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1.茶,是中国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长期以来,日本茶道更多地占据了文化上的话语权,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急需现代性的挖掘和解读,本书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
2. 从“喝”茶到“品”茶,走进背后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语境。看得见、闻得到的千年茶史。
3. 西湖边杭州茶馆的幽静雅致、重庆茶馆的市井喧闹、成都茶馆的悠闲惬意、潮汕茶的精巧讲究......翻开本书,阅读的是茶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是真实的生活。
|
內容簡介: |
唐人和宋人,饮茶方式大不同?为什么日本流行抹茶,中国更习惯泡茶? 为什么说茶与禅有一种自然的亲近?几十年不变的巴蜀茶馆里,藏着怎样的市井人情?.……三联记者与国内外茶文化专家、资深从业者,从历史、器物、文化、生活等角度,全面解读中国茶,带你品味由器至道的中国茶文化,自由自在的中国茶。
|
關於作者: |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著有《失权者》《国家的中国开始》《普京政治》《联想涅槃》。《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曾荣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最美期刊等荣誉。
|
目錄:
|
总序? ? ?
序:自由自在中国茶? ? ?
第一章 茶史:历史光影中国茶
茶本主义:中国人的茶感觉演变史? ? ?
有容乃红茶:中国茶的传播史? ?
第二章 茶事:习习清风话茶事
寓己于茶:宋之六茶事? ? ?
宋代茶饮风气:斗茶与点茶? ? ?
宋代饮茶文化东渡? ? ?
古今设茗焚香? ? ?
清宫对六安茶的独爱? ? ?
第三章 茶器:烹煮点饮嗅茶香
古代茶事中的水与器? ? ?
茶席密码? ? ?
寻找武夷建盏? ?
第四章 茶人:山水市井访茶人
自由自在中国茶——踏访春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 ? ?
龙井茶境:山、水与禅之间? ? ?
巴蜀茶馆:一碗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 ?
寻找徽州茶:茶汤中的人情与礼节? ? ?
潮州茶米:一杯茶里的工夫? ?
第五章 茶道:明月清泉论茶道
幽兰、茶与逸士? ? ?
茶何以禅? ? ?
文人与禅家,生活与修行:中日茶风的分野? ? ?
茶,是心之安放,还是物之追逐?? ? ?
潮州功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 ? ?
筑境入茶:四季茶会与四时风物? ? ?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
內容試閱:
|
序:自由自在中国茶 郑培凯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喝茶的主流方式是叶芽冲泡,也就是把制作好的茶叶,不管是绿茶、红茶、乌龙茶、武夷岩茶,还是茉莉花茶,直接放在茶壶或茶杯中,倒入滚烫的开水,就可以优哉游哉,自饮或飨客了。其实,这只是中国人历来喝茶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明代以后流行的方式,并不能在时空坐标里作为中国茶饮的唯一面貌。 从时间上来说,三国时期古人就开始制茶为饼,而在隋唐时期则流行研末烹煎,到了宋元则以研末击拂成泡沫为主流,也就是后来日本抹茶道的元祖。