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政策议程设置是联系政策问题界定和政策制定的纽带,选择把哪些问题提上政策议程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力。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影响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因素。从舆情视角探析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有助于提炼政策议程设置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具有推广传播的价值。本书分析了舆情与政策议程设置两者关系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形成七种分类指标,并据此把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分为六种,提出了今后政策议程设置的优化方向及一系列制度设计。
|
關於作者: |
于家琦,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及完善路径研究”、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社会舆情视角下公共政策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研究”等。主要从事舆情政策、协商民主、社交媒体、网络治理研究。出版专著《舆情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价、过程和议题》《舆情研究和政治学两个视角:中国协商民主的独特内涵和具体路径》。在全国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理论宣传文章50余篇。
|
目錄:
|
绪论1
节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1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6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方法27
章概念界定29
节政策议程设置的界定29
第二节舆情的界定与公共议程的关系44
第二章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舆情的视角57
节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整体面貌57
第二节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分析框架72
第三章舆情信息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84
节模式总体特点84
第二节舆情信息机制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89
第三节舆情智库及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110
第四章舆情咨询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123
节模式总体特点123
第二节议题民意征集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125
第三节人大、政协社情民意信息渠道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134
第四节基层调研、协商会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150
第五章舆情创制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159
节模式总体特点159
第二节社会组织发动政策议程164
第三节公民联名建议的政策议程设置方式171
第六章舆情碰壁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177
节模式总体特点177
第二节模式产生原因及对政策议程设置的影响179
第七章决策方发起的两种政策议程设置模式191
节舆情认同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192
第二节舆情排斥型政策议程设置模式209
第八章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完善路径及优化制度设计224
节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完善路径224
第二节舆情视角下中国政策议程设置的优化方向及制度设计237
结论251
参考文献256
|
內容試閱:
|
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国家治理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严峻考验。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解决好人民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对如何进一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研究——基于舆情的视角》一书,以舆情视角审视中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探析如何改善和创新政策议程设置,使之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具有推广传播价值。
该研究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