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英华书院研究:1818-1873

書城自編碼: 365066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专业史
作者: 谭树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34206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重启春光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玉”见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华文明(追寻玉出山河的前世今生,饱览中国万年玉文化的史诗画卷) 》

售價:NT$ 690.0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面部填充术
《 面部填充术 》

售價:NT$ 990.0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

售價:NT$ 430.0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战争事典085:德国人眼中的欧战胜利日:纳粹德国的最终失败 》

售價:NT$ 499.0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步履匆匆:陈思和讲当代人文(杰出学者陈思和的人文之思、情怀之笔!) 》

售價:NT$ 29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5
《 公众史学 第四辑 》
+

NT$ 1125
《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 》
+

NT$ 408
《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
+

NT$ 554
《 全球科技通史(吴军作品) 》
+

NT$ 708
《 福建印刷文化研究丛书:增订建阳刻书史 》
+

NT$ 435
《 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 》
編輯推薦:
对英华书院的全景式、全时段研究
內容簡介:
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是近代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所教会学校。因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及中国基督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受 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虽然学界在英华书院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颇具意义的成果,但不足也是极为明显的:一是已有研究几乎全部多集中于马六甲办学时期,对英华书院香港办学时期 (1843-1873)鲜有论及;二是对英华书院如何促进基督教中国本色化探究较少;三是对英华书院如何促进英国乃至西方汉学发展缺乏系统梳理。鉴于此,本书从文化交流视 阈对英华书院进行全景式、全时段研究,揭示其在中国教会学校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於作者:
谭树林,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交学概论、中国外交传统、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中外关系研究。著有《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英国东印度公司与澳门》《马礼 逊与中西文化交流》等。
目錄
目录


导言1

章新教对华传播与英华书院的创立及迁港

一、 “福音奋兴运动”与海外传教的兴起
二、 伦敦传教会的成立与新教传入中国
三、 马六甲传教基地的开辟与英华书院的创立
(一) 马六甲传教基地的开辟
(二) 英华书院的创立
四、 英华书院之迁往香港
第二章英华书院与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
一、 英华书院宣教书刊的出版与传播
(一) 出版印刷中文传教书籍
(二) 中外文传教期刊
(三) 传教书刊的发行与接受

二、 梁发的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一) 梁发的生平行状
(二) 梁发的传教业绩

三、 何进善的传教活动
第三章英华书院与近代西方汉学
一、 英华书院与英国汉语教学制度化
(一) 马礼逊对英国本土汉学教学的推动
(二) 修德对英国本土汉语教学的推动
(三) 理雅各对英国本土汉语教学的推动

二、 英华书院与英国汉学家的培养
(一) 米怜
(二) 麦都思
(三) 高大卫
(四) 理雅各

三、 英华书院出版期刊与西方汉学
——以《印支搜闻》为中心
(一) 朱子学的译介
(二) 关于中国植物的介绍
(三) 对中国医学的报道
(四) 对中国古代典籍的介绍
第四章英华书院与中国近代教育
一、 开中英文互动教学之嚆矢
二、 开教科书编纂之先河
三、 首倡儒家经典教育
四、 开女学之先风
第五章英华书院与西方知识的传播
一、 英华书院与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推广
二、 英华书院与西方史政知识的传播
(一) 西方史学的传入
(二) 西方政治体制知识的输入

三、 英华书院与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遐迩贯珍》为中心

(一) 地理学
(二) 天文学
(三) 生物学
(四) 医学
(五) 数理化
(六) 航海技术与机械
第六章英华书院之印刷出版活动研究
一、 印刷出版活动之缘起
二、 马六甲时期英华书院的印刷出版活动
(一) 中英文报纸期刊
(二) 宗教类书籍
(三) 世俗类书籍

三、 香港时期英华书院的印刷出版活动
(一) 宗教类书刊
(二) 世俗类书籍
(三) 中文期刊
(四) 教科书的出版
第七章英华书院翻译人才培养及影响
一、 袁德辉:华人翻译之翘楚
(一) 袁德辉的生平行状
(二) 袁德辉的翻译活动

二、 马儒翰:“青出于蓝的中国通”
三、 对晚清翻译人才培养之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导言

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是近代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所教会学校,“是英国在远东所有学院和大学的先驱”Lindsay Ride, 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57,
p. 21.,也是中国基督教教育的开端。经历马六甲和香港两个办学阶段。因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及中国基督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关注。

