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1.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有许多成功的工程范例。
2.作者团队经验丰富,成绩突出。
3.密切聚焦水处理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汇集了国内外污染水体综合治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可引导专业读者树立改革创新的观念。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五篇共20章,分别介绍了城市污染水体治理概况,海绵城市理念与低影响开发,污染水体沿岸截流下水道系统,地下深层隧道储存CSO或SSO排水系统,城市排水规划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城市雨水防灾除污染和资源化设施,固定生物膜处理技术,氧化塘与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污水生物处理的特效菌剂制备与工程应用,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卫生填埋渗滤液反渗透处理技术,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污泥处理与资源化,胶州市污水渠变清水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德国埃姆歇河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城市污染湖泊综合治理及工程案例,黑臭水体应急治理工程技术,城市污染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涵盖了城市污染水体综合治理工程的基础理论、新理念、新设施、新技术以及一些成功案例。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院、设计院给排水与环境工程研究和设计人员,污染河道治理工程人员,工况企业有关专业人员,环保部门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關於作者: |
王宝贞,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承担65、75、85、95国家攻关项目,如“东北地区污水处理氧化塘”,“安全优质饮水处理与消毒技术”,“放射性型废水处理”,“重金属废水处理”,“含苯酚废水处理”等,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曾获得1958年含汞废水处理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2007年与任南琪合作研究成功的“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饮用水高效除浊与安全氯化消毒技术”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建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员、国际水协会理事(Governing Board member)与中国代表、国际水研究与技术(AQUA)期刊(国际水协会会刊)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上册
篇基础概论/1
第1章城市污染水体治理概况2
1.1水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2
1.2污染水体治理要点7
1.3有效的沿岸截污系统是合流制截流系统8
1.4合流制截流雨污混合污水的有效处理技术——生物膜法11
1.4.1活性污泥法处理雨污混合水的不足与弥补措施11
1.4.2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雨污混合水12
1.4.3移动式生物膜反应池——MBBR和Linpor工艺14
1.5FB-AS固定式生物膜复合生物处理工艺17
1.5.1山东省东阿县污水处理厂17
1.5.2深圳布吉河水质净化厂1.0×105m3/d强化固定复合生物处理系统18
1.6人工湿地-净化塘处理系统23
1.6.1英国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和雨水23
1.6.2德国人工湿地与净化塘处理污水、雨水与合流制溢流水25
1.6.3中国人工湿地和生态塘处理污水、雨水与合流制混合水28
1.7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处理厂39
1.7.1MBR将污水处理与再生流程缩短40
1.7.2我国MBR再生水厂范例41
1.7.3MBR污水再生厂的应用局限性42
1.8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42
1.8.1水体富营养化42
1.8.2藻类暴发与危害及其应急措施44
1.8.3赤潮的暴发与危害44
1.8.4浒苔的暴发与危害46
1.8.5藻类暴发后采取的处理办法与应急措施46
1.8.6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控措施48
1.8.7出水排湖的污水处理厂处理流程54
1.9出水排海的墨尔本Werribee Sewage Farm污水土地-塘处理系统55
1.9.1土地过滤系统56
1.9.2牧草过滤系统56
1.9.3厌氧塘-曝气净化塘的多级串联塘系统56
1.9.4Werribee 农场土地处理系统效益57
1.10美国密歇根州Muskegon县污水土地处理系统58
1.10.1曝气塘与储存塘59
1.10.2后消毒59
1.10.3农田灌溉59
1.10.4渗排水系统60
1.11污染水体的应急处理措施60
1.11.1黑臭水体切实可行的应急治理措施61
1.11.2深圳市福田河应急综合处理工程62
1.11.3深圳市布吉河应急治理设施65
1.11.4应急处理设施运行中遇到的难题66
1.12总结67
1.12.1沿岸合流制截流系统是经济和切实可行的67
1.12.2生物膜法是合流制雨污混合水有效的处理工艺68
1.12.3沿河建造分段污水雨水截流与处理再生是合理方案69
