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

書城自編碼: 363897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王鼎杰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820263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7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090
《 启微·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 》
+

NT$ 450
《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 》
+

NT$ 394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经济篇(透过经济看历史,一不小心看透历史发展的规律!桓公称霸靠贸易战?武帝打仗靠抢饭碗?混子哥新作!) 》
+

NT$ 853
《 新民说·宋仁宗:共治时代 》
+

NT$ 504
《 汗青堂丛书051·多极亚洲中的唐朝:军事外交三百年 》
+

NT$ 435
《 汉赵国史 》
編輯推薦:
※ 凤凰网“鼎力推荐”主讲人、战略学青年学者王鼎杰代表作
※ 不读此书,不知甲午,甲午战争研究力作!从国际关系、战略学、军事学、历史学等多个视角复盘中日对抗十五局,拨开甲午战争迷雾,澄清战场细节,反思历史教训
※ 著名近代史专家姜鸣、知名媒体人江上苇赞誉推荐
※ 新版细致修订,收入多张珍贵高清作战图
內容簡介:
腾讯?商报“年度社科类十大华文好书”
中国读友读品节“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腾讯文化、澎湃、凤凰网一致推荐
本书是一部从战争史和战略学角度专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专著。全书以战略学为主导,以扎实的政治学、军事学、战略学和历史学知识为基础,利用中日英俄等多方档案材料和相关人员的日记、回忆录,并广泛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借用围棋的复盘概念,从15个环节对甲午战争进行了角度新颖、内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战略推演,力图拨开战争迷雾,澄清战争细节,深入揭示胜败真相,从而更深刻地剖析这场改变中日历史走向的战争,并从中汲取应有的历史教训。此次新版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细致修订,收入多张珍贵高清的作战图作为文字的有效补充。
關於作者:
王鼎杰,1980年生,战略、文史学者,凤凰“鼎力推鉴”、今日头条“智读《史记》”系列课程主讲人。《世界军事》战略纵论专栏特邀撰稿人,北京市通州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荣誉顾问。曾担任多所智库的学术部部长和高级顾问。著有《复盘甲午》、《二战大牌局》、《李鸿章时代》、《当天朝遭遇帝国》。在《战略与管理》、《世界军事》、《历史月刊》(中国台湾)、《国学新视野》(中国香港)、《百家讲坛》、《围棋天地》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
目錄
序 姜鸣
引论 战争不复盘,历史无殷鉴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对比
中日败战研究对比
战争史该如何研究?
历史可假设,战争须复盘
第一局 近代中日对抗格局之形成
第一节 交邻之道
第二节 从绝域到近邻:变化中的中日关系
第三节 走向对抗之路
第四节 胜败检讨:战略认知不对称的形成
第二局 地缘支点之争
第一节 地缘支点与地缘意识
第二节 近代中日地缘认知的不对称
第三节 四大支点
第四节 近代中日的支点之争
第三局 战略机遇之争
第一节 战略、战略机遇与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不对称的和平机遇期
第三节 晚清战略困局的形成与破局机遇的出现
第四节 英俄博弈送来的搭车机遇
第五节 历史的可能性
第六节 李鸿章的战略设计
第七节 对抗焦点的转向
第四局 军事转型之争
第一节 19世纪的陆海军转型
第二节 中国军事转型观的缺陷
第三节 中日陆军转型对比
第四节 晚清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五节 日本海军发展的认知与实践
第六节 竞争焦点的再度转向
第五局 购舰竞赛
第一节 杀手锏思维与购舰竞赛的实质
第二节 难以规避的竞争
第三节 急则治标的购舰竞赛
第四节 日本的再反超
第五节 何以日本不再等待
第六局 半岛危机与出兵竞争
第一节 战略的“余味”与“鬼手”
第二节 从壬午到甲午(一):朝鲜危机的演变
第三节 从壬午到甲午(二):对抗模式的形成
第四节 甲午年的出兵竞争
第五节 得失检讨
第六节 出乎意料的转折
第七局 调停引发的明争暗斗
第一节 英俄调停与“以夷制夷”
第二节 李鸿章的误算
第三节 攸关全局的“治孤”
第四节 失去的机会
第八局 开战法理之争
第一节 被忽略的机会
第二节 李、袁的失机
第三节 日军的行动
第四节 得失检讨
第九局 丰岛海战
第一节 必然的结果,不必然的态势
第二节 威慑的魔咒
第三节 进兵计划与海军部署的变更
第四节 海战态势的最终形成
第五节 意外之战
第六节 偶然与必然
第十局 成欢之战
第一节 失去的胜利
第二节 日军一线兵力优势的丧失
第三节 战前双方的兵力调度
第四节 战场及双方的兵力部署
第五节 战斗经过
第六节 两军脱离接触后的运动
第七节 战斗检讨
第十一局 中日战争计划对比
第一节 兵力对比与战场态势
第二节 清廷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三节 日本之战争指导机构与战争计划
第四节 实践之检讨
第十二局 平壤之战
第一节 会战回顾
第二节 外线与内线
第三节 日军视角的检讨
第四节 清军视角的检讨
