 194
第八章 亡国身灭——皇帝与官员到底谁耽误了谁
东林党与魏忠贤,何为清何为浊? / 206君王死社稷,亡国真有如此悲壮吗? / 212
|
內容試閱:
|
六百年前,英法百年战争即将进入后阶段。1420 年,英国兵临法国特鲁瓦城下,亨利五世胁迫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签订了《特鲁瓦条约》,亨利五世实际成为法国的摄政王,使法国沦为英法联合帝国的一部分。
这一年是中国的永乐十八年,北京的紫禁城刚刚落成,永乐帝朱棣正式下令迁都,使明帝国的政治中心由南方彻底转向了北方。
三百七十六年前,明朝后一位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中国古代历后一个由汉族统领的政权宣告终结。
八年前,我在清华园游走于各个图书馆,为了我的硕士论文——明朝厂卫制度而到处收集材料。那段时间,我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明朝的书籍通读了一遍。
园子里老图书馆一楼的人文社科区收藏了国内外能排得上号的明史研究经典著作,当时新落成的人文图书馆里收藏了将近半个楼面的地方志,而我们法学院的图书馆里竟然收藏了全套《明实录》。这些书就静静地待在那,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更遑论去阅读了。在阴暗的角落里,它们很长时间都无人问津,上面积满了灰尘。
不过人们对这些研究著作的冷落并不代表对明朝历史的态度,相反,明朝有着仅次于清朝的热度和影响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要深远。几百年前的那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会时不时穿越时空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共鸣,人们对这个后的汉族王朝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明朝无疑是个迷人的帝国,从朝堂到江湖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了几百年,并将延续无数个百年。
一个朝代能称之为帝国,并不只是因为它的疆域辽阔,而是它能够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代表着当时的水平。在东方大陆,统一而集权的中国必然是代表着东方治理体系,与西方治理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分庭抗礼。
汉唐如此,明清亦如此。
明帝国所处时期,正是全球化的开端。值此阶段,东西方文明还在沿着各自的方向往前发展,虽然方向已经截然不同,但差距还未拉开。在利益的驱使下,民间的国际贸易一直在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非常可观的资本规模。
但东西方统治者的交流基本为零,明帝国的统治者中除了正德帝朱厚照仅仅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接见了西方使者外,其余的君主大多都是刻板的保守派。
当然,我们不能随意苛责前人。也许当我们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时,我们不一定能做得比他们好。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定义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人生,也有着无法逾越的时代局限和认知壁垒。我相信,他们的经历绝不是史书中寥寥数语就能概括,更不是靠那些片面的标签就能定义。
人物如此,帝国亦如此。
带着这种悲悯和同理心,我对那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真相更加感兴趣。在人们熟知的表象之下,一定还有不为人知的细节。而通过这些细节,一定能拼凑还原出不一样的历史景象。
所以我的硕士论文选择了看起来已经有定论的厂卫制度,并且在导师的支持下,顺利地将硕士论文写成了博士论文的篇幅。通过对大量原始细节的挖掘,对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发展沿革,以及它们在帝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更加新颖的解读。
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那就是对明朝进行更为全面的挖掘和梳理。
离开清华园后,那颗种子还在慢慢生根发芽,并渐渐长大,而这本书就像是结出的一颗果实。
在书里,我以明朝十六帝为时间轴,选择了每个时期具有争议,或者有研究价值的命题作为小切口,努力去还原当时的大背景,呈现一个不同于常规认知但更接近真实合理的帝国切面。
于是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万贞儿、汪直、刘瑾、严嵩、魏忠贤、成化帝、正德帝等人物,也能从不同视角去重新审视锦衣卫、东厂、建文帝失踪、永乐帝迁都、成化犁庭等事件。
历史总是复杂而多变的,因为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往往会有迥异的结论。但历史也会一直在原地,不会走远,静静地等着我们走过去与它对话。
李翔斌
2021 年 4 月
谁才是合格的继承人?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
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又何妨?
