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
編輯推薦: |
★ 文人的纯粹,文人的灵魂,在字里行间中顿悟
★ 文人的才情,文人的情感,在图文并茂中展现
★ 文人的清苦,文人的遁世,在雾里看花中思考
★ 文人的世界,文人的思想,在豁然开朗中升华
|
內容簡介: |
● 《读画记》由中国文人画家其人入手,从今人独特的文化视角贯穿古今,讲述古代文人的生活、文人的世界、文人的思想、文人的灵魂和情感,活生生的,收获古代文人生活对当下的启发和感悟;对每位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析、赏鉴,并结合时代背景、画作特色、代表作品的背后故事,勾连当下的文化心态,展开崭新的文化思考,绽放出独特的文化气象,从而走进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生世界,图文并茂,才是这部小众图书的主旨所在。
|
關於作者: |
? 胡烟 山东烟台人,文学硕士,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80后女作家,报纸副刊编辑,现居北京。著有散文集《哭泣的半岛》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渔夫,渔父》获《广西文学》年度散文奖。《夜访菖蒲君》获第二届三毛散文奖单篇散文大奖。
|
目錄:
|
沈周三夜
走进张岱的梦境
哀仇英
白石生香
唐寅之媚
冬心写竹记
戴进的青史
老莲簪花记
秋日生活计划
蔬菜入画记
造园记
寻找扬州八怪
夜访菖蒲君
到黄州寻找苏东坡
渔夫,渔父
|
內容試閱:
|
文人画的打开方式
——王大濛
胡烟说,我是《夜访菖蒲君》中的主人公,所以请我来写序。其实,这篇散文真正的主人公,是菖蒲君。
我素爱莳弄花草,家里植物种类很多,菖蒲只是其中之一。终,我觉得美的还是菖蒲。他低调,在案头那么安静,极富美感。那种美,源于其朴素的内在。
三年前的夏天,胡烟从北京到无锡,专程到我的蒲园来看菖蒲。我们是初识,平淡地闲谈了大约半天时间。回京后,她的散文《夜访菖蒲君》却写了一万字。读后,我意识到,表面虽淡,其实她心里涌动着对菖蒲的深情,非常炽烈。她是那么敏感的一个人, 而且追求的人格理想也很高。
古人写菖蒲,多有美篇传世。胡烟写菖蒲,和古人气息相通,所以感人。
胡烟的这本散文集,难得的,即是她带着自己灵魂走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走得很深。
情感连通古今,有一个困境,是语言。古典文化中,很多故事、理论,精彩深刻,但由于文言文的载体,在当代的阅读受到局限。古人的丰厚遗产,在当下继承和发扬得并不充分。大众读者将文言文当作外语,觉得晦涩,像是隔着一层,敬而远之。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探讨的美学观念:“隔”如“雾里看花”,形象不清晰鲜明; “不隔”如“豁入耳目”,“语语都在眼前”。
胡烟的散文“不隔”。她写文人画家的生活,同时也是自己的生命体验。她笔下,文人的世界,文人的思想,文人的灵魂,文人的情感,坦然展示在你面前,不觉得“隔”,活生生的。读这样的散文,你会有所悟,收获古代文人生活对当下的启发。
古代文人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代人效仿的品质。我的体悟,有几个关键词:
突出的,是“真”。古代文人的情感是很纯粹的真。唯其纯真,才有动人的行为、动人的故事,又有了艺术的深度和高度。他们的行为看起来比较怪异,不合常理。但细想,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做一个真人,而不是一个虚伪的人。
胡烟在散文中,探讨了艺术的“真”“假”问题。真和假的关系,在中国文化里多有探讨。比如园林假山盆景,并不真。文人的山水画,云烟、流水,也是假的。而西方人的风景画,风格写实。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让人有一种想走进风景的欲望。雕塑家创作人体,让人产生想要触摸的冲动。发展到了塞尚、毕加索等,他们感觉,这种艺术太过现实,并不是艺术的境界,所以他们慢慢开创野兽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印象主义,等等。一切的主义,都是为了摆脱现实的世界。
中国文化一直追求“假”的世界。中国的山水画不是邀请你走进去,而是为了让灵魂居住。我们的灵魂向往栖居于山水之中。
艺术家在人类的生活中是特别重要的群体。艺术家把自己的真实体验,用和谐的技巧展示出来,给人愉悦。走进之后,可以感悟真理。艺术的世界,表面上看是情感的世界,而其内核,是真理的世界。艺术家娓娓道来,通过一些方式、技巧把你引向对真理的追求。
视觉的形象好像是假的,但却是灵魂的“真”。
文人画是心画。中国画的时空观,是非现实的。千百年,中国的文人很明白,画画要写心。书法,亦即心画。每一根和谐的线条,是从心里直接生发出来。这一点,中国文人永远不会走偏。中国的艺术,不是注重感官,而是通到心。艺术不会眷顾虚伪的人。