从空间上来说,历代不同的制茶方法或饮茶方式,在偏远地区经常自有传承,如各地乡间加果加料的擂茶、湘黔云贵地区压制成砖状或饼状的黑茶与后发酵普洱茶,以及清代中叶出现的全发酵红茶,都因有广大群众饮用而成为当地喜爱的饮茶习俗,甚至漂洋过海,改变了西方人品饮的习惯。 日本抹茶道的发展,更是东亚地区饮茶时空演化的明确例证。日本先是在南宋时期从中国引入研末点茶,到了 15—16 世纪逐渐经由村田珠光到千利休,出现日本茶道的雏形,直到 17—18 世纪才确立了“茶禅一味”的侘茶传统。 19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国势逐渐颓败落后,文化随之衰微凋零,开始了龚自珍所谓“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历代饮茶文化培养出的审美品位与精神追求几乎丧失殆尽,只剩下百姓日常对茶饮的坚持。此时,虽然江南人士依旧盛赞明前雨前的龙井、碧螺春,漳泉潮汕民间浸润浓郁香涩的工夫茶,但是,主要的关注点只剩下口感喉韵,而对于精神领域的心灵提升甚少致意,不再关注茶饮仪式背后的文化艺术想象空间,更遑论历史累积的审美境界、诗情超升与灵修情怀。 20 世纪日本的崛起,使得生活在战争动乱与社会巨变中的国人,出现数典忘祖的心态,一听到“茶道”,就觉得与自身文化无关,误以为这是日本独有的文化特色,甚至认为“茶禅一味”的侘寂情怀,是日本茶饮的精神境界高于中国饮茶文化的体现,以为中国从来没有性灵超升的“茶道”传统。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是晚清以来革命心态对自身历史文化“反戈一击”的副作用,以致民众意识上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无知,造成新时代精英自我鄙视的误解。 所幸到了 20 世纪末,大中华社会的物质环境逐渐富裕繁荣,人们对自身历史文化有了自觉的认识与钻研,才开始了解中国饮茶文化的多元多样与多彩多姿,知道历代对茶饮审美的追求是如此缤纷妍丽,有物质层次的感官体验,也有性灵超升的精神探索,有百姓日用的品饮之道,有文人雅士的清雅茶道,也有禅修超越的寺院茶道,是多元开放的文明历程。 与日本文化自我标榜的“茶道”相比,中国茶饮文化是自由自在的品位发展,有精神性也有物质性,更重要的是,精神性超升要奠基在物质品味基础之上,并非空穴来风,在四叠半的空中楼阁中,排斥了丰富多姿的饮茶口感,一味赞叹封闭性茶道仪式的海市蜃楼。 我经常说,从饮茶到茶道,从“喝”到“品”,从日常品味愉悦到灵修精进,是因时因地因人发展的多元历程。茶饮出现精神境界的关键,是“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感官愉悦到精神超升的体会,绝不因为坚持精神境界的精进,就必须摒弃茶饮的物质性。每一个茶人都可以 是品茶的艺术家,可以是精神持修的禅悟者,也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喝茶人,在品茶的过程中自得其乐。 茶叶成为饮品,最早是与解渴解乏的养生作用有关,所以古人饮茶的方式,是很随便的。皮日休就说,唐代以前喝茶的方式,与喝菜汤一样,没有明确的品赏意识。 陆羽提倡饮茶与精神境界提升的关系,对民众喝茶只是解渴解乏的态度有所针砭。他在《茶经》里说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 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观察到时人喝茶的随意性,总是掺和着不同作料,缺乏净化心灵的仪式与规矩。 陆羽主张饮茶有道,强调简约净化的饮茶方式,要建立仪式与规矩, 创造属于心灵范畴的“形而上”追求。他特别关注历来饮茶人道德修养的事迹(见《茶经·七之事》),提出饮茶有助于精神境界的修持:“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这是最早提出饮茶与精神超升的文字,配合陆羽设计的二十四茶器,以及饮茶仪式的订立,甚至规定茶席的人数以三人为上,五人次之,由是开启了“形而上”的茶道。北宋梅尧臣盛赞陆羽,在诗中说道:“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而民间尊崇陆羽为茶神、茶圣,奉为茶饮业的行业神,也是因为他开启饮茶有道的传统,开拓了饮茶多元化的局面。 