——洪武年间偈语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事必躬亲地规划、设计、完善他的帝国制度。在长达 31 年的铁血统治时期,他马不停蹄地废除宰相、改革体制、剪除功臣、打散周边蛮族势力、分封藩王镇守边疆,只为创造一个能够江山永固、帝业永存的完美帝国。
纵使朱元璋强悍到怼天怼地,但仍然对抗不过命运,他的统治终归是要完结,而该为新生的大明帝国选择什么样的继承人,则是这位伟大的帝国设计师后要解决的问题。
那个看似完美的想法朱标是朱元璋和马氏的长子。朱标于 1355 年出生时,28 岁的朱元璋
正率兵攻打南京,长子降世让朱元璋次体会到了为人父的欣喜,他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此时的他应当还没有独尊天下的王者之气,对未来还处在挣扎奋进之中,所以对朱标纯粹就是一个老来得子的普通父亲对于儿子的喜爱,少时家破人亡的经历让他倍加珍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感觉。当朱元璋于 1364 年自立为吴王时,他已经是雄踞一方的霸主了,眼中所图所谋的已经是整个天下。
于是,按照立嫡长子的惯例,将朱标立为世子,此时他已经有意将朱标作为储君来培养了。三年后,他派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虽然名义上是让朱标沿途体察民情,到老家去体会一下老父亲创业的艰辛,但实际上更是个宣示性行为,让朱标去朱家老祖宗那里报个到,昭示众人朱标就是我朱元璋认可的接班人,未来就是要接我朱家江山。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在洪武元年(1368 年)册立为太子后,他没有采纳前朝的制度任命太子为中书令,而是令那一拨儿开国功勋老臣直接在东宫做了兼职,相当于皇帝与太子共用一拨儿臣子辅佐。
当时,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宗异兼右詹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使,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
也就是说,基本上当时能叫得上号的人才全都直接效力于东宫。朱元璋还特意下旨说:“我在东宫不另设府僚,而是让你们兼着做,主要考虑就是我现在还要外出带兵打仗,到时必然要太子监国。如果到时你们奏请的事情,太子与你们的意见不合,那你们必然会说是太子府僚从中作梗,这样就容易产生嫌隙。另外,我还特意设置了宾客、谕德等官职,目的是辅佐培养太子的脾气秉性。”
朱元璋对于东宫制度的设计是开创性的,既让这些开国老臣能辅佐太子处理政务,培养其治国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太子能和他们尽早建立依附关系,君臣一心、荣辱与共,这样就能完美解决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困境。当然,这种做法是以父子之间的信任为基础的,或者说是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
如果皇帝的心胸狭窄,担心太子提早夺位,那不可能把自己手下的原班人马送去东宫兼职。
比如康熙两废太子,就是因为怀疑太子心术不正,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胤礽曾和索额图勾结起来,“潜谋大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朱元璋对自己儿子的确很实在,作为布衣天子,他身上还是带着民间那种强烈的朴素色彩。那就是肉烂了还在锅里,反正都是老朱家的天下,迟早都是要交给下一辈的。老子和儿子如果再互相提防,那就太不是朱元璋的作风了。
幸运的是,朱标很成器,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殷切期望和大力培养。他生性仁厚,对下宽容,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强,具有一代明君的潜质,可以说是朱元璋心中完美的接班人。可惜,朱标的不完美就是身体欠佳,活不过他父亲,没能亲手接下朱家江山。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八月,朱标受命巡抚陕西,回京后就感染风寒,第二年就去世了,朱元璋痛哭不已。
史书记载只有这寥寥几笔,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已是暮年的朱元璋内心有多痛苦。十年前,妻子离他而去,如今他们的个孩子也追随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悲痛。朱元璋将朱标安葬在马氏墓旁,也正是希望他们母子能早日团圆吧。
朱标去世后,太子之位空悬。按照正常逻辑,是应当在剩下的儿子中再挑一个立为太子。但朱元璋对朱标倾注了太多,以至于可能在心里已经认定大明帝国的下一任皇帝就是朱标,所以朱标之后就应当传给朱标的儿子。
也有可能,朱元璋觉得那几个儿子更适合带兵打仗、镇守藩国,杀伐太重,不是他心中理想的明君。
他也知道自己治国太重,需要后继者为社会、为朝廷松绑。因此,他选中了符合心理预期的皇太孙朱允炆,并为朱允炆清理了居功自傲的旧贵族,还亲自为朱允炆挑选了方孝孺等辅佐之臣。
朱允炆必然是清楚他爷爷的遗愿,也知道他承载着新生帝国转型的重担,因此继位后改年号为“建文”,与爷爷的年号“洪武”完美呼应。如果他四叔能安分守己一点,朱元璋的宏图伟业一定能达成,由他们爷孙俩亲手造就明初的“文武之治”一定不输任何一个朝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