1.12.4污染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与改善工程技术70
1.12.5污染水体的完善治理应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71
参考文献76
第2章海绵城市理念与低影响开发80
2.1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内涝80
2.1.1城市化与“硬化”80
2.1.2城市内涝成因81
2.2城市规划与城市排水系统发展81
2.2.1城市开发,规划先行81
2.2.2城市排水系统82
2.2.3城市水循环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83
2.3海绵城市理念与LID开发理念的关系87
2.3.1LID开发理念87
2.3.2海绵城市开发理念与LID的关系88
2.3.3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89
2.4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与LID建设实例90
2.4.1建成区海绵改造建设实例——常德泰达润景园(二期)91
2.4.2新建地区整体海绵建设与改造建设实例——湖南文理学院102
2.4.3海绵道路建设实例:北京市中关村万泉河路及周边区域雨水积蓄利用119
2.4.4区域海绵建设实例:南宁市那考河片区海绵城市建设128
参考文献144
第二篇城市排水系统新理念与新设施/147
第3章污染水体沿岸截流下水道系统148
3.1概述148
3.2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151
3.2.1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分类151
3.2.2分流制排水系统153
3.3合流制下水道系统的单元雨水控制设施154
3.3.1合流制下水道设置溢流的原因155
3.3.2合流制下水道系统中的雨水溢流构筑物156
3.3.3合流制下水道中雨污混合水的处理157
3.3.4雨污混合水处理设施157
3.4带溢流的雨水池及其组合系统163
3.5合流制下水道系统中水力折流或旋流分离器175
3.5.1基本工艺176
3.5.2CDS暴雨径流处理装置177
3.5.3主要应用178
3.5.4监测结果179
3.5.5德国合流制下水道系统的水力旋流沉淀池179
3.6合流制排水系统计算181
3.6.1计算原则181
3.6.2确定需要的总储存容积185
3.6.3各种溢流构筑物的尺寸确定189
3.6.4各种溢流构筑物的尺寸确定193
3.6.5溢流构筑物的建造与运行196
3.6.6确定尺寸的实例202
参考文献209
第4章地下深层隧道储存CSO或SSO排水系统211
4.1深层排水隧道工程概述211
4.1.1深层排水隧道类型212
4.1.2深层排水隧道系统的组成213
4.1.3CSO调蓄和输送深层排水隧道的功能216
4.2深层隧道系统规模216
4.2.1合流污水溢流(CSO)控制216
4.2.2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能力220
4.2.3洪涝控制和雨水管理220
4.2.4深层隧道系统的输送功能221
4.2.5运行维护方式221
4.2.6隧道规模计算222
4.3深层排水隧道系统223
4.3.1深层排水隧道的竖井223
4.3.2隧道设计考虑因素229
4.3.3排水井、调压水槽及泵组230
4.3.4通风除臭系统230
4.4深层排水隧道实例231
4.4.1华盛顿地下深层隧道工程231
4.4.2波特兰市CSO隧道工程234
4.4.3大芝加哥城市水回收区的隧道和水库计划235
4.4.4波士顿市海湾截流下水道及污水处理工程238
4.5日本东京深层隧道排水系统240
4.5.1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历程240
4.5.2和田弥生干线深隧系统240
4.5.3东品川地下排水系统244
4.5.4江户川深层排水隧道工程246
4.6广州东濠涌深层排水隧道249
4.6.1总体方案249
4.6.2工程方案249
4.6.3运行工况与控制流程256
4.6.4深层隧道系统启用操作流程257
4.7绿色基础设施发展与CSO深层隧道趋势258
参考文献259
第5章城市排水规划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262
5.1汕头市龙湖东区排水改造规划262
5.1.1背景262
5.1.2现状排水系统分析评价263
5.1.3污水系统整治与改造对策264
5.2商丘市黑臭水体整治规划266
5.2.1背景266
5.2.2现状与问题分析266
5.2.3黑臭水体整治规划方案268
5.3铜仁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76
5.3.1背景276
5.3.2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276
5.3.3海绵城市分区策略和系统构建278
参考文献283
第6章城市雨水防灾除污染和资源化设施284
6.1城市雨水洪涝灾害与污染防治284
6.1.1城市水体的水质284
6.1.2水文问题284
6.1.3美学问题285
6.1.4生态栖息地的破坏285
6.1.5城市雨水径流污染285
6.2现在城市排水系统286
6.2.1合流制下水道286
6.2.2分流制下水道287
6.2.3自然排水系统287
6.3城市雨水是财富和资源288
6.4低影响开发289
6.4.1保守设计289
6.4.2渗滤设施289
6.4.3雨水径流储存池290
6.4.4雨水径流输送系统290
6.4.5过滤系统290
6.4.6低影响景观区290
6.5雨水再用的治理措施(BMP)291
6.5.1软性表面措施291
6.5.2塘和湿地317
6.5.3暴雨治理与利用的冬季限制323
6.5.4硬基础设施325
6.5.5低影响开发的城市排水系统327
6.6植被雨水生物过滤池类型329
6.6.1草被沟槽329
6.6.2带过滤介质的干沟槽330
6.6.3湿洼槽330
6.6.4植物过滤带331
6.6.5生物滞留池332
6.7雨水生物滤池设计总体考虑333
6.7.1设计水流容积与速度333
6.7.2流量调节337
6.7.3预处理337
6.7.4生物滤池系统的保护338