其二,是“品”。胡烟的散文中,有很多文人逸事。他们大多生活拮据,但凝视他们的作品,却感觉不到痛苦、悲伤或绝望。中国文人崇尚平和中正,他们把好的精神状态展示出来,给人类和平温暖。他们的作品如同春天的雨露,滋润心田。让你慢慢进入,继而品味,绵绵的,意味深长,内在的教化力量非常强大。
比如元代的倪云林,也是无锡人,美术史称之“倪云林高士”,他的灵魂非常干净,笔下的石头如同他的灵魂一样,那么洁白,一尘不染。有了这样的人品,才有艺术的高度。后人临摹云林画,不如先临摹其灵魂。
我大学读美术专业,当时年纪尚轻,看重才气,并不认同人品的决定性作用。我认为画画的人感觉好,画起来聪明、灵动,即被折服。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体悟到人品的重要。人品关系到人生走向,人生岔路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由人品决定。
古代文人,生活清苦,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凭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要成为有钱人,并不难,但是他们专注于精神和情感。抱持着这样的观念,在当时那个世道,举步维艰。所以他们贫困,甚至食不果腹。
比如,“扬州八怪”的金冬心喜欢收藏古砚台,收藏了很多。有一次穷得饿肚子,不得已,卖掉一个心爱的砚台。晚上,他彻夜不眠,非常后悔。每一个砚台都是他的精神支柱。缺少了,他的精神便受到打击,很失落。
古代文人在生活的细节中,锻造自己的人格理想。看到石头,便联想到石头的坚贞,要将石头的精神学来,意志坚强不屈。菖蒲、松、梅、菊,这些植物,都寄予人格理想。文人把石头、菖蒲摆在案头, 依靠这些物质,提升人格。
另一个关键词,是“慢”。选择了快,无异于选择了浮躁。
快慢之间,有障眼法。古人似乎是慢,实际上却快。我们正相反。比如,我们坐飞机去旅游,很快到达目的地,浏览一圈,归来后,脑袋空空如也。古人以慢的姿态,得到的东西反而多。他们打开了生活的褶皱,他们生活在细节之中。而敏锐的感觉,只有在慢节奏里才会得到。这也是今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胡烟的散文中,渗透着对于“慢”的向往。
她有很多散文,兼谈文人画。文人画是一种慢节奏的生长法。所谓的生长法,如同植物一样,是从心里生长出来的。不是创作出来的,不打草稿,与人的成长、境界的提升是同一步履,无法拔苗助长。一幅绘画或者一件书法作品,即是一个生命过程,不能修改。如同我们的成长经历一样,无法修改。气韵生动,指的便是有机的生命体。
还有一个,是“苦”。古代文人,经历大多坎坷。正是这种坎坷成就了他们精神的深度。历经磨难之后,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入木三分。
文人画的一个美学特点正是“苦”,并不甜美。甜,常与“俗”相连。摒弃俗甜,有些微微的苦涩。比如金冬心的书法,带有苦涩,绘画也有苦味。这种苦涩背后,是慎重,是生命的厚度。贴切的比喻,如同品茶,苦后回甘。
胡烟的散文中,即有这种苦涩,《寻找扬州八怪》《走进张岱的梦境》,是微微的苦。
我理解,胡烟欲在其散文中,构筑古代文人情趣化的生活图景。当下,对于“闲情雅趣”的追求,并不是文学的主流。似乎,沉浸在艺术世界的“小我”中,便意味着舍弃了对于现实世界进行关注和关怀的“大我”,偏离了文学的正道。
但是,这世上,鲁迅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一直提倡“玩物养志”,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全然地沉浸、专注地“玩”。如果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在这世上找到自己的心灵安放之处,并且沉浸其中,社会整体便会改观。如果我们无法脚踏实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这是莫大的遗憾。
古代文人画家,他们埋头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想要入仕,对社会尽责,却遭遇贬谪、被政治牵连, 身心经受双重打击。他们性情真,品行高,不会圆滑、周旋。既然做不了政务,不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反而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癖好,有痴情,那种忘我的状态,真美。
胡烟在散文中,与我们分享了这种美感。她的散文表现文人的事、理、情。情,是作者被事感动,用自己的感动再去感化读者。她始终以自身情感为主轴,旋转着古代文人的情境。
胡烟是文人情感的转达者,并且在这个意义上, 浓度不减。
[ 作者系江南大学教授,著名文人画家,菖蒲文化传播者,人称“江南草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