早记述英华书院的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 1785—1822)在《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中,较全面地描述了1820年前伦敦传教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在广州、马六甲等地活动的情况,同时保存了包括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和米怜的部分书信、日记等大量珍贵史料,成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传教史重要的资料来源。William Milne,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Malacca: Mission Press, 1820.为纪念米怜,1824年,马礼逊编辑出版《米怜回忆录》(Memoirs of the Rev.William Minle, D.D, Late Missionary to China),简要回顾了米怜一生在华传教活动,其中涉及英华书院的内容颇多,是研究英华书院及基督教在东南亚传播史的重要原始资料。1838年,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在《中国:福音传播的现状及前景》一书中,记载了伦敦传教会和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在广州、澳门以及南洋华人居留地的活动,其中包括有关英华书院的内容。Walter Henry Medhurst,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 Containing Allusions to the Antiquilty, Extent, Population, Civilization,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Boston: Published by Crocker & Brewster, 1838.1839年,马礼逊遗孀艾莉莎·马礼逊(Eliza. A. Morrison)汇集马礼逊的部分日记、书信等,编辑出版两卷本的《马礼逊回忆录》(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D. D.),详细记述了马礼逊在华的传教活动,尤其涉及了英华书院从筹划到建立的过程,是研究其历史的手资料。186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 1815—1887)出版《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 With copious indexes)一书,Alexander Wylie,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 Shangha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67.共收录了1867年以前来华传教的338名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按每个传教士来华年代的先后顺序编排,简要介绍了每位传教士的生平与活动,详细整理记录了他们的中、外文著作目录,是研究清史、中国近代基督教史重要的资料性文献,还是一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海外汉学发展史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那些与英华书院有关的传教士的介绍,对研究英华书院颇有裨益。1924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海恩波出版《马礼逊:一位营造师》(Robert Morrison, A Master Builder)Marshall Broomhall, Robert Morrison,A Master Builder, London :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1924.是影响较大的一部传记。简又文将其译为中文,以《传教伟人马礼逊》为书名,于1956年出版于香港,并数次再版。1929年,美国著名宗教史家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1884—1968)出版《中国基督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包括自唐代景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基督教传教史,也用了相当的篇幅描述新教在华早期的大致发展,包括在南洋的传教史。1931年,麦沾恩(George Hunter McNeur, 1874—1953)出版《中华早的布道者梁发》(The First Chinese Protestant Evangelist: Leung Faat, 1789—1855),也有不少涉及英华书院的内容。1946年,郭爱理(Alice H. Gregg)出版《中国与教育自治》(China and Educational Autonomy: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rotestant Educational Missionary in China, 1807—1937),论述了自马礼逊来华至1937年间,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事业,其中涉及英华书院。Alice H. Gregg, China and Educational Autonomy,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Protestant Educational Missionary in China, 18071937,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46.
英文学术圈首先对英华书院在传教史和文化交流方面进行研究的,当属赖廉士(Lindsay Tasman Ride, 1898—1977)。他利用长期在香港工作的有利条件,通过实地调查和利用已出版的文献,1957年出版《马礼逊其学其人》(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对马礼逊在华传教及学术活动进行了详尽探究,其中包括对马礼逊在南洋地区传教活动的叙述。位利用伦敦传教会档案对英华书院展开专题研究的是加拿大学者布里安·哈里森(Brian Harrison),他的《等待中国:马六甲英华书院(1818—1843)与19世纪早期的布道》(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Missions)出版,Brian Harrison,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Mission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9.自此学界对伦敦传教会在东南亚的传教活动尤其是英华书院,有了具体认识。但由于作者不懂中文,对英华书院中文印刷出版事业着墨不多。尽管如此,其仍是迄至目前关于英华书院研究深入的著作,但研究范围仅限于马六甲办学时期。此外,日本学界像平塚益德、吉田寅等也关注英华书院,但这些成果的史料价值超过研究价值。1973年,美国学者白威淑珍(Suzanne Wilson Barnett)在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指导下,完成其博士论文《实用宣教:1820—1850年新教传教士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Practical Evangelism: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to China, 1820—1850)Suzanne Wilson Barnett, Practical Evangelism: Protestant Mission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to China, 18201850. Harvard University PhD thesis, 1973.,全文共分为六章,其中前四章讨论伦敦传教会的来华背景及出版印刷方法,后两章则探究英华书院所出版的世界史地书及其对魏源等士人学者的影响。1978年,费正清和白威淑珍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基督教在中国:早期传教士译著》(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所收10篇论文中涉及英华书院的有裴士丹的《基督教小册子: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Christian Tracts: The Two Friends)、波尔(P. Richard Bohr)的《梁发的道德力量探求》(Liang Fas Quest for Moral Power),从历史学的角度探究米怜等传教士著作。哈佛大学教授韩南(Patrick Hanan)从近代小说史的角度探讨了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等。Patrick Hanan, “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0, No.2(December 2000), pp. 413443.1987年,苏精利用伦敦传教会档案等资料,完成其博士论文《伦敦传教会在华人社群间的印刷馆》(The Printing Presses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Among the Chinese),从出版史的角度对伦敦传教会的出版活动进行了详细探究。张格物(Murray A. Rubinstein)1996年出版《英美在华传教事业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AngloAmerican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1807—1840),Murray A. Rubinstein, The Origins of the AngloAmerican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18071840.The Scarecrow Press, Lanham, MD, 1996.探讨了伦敦传教会和美部会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尤其是通过伦敦传教会和美部会档案,梳理了在华传教起源、传教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汉语学术圈,新加坡历史学者陈育菘撰文《马六甲英华书院》,撮要介绍了与英华书院有关的历史事迹。[新加坡]陈育菘:《马六甲英华书院》,载椰阴馆文存编委会:《椰阴馆文存》,新加坡:南洋学会,1985年,第301—306页(原载《南洋月报》1951,2[11])。笔者经眼,这是中文学术圈篇关于英华书院的专题论文。1985年,李志刚牧师在台湾出版《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该书主要是以鸦片战争前后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英华书院的史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叙述了英华书院的创立过程及迁港,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2001年,刘绍麟、梁宏福出版《古树英华:英华书院校史》,追溯了英华书院的发展历史。黄文江的《英华书院(1843—1873)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探究了英华书院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黄文江:《英华书院(1843—1873)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载氏著:《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论文集》,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2006年,第119—120页。

