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止江湖
》
售價:NT$
449.0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这不是一本育儿教科书,
这是一本关于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对照书。
这不是我一个人写就的书,
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具有普遍性的*真实的日常互动。
|
內容簡介: |
如何教孩子认识自己?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为什么乖乖的孩子“突然”就叛逆了?为什么长大后还是陷在童年的阴影里?对于孩子,建设心智健康成长的安全感、存在感、掌控感是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本书从作者接触的真实案例出发,阐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感、存在感、掌控感,同时也能指导受童年影响的成年人走出阴霾。这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养育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自立自爱又懂得协作,尊重他人,享受爱的获得和爱的给予的孩子。
|
關於作者: |
周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怡时间》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行为与健康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行为与心理学会性教育与性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99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有十六年心理学专业学习、成长和实践经验以及超过8000个小时的一对一(家庭)心理咨询和团体带领经验。擅长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家庭系统的咨询和干预,专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成长”。
|
目錄:
|
001 推荐序一
004 推荐序二
007 序?言
上篇?长大后呈现的问题都是小时候埋下的伏笔
第一章
5个故事?看看那些长大后的孩子
010 第一节?26岁职场女“拖延症”的自我疗愈
015 第二节?大三的他,自愿申请退学
019 第三节?为啥我记忆力下降,学不进去了?
028 第四节?成绩好,他却讨厌学习和考试
034 第五节?恋爱会影响学习吗?
第二章
从初中开始,孩子的“问题”才逐渐高发
045 第一封?当7岁的女儿感觉被“懂”了,我发现一切变得容易了
048 第二封?辅导孩子学习,“鸡飞狗跳”“两败俱伤”的局面就这样减少了
051 第三封?儿子高中快毕业了,我学会了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孩子
054 第四封?一位爸爸:刻意训练会带来神奇改变
056 第五封?如何成为真实的自己?
第三章
3岁以上孩子家长需要了解的6个发展心理常识
063 第一节?“像朋友一样”是最好的亲子关系吗?
065 第二节?“家规”还需要吗?有用吗?
068 第三节?“分数”不重要吗?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078 第四节?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怎么反而孩子更“玻璃心”?
081 第五节?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吗?
084 第六节?孩子爱说爱笑乐呵呵就是心理健康吗?
下篇?3岁开始如何建设孩子的重要三感
第一章
建立孩子的存在感
105 第一节?当孩子“作”、哭闹,家长如何应对?
127 第二节?当孩子啰唆、拖延、磨蹭,家长如何应对?
136 第三节?表扬还是老三样:真棒、真厉害、真聪明?
166 第四节?当家庭中养育孩子的意见不同甚至相反时,怎么办?
177 第五节?当孩子遇难而退时,家长如何应对?
第二章
建立孩子的掌控感
199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可教育时刻”
235 第二节?兴趣班不想去,作业不想做,家长如何应对?
256 第三节?被困在手机里的孩子和父母
266 第四节?关于早恋家长恐慌的是什么?
275 第五节?青春期交友的那些事
285 第六节?当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家长怎么办?
第三章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300 第一节?当孩子玩游戏“输不起”,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305 第二节?当孩子做了让你不满意的事时,怎么办?
331 第三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意志力?
339 第四节?如何激活那些想好好学习,但不愿意努力的孩子?
345 第五节?二胎家庭,怎样爱?
356 后?记
360 家长亲测报告
|
內容試閱:
|
看看那些长大后的孩子
对家长来说,最应关注的是孩子的内心世界,那是家长敲不开的心门,是养育中极其容易被忽略,并且搞不懂的部分,而这部分的盲区很有可能影响家长的情绪,继而影响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导致家长的“技术动作”变形,陷入一个“我知道,但我做不到”的无奈怪圈。
“当孩子感觉被懂”是指什么?是关乎内心的,而不是行为表现,是指被看见被承认:内心深处的感受,付出的努力过程,内心的善意积极面,潜在的优势特质;是指被肯定被允许:个体天赋的差异,与主流标准不一样的想法,哪些被称为“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想法”;是指被信任被保护:不是信任做的结果如人所期,而是做的积极动机和付出被信任,当失败犯错的时候,有人保护,有人提供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足够幸运,能得到重要养育人(家长或者老师)这样的对待,孩子不仅自身身心健康,也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从心理上来说,心智健康需要“三感”建设:
存在感:我是珍贵的,是有价值的,不是对父母老师有价值,是自己能创造价值。
掌控感:不是掌控他人,而是我有自我掌控、选择和负责能力。
安全感:不是有吃有穿有钱有权,不是拥有什么,而是我可以失去什么,可以允许犯错。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变得听话,变得成绩优异优秀出众,而是希望孩子的心智健康成长,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心理活力、活着的意义感、情绪应对管理、自律自信和自我鼓励、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心理韧性和弹性。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师罗伯特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里,公布了实验室两个长达75年的研究成果,回答“什么是美好人生”。他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和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以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养育小孩,做饭给孩子吃,提供身体长大的营养是相对容易的。心智的养育过程是复杂的,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的。如果孩子感觉被懂了,沟通将会变得顺畅,孩子能表达,家长能听见,能相互理解对方当下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各自分工协作变得容易,情绪平和变得容易,约定的共同目标达成更容易。
“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就像一个魔咒,代代相传。家长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定式,你仔细观察,是不是孩子也常常表现出“我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而且恰恰就是在学习等重要事件上的自我管理这类事情上?
