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迈尔斯普通心理学
》
售價:NT$
760.0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編輯推薦: |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中国现代政治学经典
|
內容簡介: |
《浦薛凤文集》选辑浦薛凤先生代表性的著述,从其《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现代西洋政治思潮》中节选章节,并辅之以《政治论丛》《政治文集》中关于政治学理论的论文、关于中国政治的论文,可谓其学术的精华部分,以期展示他一生学术的脉络,展现其对于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浦薛凤(1900-1997):1914年入清华学习,1921年留学美国。1928年任教清华,并聘为政治系主任。正是在他任主任期间(1931年8月-1937年9月),清华政治学经历了黄金发展阶段。1939年3月,浦薛凤以学者身份从政,担任国防委员会参事。其学术理路而言,浦薛凤以治西方政治思想史入手,而以“政治五因素说”总其大成。《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堪称中国学者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代表之作,《现代西洋政治思潮》是其姊妹篇。《政治论丛》则致力于探讨国家治乱兴衰之原理,是中国政治学者自我探索的典范之作。 编者 张小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欧盟让?莫内讲座教授,曾任*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政党政治以及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教学工作,近期集中研究中国政治发展与改革问题、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以及腐败治理问题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则集中于大数据政治学的相关研究。
|
目錄:
|
编 政治学理论门
政党与政府之关系:多党,两党,一党,与无党
三种选举制度之计票法
万题之题
政风之培植
吾国大学教育中社会科学之地位
政治学之出路:领域,因素与原理
为政致治及流弊召乱之因由
大战与政体相互的影响
治乱和战与民主独裁
认识政治因素
治兴之道
研究政治学五十余年所积愚见纲要
中华民族对于政治学之贡献
“人权”渊源厥在“民心”:列举研讨角度,分析五项因素与瞻望世局前途
政治与法律之关系
第二编 政治思想史
卢梭之政治思想(J.J.Rousseau,1712-1778)
美法革命之政治思想
马克维里之政治思想
支配现代群众生活之三大政治思潮与动力
现代西洋政治思潮的理论与事实
民主的思想历程
现代西洋政治思潮的回顾与前瞻
孔孟儒家对于“暴横”所采之立场
老子与孔子之“道”:类别、根源、性质及作用
第三编 中国政治
皇位继承与危机祸乱——由五因素着眼之分析统计与归纳
三百四十八位帝皇——历代皇位继承之统计分析研究
编后小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
浦薛凤:中国现代政治科学的首倡者
浦薛凤,号逖生,原名瑞堂,1900年出生于江苏常熟。自幼跟随其父接受私塾教育,后进新制高等小学,1914 年,14岁的浦薛凤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入校复试时,因成绩优异,他被安排插入中等科二年级学习,因而缩短学程一年。在校期间,受清华美式系统教育而受益甚多,在中文、英文、演说等诸项均有很大长进,并曾任《清华周刊》总编辑,与闻一多、梁思成等人共同组建了美术团体“美思斯”社。[1]在清华读书期间,浦薛凤就对文史、政治表现出浓厚兴趣,曾撰写《史记列孔子于世家论》《读史札记》,译文《红豆怨史》《欧西野话》等文,分别发表于《清华周刊》。在高等科三年级上学期末,又曾用新式写法选出唐诗百首,题名“白话唐人七绝百首”,先后经北大校长蔡元培和清华学校校长严鹤龄赐序,于1920 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五四”运动时期,浦薛凤返乡组织常熟旅外学生联合会,被推举为会长,请名人演讲,并出版学生刊物。[2] 浦薛凤在清华园学习共计7 年,至1921 年留学美国。抵美之后,他先入明尼苏达州翰墨林大学“插入大学三年级,以政治学为主科,哲学为副”[3]学习两年;后赴
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与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共同组织爱国团体“大江社”,写文发刊,[4] 复与冰心、吴文藻等人相知甚熟。
[1]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52 ~66 页,合肥,黄山书社,2009 年。
[2]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71 ~83 页。
[3]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83 页。
