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NT$
2030.0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适读人群: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
本书特点:1. 《动力电池》沿着“基础理论”→“系统知识”→“控制技术”→“测试手段”这个脉络对动力电池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介绍。
2. 《动力电池》围绕“研究”→“设计”→开发”→“验证”这一完整的电池系统研发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3. 作者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研究与开发经验结合起来,使得《动力电池》内容丰富,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4.本书是新工科智能汽车 新能源汽车教材,配套课件、习题及答案,教师可在机工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免费下载
|
內容簡介: |
《动力电池》详细地介绍了动力电池化学基础、电池系统开发、电池控制技术及其测试验证手段。全书共20章,分为4部分,第壹部分(第1~7章)介绍电池化学基础,包括电池概述、电池化学、三元电池、铁锂电池、固态电池、先进电池和电池电芯;第二部分(第8~12章)介绍电池系统开发,包括电池系统、电气原理、电池模组、电池包结构和电热管理;第三部分(第13~17章)介绍电池控制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控制器硬件、基础软件和控制策略;第四部分(第18~20章)介绍电池测试验证手段,包括标准法规、测试验证和失效分析。本书既有细致的理论介绍,又有工程开发实践操作讲解,可使读者较为全面地掌握动力电池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开发流程,便于读者开展动力电池相关研究。
《动力电池》可作为本科生、研究生动力电池系统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研发人员的参考手册。
|
關於作者: |
贺林,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后、上智大学控制工程系博士后,合肥市创新领军人才。曾任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卡车项目群产品工程经理、电池部门负责人,作为项目总工开发出福田代自主新能源卡车平台、国内辆燃料电池卡车并上公告。
|
目錄:
|
序
前言
第1章 电池概述
1.1 电池发展史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习题
第2章 电池化学
2.1 工作原理
2.2 电池术语
2.3 电池特性
习题
第3章 三元电池
3.1 正极材料机理
3.1.1 材料结构特性
3.1.2 电池化学机理
3.2 材料制备方法
3.3 材料改性研究
习题
第4章 铁锂电池
4.1 正极材料机理
4.1.1 材料结构特性
4.1.2 电池化学机理
4.2 材料制备方法
4.3 材料改性方法
习题
第5章 固态电池
5.1 固态电池原理
5.2 固态电池研究进展
5.3 固态电池分类
5.4 固态电池挑战
5.5 固态电池展望
习题
第6章 先进电池
6.1 锂硫电池
6.2 锂空气电池
6.3 燃料电池
6.3.1 燃料电池历程
6.3.2 燃料电池原理
6.3.3 燃料电池挑战
习题
第7章 电池电芯
7.1 电芯构造
7.1.1 正极构造
7.1.2 负极构造
7.1.3 电解液
7.1.4 隔膜
7.2 电芯构型
7.2.1 方形电芯
7.2.2 软包电芯
7.2.3 圆柱电芯
7.3 电芯制造
7.4 电芯性能
习题
第8章 电池系统
8.1 系统需求
8.2 技术指标
习题
第9章 电气原理
9.1 电气构型
9.2 电气原理
9.3 高压安全
9.4 预充电路
9.5 高压线束
9.6 插接器
9.7 接触器
9.8 维修开关
9.9 电流传感器
9.10 低压线束
习题
第10章 电池模组
10.1 模组构型
10.2 模组连接
10.3 模组生产
习题
第11章 电池包结构
11.1 结构设计
11.2 结构分析
习题
第12章 电热管理
12.1 热管理系统需求
12.2 电池系统热分析
12.3 电池系统热设计
12.4 电池热产生理论
12.5 电池热传递理论
12.6 电池系统热计算
习题
第13章 电池管理系统
13.1 电池管理系统需求
13.2 电池管理系统架构
习题
第14章 功能安全
14.1 功能安全概述
14.2 相关术语定义
14.3 功能安全流程
14.4 功能安全要求
14.5 技术安全要求
14.6 硬件功能安全
14.7 软件功能安全
习题
第15章 控制器硬件
15.1 发展概述
15.2 硬件需求
15.3 主控单元
15.4 从控单元
15.5 电磁兼容
15.6 车规定义
习题
第16章 基础软件
16.1 软件需求
16.2 软件系统
16.3 软件标定
16.4 软件集成
16.5 软件标准
16.5.1 AUTOSAR
16.5.2 OSEK/VDX
习题
第17章 控制策略
17.1策略需求
17.2 任务调度存储
17.2.1 任务调度控制
17.2.2 系统信息存储
17.3 数据输入输出
17.3.1 CAN总线输入模块
17.3.2 CAN总线输出模块
17.3.3 模拟量输入模块
17.3.4 数字量输入模块
17.3.5 数字量输出模块
17.4 电池系统检测
17.4.1 电池系统自检
17.4.2 高压绝缘检测
17.4.3 高压互锁检测
17.5 电池状态估计
17.5.1 健康状态估计
17.5.2 荷电状态估计
17.5.3 功率状态估计
