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备受中外学界所关注,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特别是在日本汉字词、汉语借词等研究领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学术论著。但与此同时,在调查时代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纵观国内学界对日本汉字词的研究,多偏重于十九至二十世纪的中日词汇交流,而近代之前的研究则多为日本学者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虽成果斐然,但却多以汉语传入日本后的特征变化为主体,且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上所见,近代之前的词史研究亟待加强,深入剖析先行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汉语借词的使用情况,不仅对研究中日词汇交流史尤为重要,也对全面了解汉语原词在域外文献中的传承及演变有着非凡的价值。鉴于上述原因,本书通过爬梳相关学源,论证先行研究观点中的合理要素与不足之处,尝试用新的视点对其进行了整合与改进,力求为其他汉字文化圈的语言接触研究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与样本。书中遴选了“无心”“等”“安乐”“利益”“迷惑”“無慙”等具有代表性的汉字词汇,对其在中日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尽考证,其目的旨在梳理和描述各个汉语原词作为借词在古日语中的发展过程及其演变机制,并试图籍此进一步探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
以作者管窥之见,关于当今日本汉语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手法将某一时代的借词与原词汉语进行语法、词汇层面的对比研究;另一类则是对其演变过程及原理进行解析的历时性研究。本书的相关学术成果均属后者的深度个案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 如何从历时性角度鉴别“和化汉语”与“和制汉语”的同形词;
② 关于古日语中的汉语借词与其汉语原词的词性研究;
③ 借鉴现代汉日语言学研究成果分析汉语借词的词义变化与其词类活用、句法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下作者将结合本书的部分章节,就以上三点的研究背景与学术价值进行综述。首先要论述的是关于①的研究背景、价值与创新点。众所周知,日语除日本固有词汇之外,有很大一部分词汇来源于汉语(同属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国的语言亦是如此),这部分汉语借词也被称作“和化汉语”。与此同时,日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和制汉语”,即借用汉字的音形将部分固有词汇转变为汉字词使用的现象(如:心配り「こころくばり」→心配「しんぱい」)。但区分“和化汉语”与“和制汉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举例稍加说明,如日本中古变体汉文中有“兼日”一词(頭中将伝奏云々、仍兼日仰蔵司、令儲其禄《左経記?長和五年1016年?二-二七》),其义为“事先,预先”,这与后汉时期的《論衡》中出现的汉语同形(温不兼日则冰不释《論衡?感虚》),但追根溯源,两者本不属于同一词源。尽管如此,这些源流不同的词语因在日语中的字形读音相近,至今仍被诸多辞典当作相同的字词所收录。因此,系统分析日本汉字词汇的词义演变,鉴别其词源,不仅对中日词汇交流史研究以及词典编撰工作尤为重要,也对了解汉语原词特征在域外文献中的传承及演变有着非凡的价值。
目前,利用中日两国文献探求日本汉语词源问题的学者中,有部分人试图只通过汉字的形态与词义的关联来识别“和化汉语”与“和制汉语”。对于此类论点,作者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指出了其局限性,认为日本汉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远无法仅通过该方法得以证实,并提出了运用古日语文献中音训与汉字间的意义相关性来推测汉语词源的方法,且通过对汉语“无心”一词的历时性考察证实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另外,还由此发现了现代日语中的“無心な子(天真无邪的孩童)”与“親にお金を無心する(向父母索要钱财)”的“无心”虽同音同形,但追根溯源,两者本不属于同一词源,其区别也不仅仅是由词的多义性所致这一事实;通过列举大量用例说明了前者是从汉译佛典、汉籍中引入的借词即“和化汉语”,后者则是由日语固有词的词组“心+なし(上代万叶假名用例:己許呂奈久、許己呂奈伎)”演变而来的“和制汉语”。关于本章节所列举的“同音同形不同源”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被日语史学界所忽视,相信这一发现能够触发学界对日本汉语词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