[4] 浦丽琳:《梦萦清华的父亲浦薛凤》,载清华校友总会编:《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六辑》,91 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926 年5 月,浦薛凤学成之后自纽约赴英国乘船返国,沿途考察各国,历时两月之久。回国之后,他曾短暂任教于云南东陆大学和浙江大学。1928 年,应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首任系主任余日宣之邀,他受聘于清华大学;[1] 自此在清华讲授“政治学概论”“西洋政治思想史”“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政党政治”等课程;[2] 同时也在北京大学兼课,讲授“西洋近代政治思想”。[3] 他的讲课被学生认为“很值得一听”,而他在讲课中的风采、态度与内容更是让学生们倾倒。[4] 到清华任教不久,浦薛凤就被学校聘为政治系主任,在任期间,他加强了对政治学的课程改革,加重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地方政府、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学等中国研究的课程;并聘请萧公权、沈乃正等人到校任教。其间,浦薛凤曾于1933 年赴德国柏林大学访学一年,专门搜集德文文献,研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浦薛凤还曾担任《清华学报》总编辑,计有三年之久。浦薛凤自认为,“自1928 年8 月下旬以至1937 年7 月,可说是生平黄金时代”;[5] 也正是在这一黄金时代中,他笔耕不辍,专心写作《西洋近代政治思潮》,写成章节如《卢梭的政治思想》《美法革命之政治思想》《英国功利主义派之政治思想》《自柏拉图至孟德斯鸠——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之渊源》《费希特之政治思想》《黑格尔之政治思想》等曾先后发表于《清华学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民族》等学刊;
后成书被列入“国立清华大学丛书”,经商务印书馆刊行于世。此外,他另有文章《政风之培植》《政治学之出路:领域,因素与原理》《国难之峰——全世界左右集团挑战》等见于《社会科学》《东方杂志》诸杂志。
抗战爆发后,浦薛凤由北京南下赴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其后离湘到香港居留多月,其间将《西洋近代政治思潮》交付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并添写序言、目录,修缮文字。[6]1938 年4 月,他由港入滇,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曾讲授“政治学概论”“近代西洋政治思想”等课程。[7]1939 年3 月,浦薛凤以学者身份从政,由西南联合大学转赴重庆进入政界,担任“国防委员会”参事,计有七年之久,与上司王宠惠交往[1]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九十年》,46 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142 ~143 页;浦丽琳:《梦萦清华的父亲浦薛凤》,载清华校友总会编:《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六辑》92 页。,(,)
[3]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152 ~153 页。
[4] 葛兆光主编:《走近清华》,43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141 页。
[6]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中)太虚空里一游尘》,74 ~76 页,合肥,黄山书社,2009 年。
[7]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中)太虚空里一游尘》,176 页;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 年至1946 年的北大、清华、南开》,274 ~275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颇深而成师友。[1] 其间,他还“兼任短期长期各项职务”,共有17 项之多;也曾作为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出席旧金山会议。[2] 同时,他还曾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西洋近代政治思潮”,颇得学生欢迎。[3] 他还有政论文《大战与政体之相互影响》《论治重于政》《治乱和战与民主独裁》《“中庸”与世界和平设计》等发表在《新经济半月刊》《军事与政治》《世界政治》等杂志上;1945 年,英文著作Freedom From Fear ,由中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出版发行。
