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我们从哪里来,祖先为何迁徙至此?日渐远去的故乡,怎样影响了我们的走向?
本书图文并茂,带你一路漫游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一路穿越沧桑岁月,探秘何为传统、何为信仰、何为乡愁;
耐人寻味的古村、古建、历史名流、轶闻、兴衰、宗祠、族规、家风、移民、甚至风水秘密;
从千年古村中涌现的历代宰相、官员、文豪、士子、富商,为子孙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
|
內容簡介: |
江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美誉。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让地方文化更加鲜活?作者遍访江西古村落,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让消逝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活起来。
|
關於作者: |
李桂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滩歌》《骑驴琐记》《保留意见》《突围中的农村》《被颠覆的村庄》《赣江十八滩》《赣江边的中国》《天下良知》等。作品多次获奖。
|
目錄:
|
引言??乡愁是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01
章 / 从历史走来? 1
江南万年 ......2
三千年故国 ......13
赣江向北流 ......25
第二章 / 灵魂的居所? 39
临川的百年时空 ......40
月光里的易堂 ......48
墨庄的梦想 .......61
义宁陈家大屋 ......70
消失的东园 ......82
第三章 / 乡愁的模样? 95
严台有约 .......96
畲山缠绕 .......104
塘边的圆 .......115
关西之围 .......123
周田之村 .......132
第四章 / 繁衍的逻辑? 141
千年流坑 .......142
温暖原乡 .......160
俗成沧溪 .......168
第五章 / 良知启蒙? 177
水木清华 ........178
渼陂的表达 ......190
白鹭的意象 ......200
第六章 / 心灵的宗教? 209
象山之悟 .......210
豢灵护应 .......221
通往心灵的手艺 ......231
第七章 / 秩序与仪式? 243
钓源樟树林 .......244
东龙千手杉 .......253
爵誉千年殊 .......266
习氏花门楼 .......275
后记??行走江西? 290
|
內容試閱:
|
引言 乡愁是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一
我的家乡吉安大洋洲,就是那个发现商代大墓的地方,就是那个改写了中国版图的历史的地方。2014年,我依据大墓出土文物,在历史的时空中寻找那个消失了的赣江边的王国。那本书的后记中,我似乎写了一些与之无关的文字,名为《在路上》,我说,成长的痛苦就是洁白的乡愁。
千里赣江,大洋洲处在中游的末端、下游的起点。从这儿直达鄱阳湖,江面开阔,水流舒缓,是漕运时代的黄金水路。史料记载,大洋洲素来是木竹转运枢纽,上游及其支流的小木排流放到这儿,从节约成本出发,都需要整装成大木排,浩浩荡荡进入鄱阳湖,由此造就了声名远播的樟树排帮。在这个团队中同时产生了水神萧公。像是上天安排,我离开大洋洲外出求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万安。万安这个点处在赣江中游的起点、上游的末端。从这里逆江而上,江岸高山,江面狭窄,更有十八险滩横亘江中,行进其间,“两岸猿声啼不住”,素来为船家畏途。北来的大船到了万安,为了方便航行,一般要换成五吨左右的小船,由此万安也出现了“标滩子”“茶壳子”“挽篷子”“摇古子”“采更子”等名字古怪的形形色色的船。
2016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我便急不可待地开始了我的遍访江西“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问,乡愁是什么?受访者包括官员、教授、地方文化学者、农民、农民工,以及那些离开了村庄在城市站稳了脚跟的人,他们给我的答案无非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在我心里那个敏感的地方,我已经捕捉到乡愁这种情绪所贯穿的宏大气象。不少人对我说,央视《记住乡愁》拍了一季又一季,你还写乡愁?我说,你看了电视,知道乡愁是什么了吗?我们需要留住什么样的乡愁,又如何留住乡愁?这些问题仍然没有人好好回答。
我常常听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说,那是你无视中国人内心的坚韧。作为大众信仰,或许中国人的信仰没有西方那么正式,我说的正式仅是一种教义,不包括仪式和受信的场所。中国人的信仰安能没有仪式和场所?一座祠堂几乎完成了一个人一生的仪式,包括出生上户、上学拜师、娶亲拜祖、盖棺出殡……中国人的信仰如基因遗传在血脉里,弥漫于生命的任何细节。
乡愁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和觉悟,乡愁是一种与心共存的良知和体恤,乡愁是一种永不迷失的方向和力量,乡愁是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二
农耕民族原始的风情充满乡愁。
甲骨文中的两个汉字力透龟甲,弥漫着乡愁。一个“乡”字,被写作两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另一个“后”字,被写作妇女分娩的情状。在远古人的心里,这两个普普通通的汉字关乎吃饭和人口生产。与“乡”字组词的“愁”字造得直白,一个“秋”压着一颗“心”,诉说同一母题。秋是收获的季节,秋天过去就是漫长的冬天,一个丰硕的秋意味着寒冬无忧。与“后”字有着不解之缘的是“稷”,稷是什么?谷类,粟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说:谷,稷也,名粟。东汉郑玄《周礼》注:社稷,后土及田正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后稷是人名,是职业,更是农神。中国人对牛头人身的农神神农氏并不陌生,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但对农神后稷明显了解不足。如果说上古人类造神农氏这个神仅是为了吃饭,那么造后稷这个农神则表现出宏阔的气象。
人们只道江山社稷,社稷乃土地神与谷神的合称。江山连着社稷,蕴意深刻,没有饭吃,江山岂能安稳?