在以“讲道理”“提要求”“找问题”为主,单向输入型“我都是为你将来好”的爱的笼罩下,孩子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孩子的心智建设和性格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不妨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常常说,或者听到这样的话:
“把鸡蛋吃了,牛奶喝了,把这个(蔬菜)吃一点”,“你不要跑,吃饭要有吃饭的样子,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我就要这个玩具,必须买,不买,我就不吃饭”,“(妈妈)你打我,我也要打你”。
——主控大权在家长手中,孩子的掌控感缺失
“妈妈,我的铅笔(橡皮擦、玩具……)找不到了,你快帮我找找”,“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不要跑,不要耍筷子”,“给你说了好多遍了,把东西要收拾好,要有收拾,这下找不到了,又来问我,还喊我给你买,我这次给你批发橡皮擦,看你还掉不掉”,“刚刚才给你说了,喊你不要跳,从来不听我的话”,“给你说啥都不听,就跟我要害你一样”。
——孩子无法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啊?”“妈妈,我是男孩子,不能穿粉红色”,“(儿子问)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生宝宝?”“男生是短头发,女生是长头发”。
——儿童性教育相关
“女儿(儿子)你有什么不高兴,一定要给妈妈讲”,“这个有啥嘛,都要经历这些挫折,你现在多刷题,还不是为了你将来考一个好大学啊”,“我给你报了那么多的补习班,为了你学习,我们还出来在学区房租房子住,为了你全家都操碎了心,你怎么还这样不努力,一点到晚还压力大,我们才压力大”,“妈妈,我想要吃安眠药,我失眠了,我学不进去了,我很痛苦,我想死”,“我(女儿)不想听你们(父母)说。我才说了一句话,你就不想听了,我还不是为了你好……砰(关门声)……”,“我最好的朋友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了,我们说好了要考一个大学,一辈子都是最好的朋友,他(她)为什么突然不理我了?”
——青春期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发展
“孩子,你要自信一点,你真的很棒,你不要怕,不要放弃,要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妈妈,我害怕,我做不到”。
——自励vs他励、自信vs他信
“你看你这个房间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知道收拾”,“啥事情都做不好,你这个样子怎么办啊?”“一天到晚就晓得耍手机,你看你那个眼睛都要瞎了”,“一天到晚抱着ipad,你到底要干吗?”,“说好了只玩半个小时手机,这都快两个小时了,为什么一点都不节制”,“妈妈,我再看一集(动画片)嘛。不是说好就看三集吗?你这样看完一集又一集,说话不算话,哇哇哇(孩子大哭)”。
——自律vs他律
“我孙子想吃糖,我就要给他买”,“不要再追着喂饭了,他饿了,他会自己吃的”,“让他看会动画片,又怎么样了嘛?你不(下班)回来,我们祖孙一天和谐得很,你一回来就说这个,说那个,你要说,就自己带回去带”,“就给他买了嘛,我孙子喜欢,我来买”。
——隔代抚养问题
“你要今天乖乖的,妈妈就给你买一个冰淇淋”,“只要你这次考试考得好,我就给你买这个东西”,“妈妈先把这个没收了,等你考完试,我一定还给你”,“你好好吃饭,我等一下让你看两集动画片”,“只要你今晚早睡,妈妈给你发10元钱红包”。
——关于孩子的外驱力和内驱力
“这个孩子上厕所,起码要上一个小时”,“我家的孩子一回家就把房门锁上,也不知道在里面干吗”,“我家的女儿洗澡都要洗一个小时,还听到在里面放歌听、唱歌”。
——关于孩子自我发展的独立空间
“你给我滚一边去,去墙边站着”,“对不起,妈妈,我不该惹你生气”,“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妈妈,我错了,你不要生气了,我真的错了”。
——被罚型孩子与讨好型孩子,涉及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成人后的亲密关系,爱的能力
这些对话只是日常家庭生活中众多对话的冰山一角。中国家长更善于用类似的这些语言来“激励”孩子们,这是几十年原生家庭的隐形教育所传承的语言。你们可能会好奇,如果不这样和孩子说话,那可以或者需要换成什么语言?你们也可能会有疑虑,难道这样说有什么不妥吗?会有什么后果吗?爸爸妈妈从小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自己现在不是生活工作挺好的呀?
接下来大家能带着这些好奇和疑虑,开始翻阅让家长痛心、与孩子心智成长有关的五个故事,听听那些作为家长很少有机会听到的孩子的心里话,看看长大后的孩子会是怎样的。
走进一间心理咨询室,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这意味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向一个陌生人,开放自己的内心和想法,不知道将会发生怎样的后果。我常常被来访的充满各种情绪的鲜活的生命表达所感动,在和他们共同穿越黑暗的过程中,在和他们共同寻找并允许光亮照进来的那一刻,在看见他们释然的笑容的时候。
我将我接触过的人和事,不是以咨询记录和卷宗的方式,而是以故事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下便是来自我的来访者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