抗战胜利后,浦薛凤随政府回迁南京,历任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中央大学教授。1948 年秋,浦薛凤不顾妻子反对,就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1949 年后在政界九年,历任四届台湾省政府秘书长,跟随梅贻琦出任“*”政务次长。其后,政治大学复校,浦薛凤转入教育界,中途入“*”任职后又复返学校任教,在台湾历任政治大学教务长兼政治研究所所长,执教计约有6 年之久,与王云五、邹文海等为同事。[4] 这一时期,他所著的《修养楷模》于1953 年由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而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政论文和学术论文文集《政治论丛》也于1955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还写成《现代西洋政治思潮》于1963 年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在清华政治学人中,浦薛凤无疑是位在学言学、在官言官、官学两途、长袖善舞的人物。但就其学术创造性而言,则前半生明显强于后半生;就其学术理路而言,则以治西方政治思想史入手,而以“政治五因素说”总其大成,进而名列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之列。自入读清华学校之始,浦薛凤就喜好文史,远赴美国又得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系统训练;回国之后,他以政治思想史研究为中心,贯穿古今史识与政像,逐渐形成心得而创立了用以阐释和研究政治现象的“政治五因素说”;此说初形成于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于20 世纪30 年代中期得以成熟,并为浦薛凤“数十年如一日,抱持而发挥”,[5] 在其政治思想史研究论著中皆有介绍及应用。浦薛凤认为,“政治五因素”包括政治现象、政治人物、政治观念、政治制度、政治势力,五因素之间相互关联,任何政治事项都包含五种因素,而任一政治因素亦可转化为其他政治[1] 浦薛凤:《典型元老学人王宠惠》,见虎门镇人民政府编:《王宠惠与中华民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中)太虚空里一游尘》,242 页;浦丽琳:《梦萦清华的父亲浦薛凤》。
[3]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中)太虚空里一游尘》,237 页。
[4]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05 ~140 页,合肥,黄山书社,2009 年;郭太凤:
《王云五评传》,410 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5]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自序,6 页。
导言
因素。[1]
如果将浦薛凤的“政治五因素说”视为认识政治和研究政治的方法,那么其政治学研究大抵可分为两端。其一是,浦薛凤将“政治五因素说”应用于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之中,进而尤为注重每一思想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其背后的人物、制度、势力、观念、现象之各种要素的组合,因而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内涵的把握甚丰;他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史》《现代西洋政治思潮》以及各种思想史论文、演讲稿均属此列。
其二是,浦薛凤“深信政治具有定律或原理”,[2] 因而他经年以“政治五因素说”观察政治兴亡之道,探寻政治原理,并以此希求政治建设和世界人类之安全;他的论文《治兴之道》《皇位继承与危机祸乱——由五因素着眼之分析统计与归纳》等均属此类。
而无论从其政治思想史巨著抑或从其所探析之政治理论来看,其立论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学本土化的研究意识、透析政治现象的独特思考方式,同时又能融入主流社会科学话语的技巧,无不给人以深刻启发。
其中,《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是浦薛凤前后历时十余年撰著而成,此书初为其20 世纪30 年代任教清华的讲稿,后作为“清华大学丛书”一种,于1939 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出版,并多次重印,堪称是民国时期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之作。浦薛凤的同事萧公权就对此书曾评价道:“这是一部成熟渊博而客观的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史。”[3]