17.5.4 能量状态估计
17.6 电池安全保护
17.6.1 故障诊断模块
17.6.2 电池保护模块
17.7 电池系统控制
17.7.1 系统模式管理
17.7.2 继电器控制模块
17.7.3 电池均衡模块
17.7.4 电池温度管理模块
17.8 电池充电控制
17.8.1 直流充电模块
17.8.2 交流充电模块
习题
第18章 标准法规
18.1 国内测试标准
18.2 国外测试标准
习题…
第19章 测试验证
19.1 测试验证规范
19.2 公告测试要求
习题
第20章 失效分析
20.1 失效分析方法
20.2 电池失效分析
20.3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习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能源发展史,从以木材草料为主的远古生物能时代开始,发展到以煤为动力来源的蒸汽机时代,开创了工业革命的先河。很快,石油替代煤变成了时代的主角,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次次石油危机,硬生生把近50年的世界史变成了石油史。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精灵,创新是这个群体的灵魂,有危难的地方,就有英雄出现。千百年来,人类对电的探索从未停滞,一代代英雄先辈的前赴后继,促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电力时代。如果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多源发展的现实给电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那么社会智能化需求就给电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趋势不可逆转,而任何智能工具或设备都需要不间断电源,这个不间断电源就是电池。电池是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将影响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谋市者小,谋势者大;谋事者下,谋是者上;谋时者短,谋世者长;谋仕者低,谋史者高。
为了促进电池技术快速发展,配合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推动电动汽车技术从产业化向市场化纵深迈进的步伐,我们在总结自己从事动力电池研究与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
本书内容的总体结构安排如下:
一、从知识传承的角度,依次介绍电池的电化学基础理论、电池系统知识、电池控制技术及其测试验证手段,沿着“基础理论”→“系统知识”→“控制技术”→“测试手段”这个脉络对动力电池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介绍。
二、从方法论的角度,依次介绍单体电池材料研究、电池模组设计、电池包及其管理系统开发、电池测试标准和验证手段,即围绕“研究”→“设计”→开发”→“验证”这一完整的电池系统研发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动力电池》共分为4部分,部分为电池化学基础,包括电池概述、电池化学、三元电池、铁锂电池、固态电池、先进电池和电池电芯;第二部分为电池系统开发,包括电池系统、电气原理、电池模组、电池包结构和电热管理;第三部分为电池控制技术,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控制器硬件、基础软件和控制策略;第四部分为电池测试验证手段,包括标准法规、测试验证和失效分析。
《动力电池》介绍的电池知识体系实际上就是电池研究开发的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阶段,通过对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脑海中形成电池的基本概念;第二阶段,把整车性能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转换成电池性能指标,在纸上形成可实现、可追溯的电池规格;第三阶段,在电池系统定义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电池系统需求开发电池控制系统;第四阶段,针对开发出的电池及其控制系统,采用相应的法规标准开展测试验证,对各类测试结果进行失效分析,形成设计、测试、再设计、再测试的试错开发循环。
《动力电池》可作为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专业(新能源汽车方向)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电池开发和研制工作的企业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魏宇江、王铭伟在电池控制方面,徐洪亮博士在电池化学基础方面,欧阳林在测试验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合肥工业大学贺泽佳、蒋正信,以及清华大学宋健教授于百忙之中对本书的书稿进行了认真审读,并提出许多宝贵建议,在此对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事物发展本身具有不确定、非线性、无规则等特征,电池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的事物。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恐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