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四章。
章讨论的是主题班会的定位。这是一个前提性论题,也是目前分歧**,但少有人进行深入研究的论题。本章主要在梳理当下主题班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区分主题班会与其他德育活动、学科德育及道德与法治课的差异,并以班会与现有学科课程及其他活动课程在德育功能上不重复甚至互补,以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作为思路,从班会的历史沿革、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责及学校的德育课程背景三个方面,对班会进行了定位,并根据其定位,将班会分为“主题班会”和“班级会议”两种形式。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主题班会的理论基础。章将“主题班会”定位为班主任基于学生道德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道德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班主任正确的人性观和道德观是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因此,本章结合主题班会的需要,对人性、道德的特征、影响人的道德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为班主任的主题班会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聚焦的是主题班会的设计。基于第二章对人性和道德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本章按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从班会主题、设计背景、教育目标、班会准备、实施环节五个方面讨论如何设计一个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将第二章的相关理论运用到主题班会的实践中。
第四章是主题班会案例的评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班会案例,进一步提升读者对主题班会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对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四环节”模式的感性认识,提高运用相关道德教育理论提升主题班会有效性的实践能力。
|
目錄:
|
章 主题班会的定位
节 班会研究述评
一、关于班会的形态
二、关于班会的功能
第二节 班会的定位依据
一、历史沿革
二、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责
三、学校德育课程背景
第三节 班会的两种形式
一、班级会议
二、主题班会
第二章 主题班会的理论基础
节 人性观
一、关于人性观点的述评
二、人性本私:一个事实判断
第二节 道德观
一、道德的特征
二、道德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主题班会的设计
节 班会主题
一、主题的来源
二、主题的解读
三、主题的“话题化”
第二节 设计背景
一、共性问题的描述
二、问题的专业判断
三、道德主题的提炼
第三节 教育目标
一、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目标设定的建议
第四节 班会准备
一、学生准备
二、教师准备
第五节 实施环节
一、呈现情境,提供讨论载体
二、鼓励表达,激发观点冲突
三、启发感悟,促进价值认同
四、布置任务,倡导践行道德
第四章 主题班会的案例及评析
节 经验型案例及评析
案例一:一个橙子
案例二:我爱我的祖国做有为中学生
案例三:做有责任心的好少年
案例四:刮了宝马车后
案例五: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第二节 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案例及评析
案例一:不喜欢的食物要不要扔
——“劳动教育之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主题班会
案例二:这袋垃圾要留下吗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班会
案例三:你会告诉他吗?——“友善”主题班会
案例四:爱的冲突
案例五:应该抽签吗?——“公正”主题班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