6.7.5污染物去除能力对比340
6.8草被沟槽设计程序与基准341
6.8.1草被沟槽的类型341
6.8.2草被沟槽设计考虑事项342
6.8.3运行效能因素344
6.8.4设计指南344
6.8.5丹佛城市排水和洪水控制地区设计程序345
6.9生物滞留设施345
6.9.1生物滞留的不同用途346
6.9.2污染物去除346
6.9.3生物滞留系统的组成单元347
参考文献348
第三篇城市污水与雨水生物生态处理新理念与新技术/355
第7章固定生物膜处理技术356
7.1概述356
7.2曝气生物滤池工艺357
7.2.1Biostyr工艺358
7.2.2Biofor工艺359
7.2.3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实例360
7.2.4BAF的前处理——Actiflo工艺365
7.3固定生物膜工艺及其处理系统367
7.3.1概述367
7.3.2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邨生活污水处理厂368
7.3.3广州市番禺祈福新村第二污水处理厂377
7.4污水复合生物处理系统设计及运行效果379
7.4.1概述379
7.4.2山东东阿县污水处理厂380
7.4.3山东广饶县污水处理厂(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系统)387
7.5强化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污水处理厂运行调试研究391
7.5.1改造工艺的确定391
7.5.2工程内容392
7.5.3工艺特点395
7.5.4运行调试396
7.5.5经济效益分析399
7.5.6总结399
7.6强化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FBF-AS)复合生物处理系统中试研究399
7.6.1中试试验的背景与目的399
7.6.2中试设备设计与加工400
7.6.3中试设备启动运行401
7.6.4初期试运行工况及存在问题402
7.6.5中试设备改造404
7.6.6改造后中试设备运行试验结果与讨论406
7.6.7结论410
7.7居住小区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中水设施413
7.7.1概述413
7.7.2设计水质413
7.7.3工艺流程414
7.7.4主体构筑物416
7.7.5运行效果分析418
7.7.6小结422
参考文献422
第8章氧化塘与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424
8.1概述424
8.2大庆石化废水生态塘处理系统426
8.2.1大庆石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概况426
8.2.2大庆石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及运行原理427
8.2.3大庆石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运行处理效果430
8.2.4细菌的分布规律研究436
8.2.5大庆石化废水生态处理系统中藻类的分布规律研究445
8.2.6浮游动物的分布规律研究460
8.2.7水生植物的分布规律研究462
8.2.8脊椎动物-鱼类469
8.2.9氧化塘生态系统分析及合理组成的设想469
8.2.10总结476
8.3山东省东营市多级塘-湿地系统处理合流制混合污水476
8.3.1东营市资源环境介绍476
8.3.2生态处理工艺选择477
8.3.3工艺构成478
8.3.4试验仪器及分析方法480
8.3.5塘/湿地组合生态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分析482
8.4鹰潭市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塘系统527
8.4.1鹰潭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塘系统概况527
8.4.2鹰潭市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塘系统水量水质528
8.4.3污水处理生态塘系统工艺流程设计530
8.4.4鹰潭生态塘运行参数535
8.4.5鹰潭生活污水塘生态处理系统运行效果540
8.4.6进一步提高去除NH3-N、TN和TP效率的措施548
8.5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厂尾水深度净化和再生利用549
8.5.1项目背景549
8.5.2工程简介549
8.5.3运行效果评估551
8.5.4结论和展望554
参考文献554
第9章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556
9.1MBR工艺概述556
9.1.1引言556
9.1.2MBR工艺特点558
9.1.3影响MBR工艺运行的重要参数561
9.2MRB工艺组合系统563
9.3MRB膜系统566
9.3.1膜材料566
9.3.2临界通量与膜通量(运行通量)567
9.3.3膜组件568
9.3.4膜池568
9.3.5MBR膜污染的清洗与控制569
9.4MBR工艺系统运行与维护571
9.4.1膜组器运行条件571
9.4.2膜系统调试572
9.4.3MBR工艺运行节能降耗措施572
9.4.4故障及排除方法573
9.4.5水质管理与仪器维护573
9.4.6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574
9.5MBR工程实例一574
9.5.1工程条件574
9.5.2污水处理工艺方案576
9.5.3污泥处理处置工艺580
9.5.4尾水消毒方案581
9.5.5除臭方案582
9.5.6污水处理厂设计方案583
9.6MBR工程实例二592
9.6.1工艺主要设计参数592
9.6.2预处理站(含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及精细格栅)592
9.6.3生化池592
9.6.4MBR膜分离池593
9.6.5膜设备间593
9.6.6加药间594
9.7MBR工程实例三595
9.7.1工艺设计595
9.7.2细格栅、曝气沉砂池及精细格栅595
9.7.3MBR生化系统生化区596