皇天后土,唯社稷方可主宰江山。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中华文化的底色,它带着吃饭的忧思席卷中国。在这张已经明显褪色的底片上,我依稀看到繁衍的逻辑:农业和居所。
三
人类在蒙昧时代未必可以感知生命的价值,生存和繁衍已然成为人类早也是重要的欲望。或许只是出于生命的本能,延续生命创造了人类早的生存原则,这个原则与动物丛林法则无异,弱肉强食,极其残酷。即使生育的资格也是通过竞争获得的,缺乏实力的男人可能一生都没有交媾的机会。当人类能够意识到生命价值之后,更有了为血脉延续而奋勇厮杀、开疆拓土的动力,以及为生存一往无前、排山倒海的壮举。
食物稀缺与人口增长,始终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早期社会,人们惯用战争的方式实现对于食物的渴求。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史,整个儿就是一部皇权更迭的历史,是一部巩固地盘和不断扩充地盘的历史,充满了打斗的硝烟和血腥。战争从传说中的部落一直打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再打,阶级与阶级打,民族与民族打,打得尸横遍野,打得难民四处逃亡。迁徙始终伴随人类繁衍的步履,只要有水和小块土地,就会有人口居住,繁衍后代。
………………
余光中说,一个读书人的乡愁是把空间加上去,乘上时间,乘上文化记忆,乘上沧桑感,这种乡愁是立体的。对了,立体的乡愁有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风物,还有故乡的酒浸泡出来的浓情。
故乡构架的精神家园,牵系着古国文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更有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是中国人有质地的精神记忆,是中国人无法缺失的地缘信仰。
家国相连是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这首《示儿》,其实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遗嘱。这样的遗嘱感天动地,谁说中国人有家无国?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古以来,中国人内心深处浸润深厚的就是家国情怀。在我心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无疑是悲壮的爱国诗篇、有血性的报国情怀、充满心灵的归属信仰。
我能理解中国人心中的本位信仰、地缘信仰和归属信仰。这三种信仰互相融合,构成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成为滋养中国人的沉甸甸的乡愁。席慕蓉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想,一切健康情感和优秀文化都值得我们守护,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立世之本。留住乡愁,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关西之围
我多次去过龙南,却不识关西。这一次直赴关西,虽是上午,心头还是涌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无端生出幽古情愫。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主持南赣剿匪,在程岭设关。处在程岭之西的这个地方得名“关西”。其实,关西之前应有他名,只是无人计较,似乎“关西”正好。
关西之地青山环抱,盆地中的小河只见来水不见走水,水口处金龟把守,正是堪舆家心仪的风水宝地。传说,关西徐氏始祖徐有翁做货郎时,走村串户卖吆喝,偶遇风水大师赖布衣,两人处得很熟。经赖布衣指点,徐有翁寻得关西这块风水宝地。公元 1237 年,关西以火一样的热情接纳了远徙而来的徐有翁。
关西多姓杂居,徐氏祖先与大多数姓氏一样,以种地务农为主,兼做木头生意,由于关卡繁多,一单生意下来,并没有几个钱上手。自徐氏迁居关西,到十三世祖徐立孝时,四百八十多年间,徐氏并未出现发达的迹象,似乎辜负了这方宝地。但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出现了转机,关西徐氏涌现了“五个翰林三个半”(龙南出了五个翰林,而关西占了三个半。半个是徐家女婿),以及营建关西新围的徐老四等商贾大佬。
徐老四本名徐名均,在兄弟六人中排行老四。在关西,我听到多的是关于他的故事。龙南文物局张局长是关西人,对客家围屋有很深的研究。他跟我说,过去龙南的木材被称为“龙木”,关西是龙木的主要产地,徐老四的父亲徐立孝的“西昌号”在江湖上赫赫有名。由于苛捐杂税多,所以赚钱并不多。徐老四从小跟随父亲闯荡江湖,三十岁时接过父亲放排贩运木材的生意。他的运气果然比父亲好。一次木排泊在赣州,一位落难公子求上门来,恳求徐老四带他回南昌。徐老四不仅答应,而且一路上细心照顾,木排泊在南昌,徐老四又给了公子一些银两让他回家。第二天,公子家人抬着轿子来请徐老四,这才知道受他相助的是道台家的公子,因为跟家人赌气,流落到赣州。道台大人为了感谢徐老四,给了他一道手令,凡是烙有“西昌”字号的木头一律放行,免收捐税。一夜之间,西昌字号成为抢手品牌,徐老四成为赣江上做木材生意的老大。从此,徐老四的生意顺风顺水,越做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赣州、信丰、龙南等地开始出现徐老四的药铺当铺。