第五节 平壤城下战斗的再检讨
第六节 平壤败战的影响
第十三局 大东沟海战
第一节 海战回顾
第二节 中日海军武器代差的形成
第三节 中日海军战术代差的形成
第四节 9月17日海战的战理分析
第五节 日本联合舰队的失误
第十四局 金旅之战
第一节 败战之惑
第二节 登陆与抗登陆作战的检讨
第三节 花园口登陆前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四节 花园口登陆后的清军战争指导
第五节 金旅失守的战术检讨
第六节 总结
第十五局 终战的较量
第一节 终战的要义
第二节 清廷的终战指导
第三节 日本的终战指导
第四节 针锋相对的较量
第五节 大溃败
第六节 艰难的谈判与昂贵的一枪
第七节 贻害百年的城下之盟
总结篇 日本的甲午梦与中国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梦
中国的甲午病
“以史为鉴”的再反思
主要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序(姜鸣)
今年4月17日,是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去年以来,环绕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满两个甲子,学术界和军方从多个角度展开纪念、研讨,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和政论电视专题片。这种反思和纪念,一直持续到今天。王鼎杰的《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是新涌现的研究成果中的一部优秀作品。
这些年来,中国近代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中外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对于中西方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的研究,对于中日军队建设和作战的研究,乃至中日外交和远东国际关系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中日近代化进程的了解。各种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也已连篇累牍。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作品发出新意,颇为不易。
与以往从单纯历史角度或军事角度研究甲午战争不同,本书作者的着眼点,是将中日甲午战争放在中日两国国家战略的视野中进行讨论。作者认为,战争史的研究要建立在四根支柱上,即政治学及国际政治学、军事学、战略学和历史学。他的这本著作,从这四个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尤其在地缘政治和大战略的研究方面,有许多前人未曾关注的鲜明特色。
从国际上看,用历史研究去指导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决策,是广泛运用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在史学研究中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和军事战略学研究,也都有着悠久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俾斯麦说过:“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早在19世纪中期,德国陆军率先进行军事改革,设立总参谋部作为最高统帅的决策辅助,并遂行战场指挥职能。总参谋长老毛奇就在总参谋部增设军事科学处,将全军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和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集中到该处,使得参谋业务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技术化。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也高度重视历史上的战例对于美国海军战略的作用,他论证海权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主要就是通过历史上大量海战的战例来进行的。马汉这样告诉美国海军学院的学员:“的确如此,当你每次处理一个具体的战争问题时,你总会发现‘假如’和‘但是’在起着巨大的作用。正是这些‘假如’和‘但是’对指挥官造成进退维谷的境地;然而,一旦它们得以解决和克服,它们就将使你获得荣誉称号。”而在二战中修订出版的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的名著《战略论》,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叫“历史是实际经验”。
军事学中,注重运用战史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和研判作战过程以总结经验教训的这种手法,套用围棋的术语,叫做“复盘”,其本质,是采用博弈分析,研判各种可能的趋势变化。后来,这种方法从军事战略战术,转向国际关系、地缘政治领域拓展乃至延伸到国家战略研究中来。所谓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最初源于李德?哈特的“大战略”概念。哈特认为:“所谓‘大战略’,或者称高级战略,其任务就在于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所有一切资源,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正是由基本政策,即国家政策所决定的。”美国人引入其概念后,将国家战略定义为“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虽然在甲午战争时尚未出现这样的提法,但中日国策的制定者,其实都是按照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各种政治、军事、经济、心理的力量来博弈的。本书将大战略的视角引入19世纪下半叶的中日关系和甲午战争研究,立意宏远,视野广阔,不拘成说,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掩卷后又启发读者久久的思索。可以说,整个学术界,迄今尚未有人对于甲午战争、对于近代中日关系,做过如此角度的剖析。