9.7.4MBR膜分离区与设备间597
参考文献598
第10章污水再生处理技术603
10.1概述603
10.2国内外再生水补给河道的现状605
10.2.1美国606
10.2.2日本608
10.2.3澳大利亚609
10.2.4德国612
10.2.5以色列612
10.2.6国外经验小结613
10.2.7我国再生水利用及补给河道现状613
10.3国内主要再生水厂调研618
10.3.1调研方式618
10.3.2调研对象618
10.3.3调研问卷设计618
10.3.4调研结果分析619
10.3.5国内主要再生水厂调研结果汇总620
10.4再生水补给河道的水质目标623
10.4.1国外标准623
10.4.2国内标准626
10.4.3再生水补给河道推荐水质目标628
10.5再生水补给河道的处理工艺629
10.5.1处理工艺分析630
10.5.2工艺选择原则及经济技术比较637
10.5.3再生水补给河道的处理核心技术推荐640
10.6再生水补给河道的安全风险防范与环境保护640
10.6.1安全风险分析641
10.6.2安全风险防范措施641
10.6.3环境保护643
10.7再生水补给河道的工程实例643
10.7.1昆山市北区污水处理厂补充同心河工程644
10.7.2滨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645
10.7.3横岗再生水厂649
10.7.4西丽再生水厂652
10.7.5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改造及再生利用工程658
参考文献660
第11章污水生物处理的特效菌剂制备与工程应用662
11.1微生物菌剂的制备662
11.1.1微生物菌种的获得663
11.1.2工程菌的筛选方法665
11.1.3微生物菌剂的构建668
11.1.4微生物菌剂的投加方式670
11.2微生物菌剂在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的效能研究670
11.2.1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的生物强化671
11.2.2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运行效能评价676
11.3复合菌剂对微污染水体的原位生物修复677
11.3.1脱氮菌在贫营养原水中的脱氮效果677
11.3.2贫营养原位生物投菌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试验结果分析680
11.4微生物菌剂的工程应用685
11.4.1微生物菌剂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温快速启动的应用685
11.4.2微生物菌剂处理石化废水的中试应用690
参考文献695
下册
第四篇高浓度有机废水及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697
第12章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技术698
12.1重金属废水处理与实例698
12.1.1废水污染现状698
12.1.2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回用现状701
12.1.3重金属废水的处理709
12.1.4FD(含氟)废水处理工程案例715
12.1.5电镀综合废水处理工程案例745
12.2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与工程案例759
12.2.1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760
12.2.2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程案例764
12.3电镀废水生物处理与工程案例774
12.3.1电镀废水生物处理774
12.3.2电镀废水生物处理工程案例776
12.3.3结论780
12.4有机废气喷淋液生物处理780
12.4.1VOCs治理781
12.4.2有机废气喷淋液生物处理工程案例785
参考文献788
第13章卫生填埋渗滤液反渗透处理技术791
13.1我国渗滤液发展历程791
13.2反渗透技术概述792
13.2.1反渗透的分离机理及分离规律792
13.2.2反渗透膜组件的类型793
13.3DTRO系统处理填埋渗滤液的工程概况797
13.3.1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概况797
13.3.2长生桥填埋渗滤液的组成成分797
13.3.3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799
13.3.4渗滤液处理系统设计参数799
13.4DTRO系统除污染效能801
13.4.1电导率的降低802
13.4.2COD的去除802
13.4.3BOD5的去除803
13.4.4NH3-N的去除803
13.4.5pH值的变化806
13.4.6DTRO总去除效能806
13.5DTRO系统出水水质及回用808
13.5.1DTRO系统出水水质808
13.5.2DTRO系统出水有机物检测809
13.6DTRO系统运行性能及影响因素810
13.6.1水通量810
13.6.2系统脱盐率811
13.6.3运行压力814
13.6.4运行温度815
13.7膜污染的分析及防治815
13.7.1膜污染的类型816
13.7.2污染膜的电镜扫描分析816
13.7.3膜污染的线扫描分析819
13.7.4膜污染的FT-IR分析821
13.8膜污染清洗研究821
13.8.1膜污染清洗类型821
13.8.2DTRO污染膜片清洗研究822
13.8.3DTRO工程清洗实践823
13.8.4减缓DTRO系统膜污染措施的改进825
13.9膜污染机理分析825
13.9.1膜污染的影响因素825
13.9.2膜污垢层的形成机理及过程825
13.10反渗透浓缩液回灌的研究826
13.10.1反渗透浓缩液处理技术826
13.10.2浓缩液回灌技术概述827
13.11浓缩液回灌对填埋场特性影响研究831
13.11.1浓缩液回灌的中试试验研究设计831
13.11.2回灌浓缩液的水质及回灌量832
13.11.3浓缩液回灌对渗滤液水质的影响832
13.11.4浓缩液回灌对垃圾堆体稳定化的影响837