2006年,新加坡学者庄钦永完成博士论文《神州域外西潮暗流: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六甲、新加坡中文出版初探》,主要探讨19世纪上半叶伦敦传教会、美部会在马六甲、新加坡的中文印刷事业。、二章讨论包括印刷背景、出版经费来源、印刷流程、出版书种,第三至五章讨论出版的宗教性与世俗性书刊的内容,讨论了传教士如何通过文字攻击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等以及灌输世界史地新知;第六章探讨这些书刊是如何运入中国境内以及学者如何取得这些资料、这些书刊对晚清士人的影响。[新加坡]庄钦永:《神州域外西潮暗流:十九世纪上半叶马六甲、新加坡中文出版初探》,新加坡: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6年。
中国大陆方面,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研究才真正引起学者的重视。90年代后,英华书院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一是顾长声、顾卫民等通论性著作中,对英华书院有所介绍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二是一些著作中辟专节,对英华书院予以详略不等的讨论,如熊月之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史静寰、王立新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高时良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吴义雄吴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等;三是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英华书院的专门论文,多数局限于如英语教学、汉语传播、翻译等,研究视角相对单一,而且均局限于英华书院马六甲办学时期。2003年,龚缨晏、黄冶辉等撰写《英华书院:要踏上世俗化之路吗?——马礼逊与英国伦敦会对英华书院办学宗旨的分歧》,从马礼逊与伦敦传教会对英华书院办学宗旨的分歧这一视角,探究了英华书院的世俗化倾向。龚缨晏、黄冶辉:《英华书院:要踏上世俗化之路吗?》,载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39—258页。

综上可见,虽然国内外学界在英华书院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颇具意义的成果,但不足也是极为明显的:一是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马六甲办学时期,对英华书院香港办学时期(1843—1873)鲜有论及;二是对英华书院如何促进基督教中国本色化探究较少;三是对英华书院如何促进英国乃至西方汉学发展缺乏系统梳理。鉴于此,本书将马六甲时期(1818—1843)和香港时期(1843—1873)作为一个整体,从文化交流视阈对英华书院进行全景式、全时段研究,揭示其在中国教会学校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对英华书院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
本书分为七章。章讨论新教对华传教的中外历史背景、英华书院创办的缘起、过程以及迁港的原因及过程。第二章论述英华书院与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从英华书院宣教书刊的出版与传播、英华书院培养的杰出华人传教士梁发、何进善的传教活动等方面展开。第三章探究英华书院与近代西方汉学之间的关系,从英华书院对英国本土汉语教学的兴起和发展之影响、英华书院培养的汉学家及其汉学研究、英华书院出版的英文期刊对西方汉学的推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从中英文互动式教学、教科书之编纂、首倡儒家经典教育、倡办女学等四个方面论述英华书院对中国近代教育之影响。第五章从中文铅活字的研制与推广、西方史地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介绍等方面,集中讨论英华书院在西方知识传播方面的影响。第六章探究英华书院从事印刷出版活动的缘起,并对马六甲和香港两个时期英华书院的出版物进行了详细探究。第七章以袁德辉、马儒翰为例,讨论英华书院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的成就,它极大刺激了清政府对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重视,“同文三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的相继设立即缘于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