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編輯推薦: |
学术型专著,理论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基础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综合分析了仪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以归纳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这一基础性概念,并以此概念性的框架展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理论的基础性内容,以及在未来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可能性。本书依据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成果观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对“微观”个体性行为的考量与“宏观”大社会的视域进行有机统一,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理论的创造力、方法论及分析方式等。
|
關於作者: |
刘煜昊,男,山东济南人。201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博士,现在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向。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其中2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报刊等转载或论点摘编;主持完成省级哲学社科项目1项、高校课题1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
目錄:
|
章 理论基础
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仪式的关联
节 人类学下仪式研究的扩大化
第二节 仪式的特点与功能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与人的关系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意义的两极性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理论与逻辑解析
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进程:阈限与通过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象征:功能与结构
第四章 社会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
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社会性表述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社会化控制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与社会层次
第五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的困境及反思
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的困境
第二节 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实现
第六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设计与评价
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设计
第二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评价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技术化下的再生产程序与模式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学习的关键,是思考的基础。“问题” 多是来源于对理论知识梳理、学习及某些学科间存在的关联性,又或是来自现实实践中的考察。之所以本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这个论题,也是源于本人在学习、思考过程中的某些追问。虽然这些刍论中不乏先验性的成分,甚至存在谬误,但对本书自身的逻辑阐述是有利的,故此赘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专属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人” 而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于“人”的对象性是全面的,故应具有广泛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在其他人类社会形态下的那些形式一般,实现着它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有的人妄想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剔除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忽略了社会系统的完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挂件”,而是“组成部分”。还有的人期望通过“逃” 的思维来面对它,一“逃” 了之,可以是脱离于人类社会,也可以是“逃”到那些标榜所谓“自由” 的国度去,只能说同样是痴心妄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所揭露的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所以“逃”的结果,只会是走向对自我的否定,终它是反人
类的。所以说,无论是从理论构建层面,还是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中,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必然性,而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首先要遵循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它、承认它的这种“必然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解决。
基于这一点,在考虑有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时候,似乎摆在眼前的只有两个方向:调整,在程度上予以强化、弱化,以求在其内涵与外延上得以丰富或是延展;重构,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构、再解读和重构的过程,或是以某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解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求在某种程度、某些范围内重新制定其中的某些规范。
本书就是期望在这第二个方向上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争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上有所突破,大体上的思路是通过学界仪式研究成果的视角去审视、重新考量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做这样的尝试?因为从策略的角度上讲,当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并非只有“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条思路,特别是在基于原本的考虑已经陷入瓶颈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引入新的问题来解决旧的问题”的,或者讲,解决问题不再是从原本给出的选项中去做出选择,而是要去消解问题本身。具体讲,这样是有一些好处的,如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板”;消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二元对立”;补齐“思想政治教育” 中受教育者的“感性认识”;化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两张皮”现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间的交流与融合等。不谈是否能彻底地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但求做出一些积极性的讨论,还请诸君海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