13.11.5浓缩液回灌的影响因素839
13.12DTRO系统工程应用实例845
13.12.1蒙城县某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845
13.12.2甘肃某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848
13.12.3云南省某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850
参考文献852
第14章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855
14.1养殖废水工艺研究现状855
14.1.1养殖废水的特点与危害性855
14.1.2国外的主要处理技术和工艺856
14.1.3国内的主要处理技术和工艺857
14.2生态处理法处理养殖废水859
14.2.1人工湿地859
14.2.2氧化塘863
14.2.3土壤处理法866
14.2.4组合工艺869
14.3物化法处理养殖废水872
14.3.1混凝法872
14.3.2吸附873
14.3.3膜技术875
14.3.4高级氧化技术880
14.3.5消毒处理881
14.4生物处理法883
14.4.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883
14.4.2好氧生物处理技术887
14.4.3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889
14.4.4其他生物处理法890
14.4.5综合处理法891
参考文献897
第15章污泥处理与资源化901
15.1概述901
15.2好氧-沉淀-厌氧(OSA)污泥减量工艺902
15.2.1好氧-沉淀-厌氧工艺污泥减量化效能及影响因素902
15.2.2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剩余污泥减量机理906
15.2.3好氧-沉淀-厌氧工艺微生物种群结构909
15.3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工艺910
15.3.1剩余污泥超声强化预处理及其厌氧消化效果911
15.3.2超声/碱预处理剩余污泥的中温厌氧消化效果914
15.3.3冷冻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及其厌氧消化效果917
15.3.4预处理过程中污泥有机物变化规律919
15.4污泥与高浓度有机物共消化工艺920
15.4.1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处理污水污泥和有机废物920
15.4.2典型固体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比例优化及机理925
15.5污水厂污泥中重金属脱除技术及污泥特性变化933
15.5.1化学法脱除污泥中重金属933
15.5.2微波/超声强化化学脱除污泥中重金属934
15.5.3微波/超声强化污泥重金属脱除的机理936
15.6污泥用于盐碱化土壤改良937
15.6.1供试土壤和污泥性质分析937
15.6.2不同污泥对盐碱化土壤持水保水能力的改善939
15.6.3污泥投加质量比与改良方式对土壤盐碱化特征参数的影响940
15.6.4污泥投加质量比与改良方式对盐碱化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944
15.6.5污泥投加质量比与改良方式对盐碱化土壤植物生长的影响947
15.6.6污泥投加质量比与改良方式对盐碱化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影响953
15.6.7污泥改良对土壤中卫生学指标的影响955
15.6.8污泥改良对土壤渗出液的影响956
15.6.9污泥改良盐碱土壤臭味影响分析959
15.6.10污泥改良盐碱土壤的田间实验960
15.7污泥催化热解制取烃类化合物及转化途径962
15.7.1污泥混合式催化热解制取烃类化合物963
15.7.2污泥两段式催化热解制取烃类化合物968
15.8污泥的生物电化学产电975
15.8.1超声-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剩余污泥有机物降解及产电性能977
15.8.2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剩余污泥产电性能及生物多样性981
15.8.3微生物燃料电池型厌氧堆肥系统处理脱水污泥989
15.8.4污泥底物微生物脱盐电池性能991
参考文献996
第五篇城市污染水体的综合治理工程/999
第16章胶州市污水渠变清水河的综合治理工程1000
16.1项目概况1000
16.1.1基本情况1000
16.1.2总体技术思路1000
16.2胶州市城区河道截污与处理系统1004
16.2.1建设背景1004
16.2.2工程建设范围1004
16.2.3工程建设内容1004
16.2.4主要研究结论1004
16.2.5城区排水及河道现状分析1004
16.2.6城区河道截污工程方案设计1011
16.2.7问题与建议1020
16.3胶州市东渠生物-生态复合处理系统1021
16.3.1东渠基本情况1021
16.3.2东渠整体治理系统1025
16.4河道补给水净化厂1036
16.4.1项目概况1036
16.4.2工艺流程1036
16.4.3河道补给水净水厂设计范围和内容1037
16.4.4净水厂进出水水质1038
16.5护城河、云溪河原位治理1047
16.5.1护城河水质净化工程方案1047
16.5.2护城河主河道治理工程方案1049
16.5.3云溪河水质净化工程方案1065
16.6监测与运营管理1072
16.6.1项目概述1072
16.6.2一般技术要求1072
16.6.3技术要求1074
16.6.4具体要求1074
参考文献1080
第17章德国埃姆歇河综合治理工程技术1082
17.1埃姆歇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总体情况1082
17.1.1埃姆歇河区位及治理历程概述1082
17.1.2埃姆歇河流域面积及人口数1082
17.1.3埃姆歇河流域水环境历史概况1082
17.1.4埃姆歇河流域综合治理计划1084
17.2埃姆歇河流域污水处理情况1086
17.2.1埃姆歇河流域污染源分析1086
17.2.2埃姆歇河流域市政污水处理厂1088