此书主要阐述18 和19 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在书中,浦薛凤极为重视历史演进中的政治思潮的递进逻辑,并以此作为其论说和编排章节的根据。浦薛凤以卢梭的政治思想为全书的中轴,将卢梭视为“近代民治理论之代表”,而认为“就政治思想论,卢梭可谓为严格地开辟近代之人”;[4] 进而他又认为西方近代思潮是以民治理论为中心,而或延伸、或演化、或反动。因而,就此书的篇章安排而言,他用极大的篇幅对卢梭的政治思想作了详尽阐明,并以此章为全书论说的核心,其前对“自柏拉图至孟德斯鸠”的近代政治思潮进行溯源和梳理,其后则分章对18 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说、美法革命之政治理论、德国唯心主义、美法革命后的政治思潮、英国功利主义作出分[1] 关于浦薛凤“政治五因素说”的由来和发展,可见吴涵碧:《浦薛凤发明政治五因素》,见浦薛凤:《政治文集》,台北,正中书局,1981 年;孙宏云:《浦薛凤“政治五因素”论的形成与展开——兼论其在中国现代政治学史上的意义》,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
[2]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上)万里家山一梦中》,自序,6 页。
[3] 萧公权:《评〈西洋近代政治思潮〉》,载《新经济半月刊》,1940 年第3 卷第3 期。
[4] 浦薛凤:《西洋近代政治思潮》,145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说。从中可以看到,浦薛凤将18 世纪后半期的社会道德、法律及经济思想,作为“讨论美法革命之政治哲学”[1] 的基础;将美国、法国革命的政治理论视作近代民治思想的集大成之表现;而后各章则都在美法革命思想的影响背景中进行论说,譬如,将德意志唯心主义之政治思想作为卢梭以降之民治思想在别国的推演发展而单章论说,将保守的政治思潮与美法革命理论相对提出,后则对将社会改革与民主潮流相统合的英国功利主义派政治思想作出阐释。
作为通史性的政治思想著作,此书不啻为一本内容详尽、分析深厚、具有典范性的导读读本。浦薛凤按照其“政治五因素之理论”,不仅重视阐释思想的内容,且极为重视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势力、政治人物与政治观念的相互影响关系,因而对每一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叙说得甚为清晰,不致落入思想的悬空论述;读者自可从中一窥18 至19 世纪各种政治思想的跌宕起伏与发展脉络。同时,浦薛凤治学风格极为严谨,力求对每一人物或流派思想的分析忠实于原著,而不流于主观的判断,因而对每一思想的解释均有理有据,均系从西方经典原著中反复研读而得来,而不从他著中拼凑;所征引文献英文、德文、法文著作皆有,足以显现一代学者之渊博。
《现代西洋政治思潮》是浦薛凤研究19 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亦可谓为《西洋近代政治思潮》的姊妹篇。此书是浦薛凤在台湾政治大学授课中的结晶,[2] 自1961 年10 月下旬浦薛凤开始撰写此书,1962 年完稿誊清,并于1963 年由正中书局初版,并被列入台湾部定大学用书,后多次再版。
在此书中,浦薛凤仍然以其所创的“政治五因素说”为主要分析工具,但更强调了思想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政治思想“可以化成政治势力,而支配政治现象”;[3] 因而,“欲了解眼前世界局面与窥测人类前途,当研讨现代西洋政治思潮”。[4] 同时,他又认为,自18 世纪以来,民主政治、族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三大运动成为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主题,而现代政治思想研究则应以这三大项目为中心。[5] 因而,在全书的结构上,以宪政民主与极权独裁、族国主义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三个章节为主题论说,其中分别概述各种思想人物与流派的正反观点。就思想内容而言,此书力争对三大政治思潮做到全面的叙述与分析,对每一政治思潮的新发展、新批评均有阐释,以极为鲜[1] 浦薛凤:《西洋近代政治思潮》,279 页。
[2] 浦薛凤:《政治文集》,49 页,台北,正中书局,1981 年。
[3] 浦薛凤:《现代西洋政治思潮》,序言,1 页,台北,正中书局,1979 年。
[4] 浦薛凤:《现代西洋政治思潮》,1 页。
[5] 浦薛凤:《现代西洋政治思潮》,34 ~35 页。
明的递进逻辑公允地叙述各流派政治思想的延展关系;同时又据其“政治五因素说”,
在介绍每一政治思想之时,又特别展开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源的分析;如在族国主义一章中,对族国主义不仅作出概念内涵及政治事件的叙述,还对其原有发展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此书的又一鲜明特点是,紧跟欧美政治理论发展前沿,用且深刻的思想观点作为论说的材料依据;书中所提及的思想理论家如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杜尔凯姆,无不体现出浦薛凤广博的学识与视野。
浦薛凤在总结中认为,要认识西方政治思想之起伏,才能改造政治。[1] 以政治思想入手,于万千政治对象中窥探政治原理,从而指导人类政治实践,这不异于是浦薛凤政治学研究的主旨所在。而此本《现代西洋政治思潮》也正是浦薛凤着意于思考如何改善政治生活的门径。
《政治论丛》是一本能集中反映浦薛凤政治思想的文集,1955 年由正中书局出版。