本书将晚清中日关系乃至甲午战争的进展概括为十五回合的棋局。对于每一局双方都给出多种选择。比如第一局,“中日对抗格局之形成”。作者从检讨远交近攻的战略实质入手,切入19世纪中期的国际政治棋局,指出当时的世界,正处于“大英帝国主导下的和平”之中,英国霸权的重点,在于对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控制,太平洋则鞭长莫及。所以英国在鸦片战争打败中国后,转而扮演现状维护者的角色,严防德、俄等中等强国在远东扩张过度。而中国与日本,原来由于大海的分割而为绝域,此时随着蒸汽船的广泛应用而成近邻,中日关系在19世纪末发生了根本变化。清王朝作为远东体系曾经的主导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周边国家大多曾是其藩属国;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困乏、领土有限的边缘国家,却欲在变局中趁势崛起。早在1874年,李鸿章就已看到:“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蓄势,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从起点开始的国家战略谋划,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中日关系演变。经历二十年此消彼长各自发展之后,甲午决战竟以中国的完败而告结束,中间的历史教训实在值得总结。作者认为,当时唯一能阻止中日对抗的可能,就是中日联盟对抗西洋列强。这就是薛福成所谓的“外侮之交侵,不能不树援以自固”。但是,东北亚格局受制于全球战略格局,近代中日两国貌似同样受到西力东渐的冲击,级别和急迫性却大不相同。侵略中国的是最强大的英帝国,并引发了俄美法等中等强国的集体跟进。威胁日本的却是中等强国,且要受到大英帝国的限制。而中国则因自身资源丰富、市场广大而沦为列强侵略的主目标。日本意识到,他不仅无需和中国联盟,反而可以利用列强入侵的机会搭顺风车,也从中国身上分一杯羹。当中日成为战略意义上的邻近性国家,既不会相互追随,又无联盟之必要,也很难再维系平和状态,剩下的只有对抗一途。双方所要争的第一局胜负,即谁先认清事实,并率先采取行动。
又如第三局,“战略机遇之争”。作者认为,战略机遇期要放在竞争和对抗语境下理解,绝不能将其与单纯的发展机遇相混淆。把握并利用战略机遇期,取决于能否认清并利用现实中的战略机遇期,能否破坏敌手的战略机遇期,能否有效防止敌手对我方战略机遇期的破坏。19世纪中期,三类机遇期(发展机遇期、外交机遇期和冲突机遇期)相继涌现在东北亚国家面前。曾经出现过中国以六个战略机遇期对抗日本三个战略机遇期的格局。蒸汽机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煤炭资源地位的提升。蒸汽机车引发的铁路交通高速发展,带来陆权的复兴,也使战争的时空概念完全改写。工业化总体战的趋势愈演愈烈,传统海权国家如英国,逐渐难以制衡欧美陆上新兴强国。在德国崛起之后,美国称雄之前,清王朝有数十年的时间利用这次难得的转型机遇。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本的崛起,中国也有七种方案可供选择应对。由于清政府的战略低能,更由于日本的巧妙布局,日本逐步逆转危局,最终形成了彻底胜势。诚如作者写至第十五局“终战的较量”中指出的:“没有清晰的国际政治观和战略观,看不清机遇所在,最终不仅自己浪费机遇,更将机遇拱手送给强邻,最终临时抱佛脚,期望发生奇迹。这已与博彩无异。”
作者认为,中日甲午胜败,重要的原因是双方战略认知不对称造成的。历史的发展证明,日本率先认清了事实,借助现代技术的进步,对内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之国策,对外施展远交近攻之谋略。反观清方,则始终未能挣脱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国际政治观的束缚。在国际关系领域,“和平”(peace)本是一个中性概念,其本身无所谓善恶好坏。但是,在明清以来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和平却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优势。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政治理念中确实有反暴力的理想主义传统,如儒家之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家之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是自两汉经略西域成功,传统中国逐渐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一超无强”的格局,只要中国维持内政稳定,则很难有对等的外力能将之倾覆。即便被外力倾覆,这个外力也很快就会被中原文明所同化。这在无形中弱化了中国人的尚武意识和进取意识,使之过度依赖内部稳定性造成的数量优势和文化优越性提供的超国家安全。三是当中国无比强大之时,已无敌手可打,故而相对于打天下,更注重治天下。最终,中国不再扮演多元竞争格局中的强国角色,而是运用文化力量将远东国际格局变为一个放大的家庭,自己则扮演大家长的角色。在此情况下,再宣扬斗争论思想,只能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儒家心性学派的理想论调因而大行其道,却也在无形中走向了“应战而不求战”的消极道路。后来外侮日深,中国也大规模引进国外军事装备,组建新式海军,但依然没有促成国人的深刻反省,反将一套固有的道德观念扭曲为一种弱者心态与受害者心态,更加强调国际关系中的道德性,而不愿正视权力政治的现实一面。倭仁所谓“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之论固属极度迂腐;恭亲王、李鸿章等扣住狭隘的器物变革来反驳,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并未从根本上认清国际政治的实质所在。