17.2.3埃姆歇河流域工业污水处理厂1096
17.3埃姆歇河沿岸截污总干管——地下隧道系统1097
17.3.1埃姆歇河流域下水道发展概况1097
17.3.2埃姆歇河沿岸地下隧道系统规划设计1098
17.3.3埃姆歇河沿岸地下隧道系统施工与维护1117
17.4埃姆歇河河道的生态恢复1121
17.4.1“重返自然”计划1121
17.4.2蓝绿生态网络1122
17.4.3埃姆歇河汇入莱茵河的生态屏障1125
17.5埃姆歇河流域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建设1126
17.5.1雨水绿色管理背景信息1126
17.5.2雨水绿色渗透系统工程规范1131
17.5.3雨水绿色设施1133
17.5.4雨水绿色管理工程实例1140
17.6埃姆歇河流域治理挑战与政策1149
17.6.1实施主体1149
17.6.2政策与参与1152
17.6.3成本与收益1152
参考文献1153
第18章城市污染湖泊综合治理及工程案例1155
18.1湖泊水质及富营养化评价1155
18.1.1水质评价方法1155
18.1.2富营养化评价方法1156
18.1.3湖泊富营养化危害1157
18.2我国湖泊污染控制现状及发展趋势1158
18.2.1我国主要湖泊的水质及营养状态现状1158
18.2.2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发展进程1158
18.3典型城市近郊湖泊洱海富营养化发展进程及控制策略1158
18.3.1洱海水质变化历程及富营养化发展1158
18.3.2洱海湖泊富营养化控制面临的主要矛盾1159
18.3.3洱海保护的研究历程1162
18.3.4洱海保护的工程策略1164
18.4洱海湖泊污染控制典型技术及工程案例1166
18.4.1分散型农村污水污染控制工程1166
18.4.2人工湿地低污染水净化工程1167
18.4.3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工程1169
18.4.4湖湾水质及水动力改善工程1170
参考文献1171
第19章黑臭水体应急治理工程技术1172
19.1磁分离技术介绍1172
19.1.1磁分离技术概述1172
19.1.2磁混凝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1175
19.1.3主河道低浓度受污染河湖水处理研究1175
19.1.4高浓度污水处理研究1192
19.2磁分离工程处理案例1204
19.2.1城市河湖水质改善与保障磁技术示范与优化运行课题研究1204
19.2.2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景观湖水质维护项目1207
19.2.3秦皇岛河道水处理项目1208
19.2.4武汉市东湖部分区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1210
19.2.5广西南宁沙江河项目1210
19.2.6清河污水处理厂能力提升应急工程1212
19.2.7经开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1218
19.2.8葫芦岛市老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工程1221
19.2.92013北京萧太后河河道污水治理项目1222
19.3苏州城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1223
19.3.1项目概况1223
19.3.2综合治理措施1224
19.3.3水环境改善效果跟踪和评价1229
19.3.4结论和展望1236
19.4苏州同里古镇水环境综合治理1237
19.4.1项目背景1237
19.4.2古镇水系特征及水环境质量1237
19.4.3技术路线1239
19.4.4治理措施1239
19.4.5治理成效评估1247
19.4.6结论和展望1249
19.5污染河道原位修复——深圳市福田河案例1249
19.5.1引言1249
19.5.2福田河概况1249
19.5.3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措施1250
19.5.4污染河道就地(原位)综合净化技术1250
19.5.5试验材料与方法1251
19.5.6结果与讨论1253
19.5.7污染河道综合治理措施1256
19.6深圳市龙岗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1258
19.6.1沿河建造合流制截流下水道总干渠(箱涵)1258
19.6.2完善先进的污水处理厂1259
19.6.3龙岗河生态综合治理设施1259
19.7复合菌剂对微污染水体的原位生物修复1262
19.7.1单菌在贫营养原水中的脱氮效果1262
19.7.2复配菌在贫好氧反硝化培养基中的脱氮效果1263
19.7.3复配菌在贫营养原水中的脱氮1264
19.7.4贫营养原位生物投菌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试验结果分析1266
19.8结论1270
参考文献1271
第20章城市污染地下水的综合治理工程1274
20.1地下水环境领域科技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1274
20.1.1国外地下水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历程1274
20.1.2中国地下水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历程1284
20.1.3国外地下水环境领域科技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1288
20.2典型场地污染地下水特征分析1291
20.2.1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1291
20.2.2化工行业污染场地地下水的污染特性1292
20.2.3垃圾填埋场污染场地地下水的污染特性1295
20.2.4市政类污水或废水排放污染场地地下水的污染特性1296
20.3基于指数法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1296
