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7325971.jpg)
《
珞珈中国哲学文存(第二辑)
》
售價:NT$
500.0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22840222.jpg)
《
索恩丛书·罗尔夫·盖苓(1884~1952年)
》
售價:NT$
454.0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507770063.jpg)
《
须生一脉——京剧马(连良)派剧目与传人
》
售價:NT$
602.0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302676157.jpg)
《
LangChain与新时代生产力——AI应用开发之路
》
售價:NT$
454.0
![小说写作一本通 从创意到出版(第2版)](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020190362.jpg)
《
小说写作一本通 从创意到出版(第2版)
》
售價:NT$
403.0
![终于想起来爱自己](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45585063.jpg)
《
终于想起来爱自己
》
售價:NT$
305.0
![班级经营:创意型班级的营造](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4/9787576054064.jpg)
《
班级经营:创意型班级的营造
》
售價:NT$
398.0
![经纬度丛书: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http://103.6.6.66/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5/9787213116247.jpg)
《
经纬度丛书: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鸣沙丛书.
本书为2016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重点考察近代中国一些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所谓合法性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如何传播的。如启蒙、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古腾堡、世界语等,它们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各种传媒和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知识人阅读和使用的;这些富有新义或现代性含义的知识与符号又是怎样成为时人新的崇拜,被传递到不同空间中不那么精英的受众那里的;这些受众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终又产生了何样的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關於作者: |
张仲民,河南尉氏县人,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教授,兼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兼从事史料辑佚与复旦大学校史研究工作,著有《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弄假成真:近代上海的医药广告研究》《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在《历史研究》《史林》《清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数十篇。
|
目錄:
|
引论/001
一“新名词入诗”/001
二新名词之批评/008
三捍卫新名词/024
四表达与实践/033
五新名词之运用/037
六本书主旨/053
章清季启蒙人士改造大众阅读文化的论述与实践/055
导言/055
一前现代中国阅读文化管窥/058
二新小说/070
三改良戏曲/080
四检讨/093
小结/115
第二章“淫书”的社会史/120
导言/120
一强种关怀/121
二广告宣传/124
三著译旨趣/137
四译者与作者/146
五支持者的表态/155
六反对者的批评/162
七梁启超的指责/173
小结/184
第三章“黑格尔”的接受史/188
导言/188
一译介黑格尔/192
二哲学译著中的黑格尔/201
三援用黑格尔/208
四章太炎与黑格尔/222
小结/231
第四章“古腾堡”的接受史/238
导言/238
一古腾堡的西方形象/241
二中西印刷术对比/262
三发明古腾堡/276
四中国印刷术与古腾堡/292
小结/300
第五章世界语的接受史/311
导言/311
一刘师培初倡世界语/313
二刘章分歧/318
三坐言起行/327
四事随境迁/338
小结/348
第六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在地化/354
导言/354
一出道/356
二福湘女校事件/360
三《湖南教育月刊》/364
四求助名流/371
五其他活动/376
六接受及传播/379
小结/383
结语种瓜得豆/387
一“唯公言是听”/387
二“亡国之媒”/419
三“以学亡国”/438
参考文献/444
|
內容試閱:
|
再版自序
本书初版2016年问世之后,曾引起书评界和学界一些反响。其中,澎湃新闻的黄晓峰兄率先提出若干小标题上的修改意见,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陈江博士指出两处引用书名上的错误,本系曹南屏博士则指出了一个以今律古的地域区划错误,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则告诉我《皮锡瑞日记》中所提及的“蓉墅”情况,同济大学的叶隽教授也指出一处英文引用的疏失。可感者是广东行政学院张求会教授,他细心校改拙书,指出多处书写或印刷上的漏失。这些问题,此前的初版重印本(2017)中已经大部分更正,这里再借此次出修订版的机会特别向他们六位表达感谢。同时也向为本书撰写过评论的戴海斌兄、饶佳荣兄、刘苏里先生、刘文楠教授、林颐先生、张求会教授、叶隽教授、傅杨兄、陈思言、郑渝川先生、俞诗逸同学、邓倩倩同学和刁培俊兄等表示感谢。同样要感谢的,还有其他一些读者或网友的意见反馈,尽管个别评论和反馈也不乏误读和苛责之处。
接下来简要回应一下某些读者对拙著的评论。有评论者指出笔者使用的材料太多,解读太少,这或许是笔者长期以来的顽固所致——笔者觉得让史料自身说话,而不是由研究者简化代言,或许更有助于增加论述的说服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意识到引用者或解读者是否存在附会、歪曲或割裂史料之处。当然此做法更可能是与笔者的才思困顿、有心无力有关,只好偷懒。
还有读者质疑拙著不关注读者反应,用的皆是精英资料等。其实本书重要的出发点即是侧重于传播学的视角,侧重于读者反应,尤其是关注非精英读者的反应,并试图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包括一些精英史料)来再现他们的声音,这也是十几年来笔者在做阅读史研究中一直坚持的。
总之,很荣幸这本旧作能够有机会出修订版。过去五年,笔者一直在对此书进行完善补充,特别是利用近几年新读到的资料,对初版中的各章节内容进行了增补,篇幅增加七万字左右,尤其是对引论部分和第七章内容进行了重写,各章节标题也有更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