本书的叙述分析,包括战略,包括国际关系与外交,还涉及开战法理、军备竞赛、军事运筹以及甲午战争中历次战役环节的反思。从宏观到微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主旨,不仅是单纯的历史考证,不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军事冒险的道义批判,而是以高级棋手的理智和技巧进行赛后的复盘,检讨和比较中日双方在19世纪后半叶各项决策的得失,对历史上各个稍纵即逝的机遇进行再一次的审视。历史研究可以用各种假设重新再来一次吗?传统的历史学家并不赞同。我读大学时,老师总是告诫说,历史研究是以已经发生事件和人物为对象的,超出这个范围去做假设,没有必要也是浪费时间。但是研究战略学的学者认为,历史虽然不能重新来过,但可以兵棋推演的方式进行复盘,以找到胜负结论之外更为深刻的经验教训。通过复盘,使得后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决策更加审慎,执行更加坚定。
本书作者王鼎杰生于1980年10月,祖籍安徽砀山,生长于江苏丰县。因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幼喜爱历史和军事。在小学时期他就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对传统兵学著作着力尤深。进入初中后,他开始系统阅读前四史和《资治通鉴》,并开始将棋类兴趣由象棋转往围棋,同时开始注意世界战争史问题,并逐渐意识到要弄清楚1500年以来的中国史,必须先弄清楚相应时段的世界史。他的阅读,也从纯战史和名将传记,逐渐拓展到军事理论领域,将《战争论》等西方兵学经典著作及富勒等人的经典战史著作反复研读,并开始思考围棋中的战理。在高中时代,受《万历十五年》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影响,他开始关注海外中国研究成果。高三时他写了三篇文章,分别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洋务运动的失败进行了反思,构成他后来三部专著的思想源头(《当天朝遭遇帝国》、《李鸿章时代》及本书)。同时,为研究中日关系,从高三时他开始自学日文。但由于课外精力消耗太多,科场不利,最终他进入徐州教育学院,就读于“政史地综合文科实验班”。在这里,他系统修习了经世儒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地理学和战略学。毕业后他做过高中历史老师,当过自由撰稿人。进入而立之年后,他自感虽所学较广,却未能系统为一,又闭门谢客,在老家的旧宅里,用了三年时间系统研读国际政治学、军事学、战略学、历史学的经典著作,致力于方法论的融合和分析模型的建立。2012年底经朋友推荐,他携家人赴京,从事智库工作。本书所涉课题的研究,反映出我国年轻学者在国家战略研究上的新突破,虽然在一些观点上仍有可待探讨之处,有些论证亦嫌单薄,但毕竟是一个很好的起步。前几年,我读徐弃郁先生所著《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亦曾有过同样的惊叹与欣喜。这表明,中国战略研究的新生代,已经走出翻译外文专著和编辑资料的时代,开始成熟起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索和成果,这对于面临和平崛起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以史为鉴,对于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也很有裨益。
1997年,美国原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所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预言,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世界占有军事优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尖端科技领域地位领先,“美国文化”具有吸引力。不过美国不仅是第一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他预计到2015年左右,美国将失去世界霸权地位。为了未雨绸缪,需要早作准备,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秩序。为此,美国必须防止另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任何一种威胁美国霸权地位的反美联盟的出现。转眼,我们已经步入2015年。本月,在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备过程中,美国老牌盟友英国带头掀起加入浪潮,冲破了美国对于发达国家加入亚投行的重重阻挠,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开发战略,正在吸引更多的国家的关注和投入。世界在越来越大地变化着,像王鼎杰这样,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冷静地剖析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上曾经失败的关键节点,就显得尤为宝贵。
2015年3月31日于上海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