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首次全面梳理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 从科学传播、知识传播的视角分析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将教科书研究纳入到近代科学教育与生物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审视、分析。着眼于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历程。 提出了教科书结构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和认知系统“三系统体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特点】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首次全面梳理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
从科学传播、知识传播的视角分析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将教科书研究纳入到近代科学教育与生物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审视、分析。着眼于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历程。提出了教科书结构的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和认知系统“三系统体系”。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五章,以1902—1937年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实际统治下的中国各地区的普通中学的生物学教科书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两条主线作为背景展开深入研究,介绍了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脉络,各个历史阶段生物学教科书的出版背景、主要出版机构、具代表性的生物学教科书及其特点;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中生物学知识体系、知识来源、呈现方式、科学名词,生物学教科书在传播现代生物学知识中的作用;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历程,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三方面内容。
|
關於作者: |
付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成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教材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研学联盟资深科普研学导师。在《课程?教材?教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物学教学》《Protein& Cel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多项;著有《中国生物学史?近现代卷》(合著),参与翻译、审校的科普图书有《科学历史百科全书》《自然奇迹:地球生命的非凡故事》等,在《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百科知识》、科学网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60余篇。
|
目錄:
|
Contents 目录
绪论……………………………………………………………………… 1
章 近代西方生物学的传入与教科书发端……………… 25
节 近代西方生物学的传入……………………………… 25
第二节 传教士与早期生物学教科书………………………… 34
第三节 案例:艾约瑟及其动植物学启蒙…………………… 41
本章小结………………………………………………………… 51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53
节 学制变化与中学博物学教育………………………… 53
第二节 生物学高等教育与研究的萌芽……………………… 60
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出版概述(1902—1921) ……… 65
第四节 汉译日本教科书……………………………………… 88
第五节 案例:杜亚泉及其生物学教科书…………………… 106
本章小结………………………………………………………… 116
第三章 民国中期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121
节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建制化…………………………… 121
第二节 民国中期的中学教育与教科书制度………………… 134
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出版概述(1922—1937) ……… 161
第四节 案例:陈桢及其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183
第五节 案例:王守成与《公民生物学》…………………… 203
第六节 案例:吴元涤及其编写的教科书…………………… 215
第七节 近代的中学英文生物学教科书……………………… 223
本章小结………………………………………………………… 236
第四章 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结构与知识传播……… 239
节 教科书的组织结构…………………………………… 239
第二节 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255
第三节 教科书中的插图……………………………………… 277
第四节 教科书中的实验与实验教科书……………………… 291
第五节 教科书与生物学名词的统一………………………… 306
本章小结………………………………………………………… 323
第五章 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325
节 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及其本土化…… 325
第二节 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发展的影响因素…………… 338
第三节 启示…………………………………………………… 347
本章小结………………………………………………………… 354
参考文献……………………………………………………………… 356
附录…………………………………………………………………… 364
附录1 晚清中小学生物类教科书目录……………………… 364
附录2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类教科书目录…………………… 369
后记…………………………………………………………………… 376
|
內容試閱:
|
【前言】
中国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是伴随着西学东渐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在传播现代生物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史,探索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本土化历程,及其在传播现代生物学方面的特点。
本书所指的近代,指的是清朝末年到20世纪40年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主要是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的博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教科书,暂不涉及生理卫生教科书。
全书共分为5章。前三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发展背景、编写与出版概况,并通过个案研究,剖析该时期典型教科书的特点。第四章分析教科书的结构及其在知识传播上的特点。第五章则从总体上概括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鸦片战争之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之际,大量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翻译、出版、印刷了一些介绍西方生物学的书籍和杂志,并成立了益智书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编写。传教士编译的教科书内容简单,发行面窄,影响较小。其中,英国传教士艾约瑟编译的《植物学启蒙》和《动物学启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科书。
清政府施行“癸卯学制”后,各地兴办大量中学,民间书坊作为主导力量,编写出版了中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博物学教科书,其中译自日本的教科书占较大比重。清末民初,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和高等教育萌芽,开始出现国人自编的生物学教科书,教科书中的内容逐渐本土化。这一时期的中学动植物学教科书具有博物学的特点。本书对于汉译日本教科书做了专节论述,分析日本教科书在汉译过程中的知识传播特点。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作者既有出版社的编辑,也有留日学生,本书选取了曾在商务印书馆担任博物编辑的杜亚泉作为代表人物,并分析其教科书编写思想与特点。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全面学习美国教育制度;在此前后留学欧美的生物学家陆续返回国内,中国的生物学走上建制化道路。在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进入了黄金时期,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我国生物学家的参与更促进了教科书的本土化。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完成了从“博物学”向“生物学”的过渡。本书在典型案例的选取上考虑了不同的作者群体及教科书类型,首先是作为我国生物学家深度介入教科书编写及其本土化、曾留学美国的遗传学家陈桢及其编写的生物学教科书,其次是偏重实用的王守成编写的《公民生物学》教科书,再次是具有留日背景的中学生物教师吴元涤编写的教科书,后是作为一种现象的以英文作为文字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
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编排,可分为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和认知系统,近代教科书的发展过程也是三大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反映了教科书的本土化历程。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注重实用主义,插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尚有不足,对实验没有足够的重视,生物学名词术语也没有统一,这使教科书的知识传播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
总体看来,中国近代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从翻译到模仿再到自主的过程,是向西方国家和日本学习与移植的结果,在编写主体、出版发行和组织结构上呈现多元化,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特色,且有本土生物学家的参与。教科书的发展受到教育政策、生物学的发展、实用主义等新思潮、教科书编写者等因素的影响较多,但对中国传统博物学知识的吸收不足。在发展过程中,教科书的编写者、语言、材料逐渐实现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彻底。就影响因素而言,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是生物学教科书本土化的关键因素。
付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