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经纬度丛书:出祁山:诸葛亮北伐得与失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经典入门(第3版)
》
售價:NT$
650.0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NT$
290.0
|
編輯推薦: |
新课程、新教材,双新要求下的学校课程设计,实践指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
深化课程改革,形成学校课程设计的系统化实施路径
构建学校课程设计8个维度:
思想设计、规划设计、图谱设计、教学设计、
组织设计、工具设计、技术设计、模型设计
丰富的工具包和案例,让课程设计更好入手更有效
本书旨在让学校校长、教研员、教师爱上课程设计,让教学更精彩。
|
內容簡介: |
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是课程领导力的重要体现,校长作为学校的“领队人”,是关键的课程领导者,校长要带领其团队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规划学校课程“全景”;在课程开发、决策、实施与评价具体事务中,更多地赋权予教师,激励教师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之中,这就是“课程领导力”在校长和教师身上得以彰显的过程。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全面化的大工程,而课程设计则是课程建设的“先锋队”。为了让课程建设更好实施,必先进行系统化的学校课程设计。
课程,必须要有“设计感”,这种“设计感”,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旨在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叩开课程设计的大门,用正确的教育理念串起课程设计的脉络,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编织课程设计的经纬。有效的学校课程设计追求系统性、思想性、新颖性、操作性。课程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好,只有更好。
|
關於作者: |
韩艳梅
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教材建设等。
专著《课程图谱》《改进语文课堂》《如何备课》等著作5部;组织、参与编写《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等2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参与国家、上海市级10余项重大课题研究,其中“上海市中小学幼儿与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第一轮)”项目获2014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学校课程的思想设计
让有序的思想串起课程的珍珠
1. 课程设计的必然起点: 教育本质和教育学
2. 课程设计的谋划基点: 立德树人和课程育人
3. 课程设计的撬动支点: 七个方位和六个度衡
4. 课程设计的多元视点: 共同基础和个性切入
第二章学校课程的规划设计
让科学的规划丰满课程的架构
1. 课程设计的规划起步: 从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出发
2. 课程计划的编制框架: 从局部零敲碎打转向整体系统设计
3. 课程计划的区域实证: 基于三角互证的文本与实施分析
4. 课程计划的要素评价: 基于观测工具的学校课程计划诊断
第三章学校课程的图谱设计
让系统的图谱廓清课程的经纬
1. 课程体系架构新视域: 可视化的课程图谱
2. 课程图谱的系统思维: 构建学校课程矩阵
3. 课程图谱的谱系架构: 渗透学校课程肌理
4. 课程图谱的复盘迭代: 助推学校课程升级
第四章学校课程的教学设计
让精准的教学展现课程的魅力
1. 以学定教的底层逻辑: 指向“学”的核心要素
2. 教学设计的系统思考: 关注“六维”影响要素
3. 教学设计的工作流程: 导航基本教学环节
4. 教学方式的转向升级: 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章学校课程的组织设计
让适合的形式圆满课程的走向
1. 学校课程组织新形态: 走班制教学
2. 走班制背景下的系统变革: 课程重构
3. 走班制的N种实践模式: 实用的走班制解决方案
4. 优质课堂的创生重建: 新理念下的课堂规范
第六章学校课程的工具设计
让创生的工具提升课程的价值
1. 学校课程领导新介质: 工具对课程的贡献度
2. 工具意识和工具思维: 破解课程瓶颈问题的触点
3. 工具模板的创生应用: 支持学校常态实践的范本
4. 搭建全景课程工具箱: 撬动学校创造性实践
第七章学校课程的技术设计
让智能技术助推课程的革命
1. 课程提升品质的新动力: 从外部到内核
2. 课程丰满表现的新载体: 从挑战到机遇
3. 课程实现转型的新手段: 从辅助到融合
4. 课程走向未来的新思维: 从态势到趋势
第八章学校课程的模型设计
让实用的模型引领课程的前行
1. 项目规划实践模型: 课程领导的设计之为
2. 行动研究实践模型: 破解难点的突围之路
3. 问题解决实践模型: 抽丝剥茧的智慧之道
4. 项目管理实践模型: 技术与艺术融合之径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