关西多围,保存较好的有40多座,建筑年代自明末到清末,跨越三百多年。这种四面围合聚族而居的居所让关西盆地古意盎然。被誉为“围屋之王”的关西新围气势恢宏,建筑面积11 448平方米,分三大功能区:是防御区,第二是生活区,第三是后花园。围屋主人就是徐老四。他从四十七岁开始建关西新围,直到七十六岁才完工,历时二十九年,耗银数百万两。
从围外看,关西新围近乎方形,四角有四个高大的炮楼,长近百米,墙上布有几百个梅花枪眼和外大内小的射击孔、瞭望窗。敌人来犯,若在远处,居民可以从梅花枪眼打击敌人;敌人到了墙脚下,居民可以从炮楼上的射击孔打击敌人。炮楼上的射击孔和正面的梅花枪眼正好形成一个射击的死角,使得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从空间布局到地下设施无所不用其极,四周墙基皆埋有10米深的梅花桩,千年不坏,以防敌人从地下偷掘入墙。瓦面上布满用剧毒药水泡过的三角铁钉,能见血封喉,以防敌人爬上屋面进入围屋。围门顶上设有注水孔,围内关键部位设有消防池和消防缸,永避火患。围内设有粮仓,足够吃两年,以防围内断粮。
关西围屋防御的设施可谓登峰造极,在这些设施的背后,我仿佛能够窥见客家人防御的心理、防御的智慧,以及防御的文化。而正是这样的防守养成客家心性,谦虚、谨慎、吃苦、耐劳,正是这样的文化品质树立了客家永远不倒的自信。
围屋是客家人的居所,是客家人心中乡愁气息的意象。
站在新围墙下,我能感受到外围墙体的厚重,以及被高墙遮蔽的压抑;我能感受到客家人寻求安全的谨慎,以及客家人繁衍的信念和对家园的坚守。
从东门进入围屋,一道深巷把防御区和生活区隔开,跨过一道门步入生活区,眼前豁然开朗。一组宏大的建筑群以祠堂为中轴线纵深展开,围屋里面竟有如此大的空间,居住的设施,集会的场所,花园戏台,甚至小孩玩耍的坪,无不齐全。站在围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神性空间的磅礴气象,以及放飞心灵的惬意;我能感受到客家人营造家园的细致,以及对飞黄腾达的无限期许。
祠堂坐南朝北,门口立有威武精美的石狮。雄狮左爪握官印,甚是威严;雌狮左爪抓元宝,仰头向上,面含微笑,身上附着两只小狮子。如此造意恰好暗合主人心意。据说当年徐老四在苏杭结识了两位张姓女子,生意低迷时,这两位女子变卖细软资助徐老四。徐老四有情有义,发达后,娶回两位女子,相伴终生。在西门外,徐老四另辟3600平方米,建了苏杭格调的小花洲,供两位小妾娱乐。
祠堂的门簪石雕“四不像”,左边的雕刻是象头羊身,寓意“太平有象”,右边是猴头马身,寓意“马上封侯”。徐老四不缺钱,缺的是出将入相的文才。他的两个孙子徐赠和徐峰没有辜负他,多年后分别荣中文武举人,也算是光耀门庭。门楣高悬着的“赏戴蓝翎”匾额,据说是光绪皇帝所赐。过去关西一带流寇土匪出没,光绪赐匾,实际上是交给这两兄弟先斩后奏的特权,可见当时徐氏在地方上的势力。
进入祠堂,依次为下厅、前厅、中厅、上厅,与厅并列的三组建筑称为下栋、中栋、上栋。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口天井对称分置十八厅豪华大宅。与大宅相配套的还有内外花园、戏园、土库、偏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连接,整个平面结构严谨,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丰富。这种家祠合一的建筑样式,带着浓郁的客家风情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当你用心领会建筑之美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江西天井式建筑的元素。
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了一种庄严的氛围。这座客家祠堂让我觉得新奇的东西太多。中厅两边摆放着两条10米长的马古凳,据说是修建围屋时木工师傅的工作台,围屋修好后变成了长寿凳,春节吃团圆饭,是辈分高、年长者的座席。中堂一块整体屏风,是一扇六面开合相间的大门,只有七品以上的官来了,才可以打开这道中堂门。传说徐老四死后有十八副棺材出殡,东门出了九副,西门出了九副,虚虚实实,给围屋增添了神秘色彩。
与大厅下相连接的边屋,犹如左膀右臂拱卫着大厅下,靠墙建的偏房、土库、走马楼等建筑无一不面对中心建筑。这种向两旁横向连体的建筑脊梁、边屋忽略自然朝向而面对祖宗牌位祭所位置的设计,正是客家人崇宗敬祖、公利为大、向心聚居的精神元素。
离开新围,我还去了徐老四的祖围西昌围,以及他兄弟的围。这些围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品位难以与新围同日而语,这说明客家围屋并无严格的规制。它是客家人寻求安全感、加强家族亲和力、强化家族伦理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客家人所秉承的文化精神,在建筑元素的排列组合中被聚集和放大,它照耀着子孙万代的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