全书共收入浦薛凤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的33 篇学术论文、政论文和演讲稿;按照浦薛凤的概括,此书各篇所陈要旨,包括政治原理、治与定律、政治范围、政治因素、“治”重于“政”、培植政风、秉公守法、道德修养、民主政治、地方自治、法制“长成”、主权观念、安全机构、世局前途、计划历史,各篇文章所阐述之内容综合起来构成浦薛凤基本的政治思想。[2] 虽然全书中各篇议题不甚集中,但全书所探讨的中心主题却集中在建设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实现国家治兴上。[3] 在文集之中,浦薛凤认为政治有原理和定律,通过对一国治乱兴亡原理的探索,而得出治兴的政治定律:具有集中贤能群众信仰的政治领袖,养成秉公守法、负责努力之统治阶级,培植深入人心、支配行为之思想风尚,订立适合环境、顺应潮流之法度律令。[4] 他进而认为治重于政,“政”为众人之事,“为政”为管理民众,是法令规章;“治”为管理,“致治”则为节制政府本身,是执行实施;“为政”与“致治”虽相影相随,但两相比较,“致治”乃“为政”之根本。[5] 而何以能致治,浦薛凤则认为,“政风”为致治之本,因此培植政风、树立楷模甚为重要。[6]
《政治论丛》一书的特点,即是浦薛凤能从古今中外之史实、古今中外之思[1] 浦薛凤:《现代西洋政治思潮》,415 ~416 页。
[2] 浦薛凤:《政治论丛》,序言,台北,正中书局,1955 年。
[3] 关于此书的评论性介绍,可见,周道济:《介绍浦薛凤先生著〈政治论从〉》,见浦薛凤:《政治文集》。
[4] 《治兴之道》,见浦薛凤:《政治论丛》。
[5] 《“治”重于“政”》,见浦薛凤:《政治论丛》。
[6] 《政风为致治之本》《把握政治的原动力》《政治作风的改变》,见浦薛凤:《政治论丛》。
想中,探求政治原理,而不盲从于西方政治学说,这不异是中国政治学者自我探索精神的明体现。
《政治文集》则是浦薛凤晚年所出的一本论文汇编,1981 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浦薛凤晚期的研究心得;此书与《政治论丛》可说是浦薛凤一生政治思想的精华集萃。《政治文集》收入了浦薛凤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44 篇文章,中有学术论文、政论文、演讲稿、书序、书评;就内容的大类而言,主要有五项:“探究政治原理”“阐述治乱兴衰”“论析国际政治”“瞻望世界前途”;[1] 另有附录,包含他的学生对其著作与思想的评介。此书“范围、性质与旨趣所在”于根本上与《政治论丛》略同,但仔细比较则不难发现,此书的中心主题在寻求现代国家兴衰之道而外,更强调了要寻求世界政治建设之道。浦薛凤在此一文集中直陈其长期研究意在探寻人类出路,并将其研究定位为用科学方法研究国家治乱兴亡和世界集体安全;他进而认为,“关于人类前途,愿就愚见所及,约略指陈出路两条。其一,开始进行思想革命。
其二,鼓吹成立世界政府”。[2] 对世界局势方向及世界政治建设的关注,对世界政府建立的愿景,对普遍性议题的倾心,[3] 这无疑是浦薛凤思想演进中值得注意的一端。1962 年浦薛凤赴美国讲学,先在汉诺甫学院任教,讲授“中国政治史”,阐述其“政治五因素”观点。[4] 后又受聘为桥港大学“卓越教授”[5] ,讲授“中国政治史”“远东史”“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中国朝代及政思”,亦曾执教伦理学与哲学概论等课程。[6]
在美国任教中,他还发表了英文论文《历代皇位继承与危机祸乱》《中国政治重建》《孔子与老子所称之“道”包含自然主义》《儒学论暴力:一个普世主义的途径》。[7] 在达到桥港大学70 岁退休年龄之后,浦薛凤又于1971 年秋应聘纽约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任教3 年。[8] 及至退休之时,浦薛凤迁居洛杉矶;但在其夫人去世的第二年,浦薛凤应王云五之邀,回台湾出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后再度返美安心度过晚年。
从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他的各种文集和回忆录也逐渐出版发行,其中《战时评论集》于1974 年出版,文集《政治文集》于1981 年出版,《自由人权与民主:浦薛[1] 浦薛凤:《政治文集》,序言,2~3 页,台北,正中书局,1981 年。
[2] 浦薛凤:《政治文集》,46 ~47 页。
[3] 如《“人权”渊源厥在“民心”:列举研讨角度,分析五项因素与瞻望世局前途》,见浦薛凤:《政治文集》。
[4]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46 ~147 页。
[5]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60 页。
[6]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86 页。
[7]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86 ~187 页。
[8] 浦薛凤:《浦薛凤回忆录(下)相见时难别亦难》,190 、191 、205 页。
凤教授学术演讲稿》于1983 年由台北当代中国研究所发行。而回忆文集《万里家山一梦中》《相见时难别亦难》《音容宛在》也分别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 年,回忆文集汇编为《浦薛凤回忆录》上、中、下三册在中国大陆出版;其夹文夹白的语言风格,所论有据的历史故事,使此书受到读者的追捧。
1997 年,97 岁高龄的浦薛凤逝世于美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