陆羽提倡简约与净化心灵的茶道,这是饮茶历史上的大事,在宗教、 文学与艺术领域,产生了持久不衰的影响。我们只要看看蔡襄的《茶录》 与宋徽宗的《茶论》,就可发现茶道讲求性灵自由的审美境界,已经化为上层精英的日常品味追求。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词创作,到赵原、唐寅、文徵明的绘画,都可发现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在隐逸清雅的情境中,进入心灵的自在翱翔空间。 中国饮茶之道的主流,从唐宋到明清,结合了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心斋”与佛家的“出世”,在扰攘的红尘中,提供了心灵静修的最佳氛围,通过品啜清茗的乐趣,得到生命意义的超越感悟。文徵明的《品茶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画山居草堂,窗明几净,堂舍轩敞,画家与友人对坐品茗,环境清雅绝尘。茶舍周遭则有山林野趣,小桥流水,苍松乔木映照远山峰峦。画上的题诗是:“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后有跋语:“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可谓诗情画意,隐逸之中酝酿高山流水的情趣,出世超脱又不失人间活泼的气息。这幅画体现了中国茶道的多元开放特性,充分显示文人雅士追求的意境,是回归自然本性的内在超越。其中没有封闭的教规束缚,也没有强烈的道德桎梏,一切顺性自然,活活泼泼,自由自在,是道法自然的生活体悟。这种生活情趣与生命意义体悟的结合,不仅存在于士大夫阶级的饮茶审美,也出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周作人写中国人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他说的日常生活要有喝茶的闲适,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情趣。 茶之有道,不该只是正襟危坐的坐禅,而是与自然大化共流转的自在。喝茶可以有禅意,但不必坚持“茶道即禅道”,认定了喝茶就是禅修的功课,以读教科书、参加高考的紧张严肃姿态来喝茶,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不利于禅悟的精进。 《茶之道:自由自在中国茶》这本书,围绕中国茶史、茶事、茶境等方面,从中国人饮茶的感官体会说起,叙述茶饮意识系统的演变,讲到茶饮生活向全球的传播。历史的演变,产生了不同形式的饮茶风尚, 由斗茶、点茶,带出饮茶环境的设茗焚香,以及茶器配合茶饮风尚的演变。茶与禅修的关系,可以溯源到唐代,禅宗茶仪的出现与清修的结合发展了寺院茶道,到南宋之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抹茶道。 本书的面向很广,作者都是精研茶学与茶道的饱学之士,涉及中国茶由器至道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中国饮茶之道的多元性格,是一本从品茶香到品文化、品境界的进阶之书,值得特别推介。
巴蜀茶馆:一碗茶里的市井与欢愉
生活程序
茶馆并非生存空间,而是纯粹的生活空间。我到重庆的交通茶馆和成都彭镇观音阁茶馆时,感觉这种生活和当下茶空间之中常见的“和、静、清”之文化标准、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交通茶馆位于重庆九龙坡黄角坪,半地下的门洞,两侧墙体的小广告都看不清了,地面黑得发亮,走进去,那弥漫的烟气就让人胆怯三分。
画家何多苓说要的就是这个脏劲儿,一块砖、一根梁都不能粉饰。东张西望的做法显然是不入流的,我进来时正好一拨穿金戴银的客人饶有兴致地拍完了照往外走,她们似乎是茶客们最不欢迎的类型,观光拍照却不喝茶。
