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知宋·宋代之货币
》
售價:NT$
340.0
《
爱的7种对话:建立持续一生的亲密关系 (加)苏·约翰逊
》
售價:NT$
345.0
《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史研究
》
售價:NT$
500.0
《
废奴
》
售價:NT$
350.0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內容簡介: |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研究》由孟凡平著。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某些在物质财富支配、公民权利行使、人伦情感享有、社会资源占有以及社会利益分配等方面低于正常状态、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帮助和支持的人群。人文关怀是一种立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和基本价值,建立在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并以人文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以满足符合人性的合理需要、促进入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融物质关怀与精神关怀、感性关怀与理性关怀于一体的具有道德价值的情感态度和实践行为。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丰富,其中,需要理论、权利理论、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奠定了理论正当性基础。弱势群体“需要”匮乏的客观现实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呼唤社会各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先秦儒家的“不忍人之心”是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情感基础、“周急不继富”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基本需要满足的优先性;“问人不问马”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生命的敬畏与尊严;道家“无为”的政治观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不争”的财富观反映了保护百姓利益的思想、“慈爱”的伦理观体现了善待百姓的情怀;墨家的“兼爱”主张体现了同情并保护弱者的人道态度、反映了关心弱者物质利益的伦理取向、彰显了为民众争取权利和机会的道德倾向;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为关怀弱势群体奠立了思想基础,慈悲利他精神则直接指向社会弱者,福田观念和布施观念植根于佛教对因果业报的认识,推崇大慈大悲,劝导人们弃恶从善,倡导社会成员平等友爱、扶贫济困,体现了对弱者的人文关怀。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涉及到弱势群体真实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方式等问题。首先,通过社会支持满足弱势群体的物质需要;其次,凝聚社会力量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感需要;再次,运用心理疏导调节弱势群体的社会心态;很后,依靠制度关怀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实现。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与弱势群体的真实需要,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应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社会公正原则、促进发展原则、注重实效原则。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指明了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伦理精神和实践准则,但是,将这种理念精神贯彻到关怀实践中需要制度来保障。满足弱势群体的真实需要、实现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要求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内容要求、实践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弱势群体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应以“以人为本”为价值理念。政府作为制度顶层设计的责任主体,要将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建设的灵魂。从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看,目前我国制度建设的内容要求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夯实教育支持政策、规范慈善管理制度等。同时,保障好的制度得到切实执行还需要做到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和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弱势群体人文关怀价值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外在力量的实践支持。在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人文关怀价值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社会主体的责任担当,也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有赖于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各方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真正有利于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才能够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道德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