20.3.1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的现状1296
20.3.2污染地下水风险评价方法1296
20.3.3简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分析概念模型1298
20.3.4地下水污染风险分析1300
20.3.5基于指数法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301
20.3.6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1304
20.3.7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综合指数模型及风险等级划分1309
20.3.8简易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案例1310
20.4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特征分析1316
20.4.1原位生物修复技术1317
20.4.2原位物化处理技术1318
20.4.3异位生物处理技术1321
20.4.4异位物化处理技术1322
20.5基于IOC排序方法的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方法及案例1325
20.5.1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研究进展1325
20.5.2我国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体系框架1327
20.5.3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的IOC排序方法1329
20.5.4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案例1336
20.6基于模拟-优化模型的抽出-处理技术效果评估1343
20.6.1技术效果评估流程1344
20.6.2案例研究区水流和污染物运移模拟1344
20.6.3抽出-处理技术方案优化及效果模拟1353
20.7化工行业事故污染地下水异位处理技术与移动式模块化装备1359
20.7.1化工行业事故污染地下水特征及处理要求1360
20.7.2污染地下水单元处理技术研究1362
20.7.3移动式模块化地下水处理系统设计与构建1367
20.7.4移动式模块化地下水处理设备现场技术验证1369
20.7.5地下水模块化处理设备工艺的选择1389
参考文献1391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高度,未来美丽的中国将呈现碧水、蓝天、青山、绿地的动人画卷。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行动,贯彻执行这一战略决策,水环境治理也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实现污水和雨水处理与再用。实现低碳、节能、无害、资源循环和生态化;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或燃料);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2000年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大会提出倡议,将污水和雨水都作为水资源予以收集、处理、再生和利用,以实现水循环。将污水的集中处理系统改变为分散处理系统,更易于就地就近实现污水和雨水收集、处理、再生与资源化,减少大量的污水和雨水管道和提升泵站,节省大量基建投资和运行费,因此具有更有效和经济地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的优点。而当前应用百年且在世界上大中城市通用的污水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仍然是高能耗、高碳排,在去除有机污染物(以COD、BOD5、TOC等计量)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CO2和CH4,使气候异常、气温上升、冰山和雪峰融化、海平面上升,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同时,污泥的处理和利用成为我国污水处理厂现在的难题,距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仍相差甚远。而在我国无论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广泛采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不仅在工艺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因此在小城镇污水处理中,更适宜推广和采用如稳定塘、人工湿地和土地处理系统等生态处理工艺。
我国城镇排水工程方面,尽管几十年前就提出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但是至今没有一座城市真正实现完全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而且我国城市实行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是不完善的,即只强调污水管道跟雨水管道的分流,只处理污水而忽视雨水作为水资源予以处理与回收利用。此外,我国城市在绿色基础设施或海绵城市设施,如透水地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雨水净化塘与湿地、草被沟槽、生物过滤带、雨水持留与滞留设施等刚刚起步,落后德国、美国等二三十年。总之,我们在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观念,远远落后于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更赶不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为核心的”的新要求。应当在思想和观念上来一次革命,既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也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勇于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敢为人先,在污水处理方面闯出一条新路:低碳、节能和资源循环的生态文明途径。