还没找到座位,女堂倌就来了。“喝啥子?有沱茶,有普洱……”我以为沱茶时髦且贵,女堂倌眼中流露出讶异和不以为然,原来沱茶只三块钱,花茶五块。一大包葵花子又香又饱满,将所有的炒货店都比了下去。
老茶馆里,茶客分三等,从器皿的材质、形状,就可以一见高下。
玫红塑料壳保温杯、年久失洗的棕黄玻璃罐、编了线绳把盖和杯连起的巨大的搪瓷茶缸子,甚至还有儿童水瓶……这些奇绝的器物都属于茶龄 30 年以上的茶客。一旁的大木架子上,全是各式各样的杯子。他们有自己的固定位子,天井之下围的是下象棋的,打花牌的“听用”和“财神”挑出来扔在一旁,完全当观光者不存在,自得其趣。
用蓝白瓷茶缸子的基本是中年茶客,我眼前这位,见我们两人过来拼桌,先毫无顾忌地吐出几串烟圈,把自己面前的报纸不停地抻展、抖响,煞有介事,眼皮不抬。然而直到我离开,他也不过是掏出圆珠笔,在报头上写了几十个“中”字而已。
我们这样用盖碗的,一眼就会被看出是“不知就里”派。来得早的,端坐在天井正当中,桌上摆着四个“单反”,却因为气场太弱,不敢对周围人下手。挨着窗户的长条靠背老木凳,都留给到此一游的时髦的年轻客人。我左手边的法国女孩淡定地吹着盖碗里的花朵,忍受着她旁边用不锈钢大海杯的大爷,将条凳打横,两条大腿横劈在上面,脱了鞋晾脚。
张恨水写重庆的小茶肆里,人们的东倒西歪,排列支架的竹椅,“客来,各踞一榻,虽卧而饮之。……购狗屁牌一盘,泡茶数碗,支足,闲谈上下古今事……”。
早上 6 点,茶馆开门,钥匙掌管在茶客手里。早客是老茶馆格外关照的,他们大多是因生计需求起得早的,也是老茶馆的常客。堂倌给他们的茶叶最多,浓郁滚烫,一口下去熨帖无比。
“一早一晚,满坑满谷”就是交通茶馆典型的景象。但与扬州、广州等地的“早茶”不同,重庆人早上也仅仅喝二三十分钟,纯为喝茶而来。
热爱馥郁芬芳是自古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形成的习俗。“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华阳国志·蜀志》)前一晚的火锅串串尚留存一点不舒服,早上在成都非得“啖三花”,重庆则是酽沱茶。
“今天‘吊堂’,人少,等‘打涌堂’必须等到周末。”茶馆“老板” 陈安健在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油画课,他并不经营,只是每个月付给茶馆现金补贴用度。尽管这样难找座位,交通茶馆却不赚钱。
虽然环境看上去颇具“袍哥”气质,交通茶馆却并没有那么长的历史。
这里初创于计划经济时代,是服务于国营运输公司的旅馆加茶馆的混合体。社会制度已经演变,交通茶馆却一点没改地保留了下来,茶钱前两年还是 1.5 元,今天也不过 3 元到 5 元。陈安健从未想过“商业化”。
他的《茶馆》系列油画独树一帜,全以自己浸淫茶馆得到的乐趣为主题。茶客们是他多年的模特,对他展露出本来的温存面貌。他画面里的真实、新鲜热辣,是交通茶馆几十年时光的一些片段。陈安健以自己的理解,在茶馆里画了许多年。在他眼中,交通茶馆本身活着,哪怕是脏兮兮的,也是世间难得的纯净角落。
川渝的茶馆文化虽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乍一看对茶的讲究却欠了几分。一杯盖碗茶能喝一天,很少有人换茶,除了“鲜开水”冲泡, 仅仅就是分出了“甘露”“竹叶青”“碧潭飘雪”这几个相对高档的级别。茶甚至可以被菊花、柠檬取代。
宽窄巷子里的老茶馆“可居”的老板娘肖烈说,如果按照茶艺馆专注于茶本身的“清饮”标准,茶馆的茶,应该和茶艺馆区别对待。她喝岩茶、普洱,玩精巧的宋瓷,其下女将们都略能抚琴,她家的茶,“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在传统文人理念里,吃茶先得有好友精舍,甘水洁瓷。跟“可居”“遥里”的精致相对照,交通茶馆和观音阁是茶的另一面。
川渝茶馆的热闹、舒展,是茶在中国人生活中另一个维度的自由。“本身并不轻视它,也不重视它,唯有经别人发现后,就认为了不得了。”
本地作家朱晓剑喜欢漫游成都的小街小巷,去不张扬的小茶铺喝茶。 “生活和茶一样,本来就是流动的。”“啖三花”是典型的成都生活。 现在走进川渝两地的茶馆,会发现本地茶几乎全面占领了茶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