本书重点介绍了笔者们多年来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也介绍了国际上水体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的先进技术。我们已经研发和工程实践应用了目前国际上的强化复合生物处理技术,它比活性污泥工艺能在更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内更高效地处理污水,使出水稳定地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其生物除磷的效率明显高于活性污泥工艺;在国内领先设计、建造和运行了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为全国推广海绵、绿色和生态城市树立了样板;设计、建成和运行了世界上大型和处理再生流程短的的地下MBR污水再生水厂和地面景观园林化相结合的完美工程;在国际上首先研发和实际应用了污泥超高温中温二级厌氧消化,在德国高赫(GOch)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世界首座超高温中温污泥消化池;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为解决我国严重的地下水污染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综合治理了我国一些城市的污染河流,建成了一批成功的示范工程,为全国消除黑臭水体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了垃圾渗滤液和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新技术;创建了洱海生态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树立了我国湖泊生态治理成功范例;设计、建造和运行了国际上负荷、HRT短、占地面积小的和低碳、节能、资源化的高效组合生态塘处理系统,以及二级处理出水的二级人工湿地与净化-景观湖高效净化与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再生系统等。
本书还介绍了国际上污染河流的综合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德国埃姆歇河);能有效防洪和河流污染的地下深层隧道排水工程;能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高峰和总流量的绿色基础设施;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治理技术;城市雨水防洪涝灾害、去除污染和实现雨水资源化的工程技术设施。全书突出介绍了生态治理的理念与工程实践,旨在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够建立城市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改革创新观念和实践,树立低碳、节能和资源循环的观念,把污水、雨水和污泥作为重要的资源予以回收利用;提高对城市排水管网包括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的认识,尤其是对雨水管网和合流制管网的认识,它们不仅接纳和输送雨水径流或雨污混合水流,而且是雨水或雨污混合水接受、输送、储存、调节、处理、回收等的综合系统。它们与绿色基础设施或海绵城市设施相结合,减少管网中的雨水径流高峰和总流量以及污染负荷,实现污水与雨水的资源化;建立城市污染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观念和实践,根治城市污染水体,既需要沿岸完善的截流下水道系统,尤其是巨大的沿岸合流制截流系统,包括管渠、泵站、在线(直路)和旁路储存、调节和处理设施,也需要绿色基础设施或海绵设施,以减少进入排水管渠和河流的雨水流量和污染负荷。也衷心希望我国城市排水工程界,改变过去重污水处理、轻排水管网,重污水处理再生资源化、忽视雨水处理再生资源化,忽视污泥处理与处置的资源化的情况。今后能够投入更多的智力、物力和财力改进和完善雨水管道及其资源化处理回收设施,以及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工程设施。
本书由王宝贞、任南琪、隋军任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由王宝贞、王琳、刘硕、金文标、王丽、曹向东、王淑梅、王黛、彭剑锋、韩金凤编写;第2章由任南琪编写;第3章由王宝贞、尹文超、韩金凤编写;第4章由隋军、王宝贞、韩金凤编写;第5章由孔彦鸿、郝天文、由阳、徐一剑编写;第6章由王宝贞、韩金凤、王琳、刘硕、王黛编写;第7章由王宝贞、刘硕、李高奇、朱佳、王琳、王淑梅、金文标、曹向东、董文艺、韩金凤编写;第8章由刘硕、王丽、彭剑锋、丁永伟、王琳、王宝贞、嵩单、韩金凤、曹荣编写;第9章由隋军编写;第10章由董紫君编写;第11章由马放、李昂、郭海娟、于澜、冯亮编写;第12章由朱佳、蒋建龙、汪俊杰编写;第13章、第14章由刘研评编写;第15章由赵庆良、孟繁宇编写;第16章由尹文超、刘炳辉、王宝贞、李高奇、王丽、嵩单、邹娟、梁爽、李红静编写;第17章由尹文超、刘永旺、梁爽、姜继平编写;第18章由王欣泽编写;第19章由李军、丁永伟、王宝贞、曹向东、金文标、王淑梅、曹向东、韩金凤、潘振、邹娟编写;第20章由张旭编写。全书后由王宝贞、任南琪统稿并定稿。
本书为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走上绿色、生态、低碳和资源循环的阳光大道摇旗呐喊、抛砖引玉、铺砖添瓦、发扬光大,是所至愿。限于编者时间和水平,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修改建议。
编者
2019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