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人文传统经典”丛书,收入中华传统经典图书,包括:《诗经》《楚辞》《尚书》《礼记》《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国语》《战国策》《世说新语》《李白全集》《苏轼词全集》《唐宋八大家文选》《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经史子集中*为核心的典籍内容,注重版本精确,注释详实,译文晓畅,评析精审,力图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读本。 本书收入“人文传统经典”丛书,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论语通译》为徐志刚先生所译注,注释简要,译文通达,初版发行20多年来,已销售160万册。
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优势很多。目前被认为*权威的一种版本,的确是质量很高,值得大家阅读。
|
內容簡介: |
★ 广泛传阅、家喻户晓的经典 ★ “阅读《论语》推荐扩展书单十种”之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较全面地记录孔子(前551-前479)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著名门徒的言行,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内涵丰富,用意深远。研读经典,了解传统,吸收传统的精粹,非常有价值。
此次收入“人文传统经典”,吸收新近研究成果,做了细致的修订。
|
關於作者: |
徐志刚,曾经参加过济南战役,抓捕过惯匪“燕子李三” 现在是济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古典文学,主要是四书五经以及诗词韵律学。除教学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以及研究。徐志刚著有《诗词韵律》、《论语通译》、《论语精选综译》(译成日语、英语)等。
|
目錄:
|
目 次
前言
学而篇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殷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即孔子的先祖。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也就是孔子的十一世祖,本该继位为宋公,却让位给了弟弟。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而被封为卿,世代承袭,其采邑为栗(今河南夏邑)。自弗父何后五代传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从此,他的后世子孙开始以孔为姓。这便是孔姓的起源。孔父嘉传三世至孔防叔。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为避宋国内乱,迁到鲁国定居。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鄹邑大夫,故又称“鄹叔纥”。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其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因有足疾,亦不宜继嗣。叔梁纥遂于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据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颜氏曾去尼丘(一名尼山,在曲阜东南)向神明祈祷,然后才怀了孕,所以,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自幼聪明好学,童年时游戏,就常摆各种祭器,仿效大人们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十一岁时,曾跟鲁太师学习周礼。到二十岁时,已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二十岁左右,颜氏去世。这一时期,孔子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儒”本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都是有一定文化礼乐知识的人,专为贵族人家“相礼”,主持婚丧祭祀。后又做过“委吏”(仓库管理人员)、“乘田”(管理牧场牛羊),还做过贵族季氏家的史官。因为孔子曾做过“儒”,后来又成为著名学者,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家”。
公元前517年,孔子三十五岁,鲁国发生内乱,他去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经高推荐,齐景公曾向孔子咨询过治国的道理。几年后,齐国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他遂离齐返鲁。当时的鲁国,贵族之间互相夺权争利,政治紊乱。孔子不愿任官职,便居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同时开坛设教,广收弟子,努力兴办教育事业。
孔子五十一岁时,被鲁定公任为中都(邑名,在今山东汶上西)宰,掌管一地的行政事务,颇有政绩。一年后任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又升任大司寇,主管司法两年。五十六岁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时,将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整顿社会秩序,使百姓各守礼法,路不拾遗,四方来客都得到照顾。孔子虽才代理宰相三个月,就把鲁国治理得有声有色。齐国见孔子主政,担心鲁国强盛了会对齐国造成威胁,便设法加以破坏。于是,挑选女乐八十人,良马一百二十匹,华车三十辆,送给鲁君。鲁国国君接受了齐国的馈赠,沉湎于女乐,一连三天不上朝问政。孔子对鲁君大失所望,在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这次出行,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而终不见用,于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
晚年回乡的孔子,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专心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著名弟子有七十二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时,大病七天而卒。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之于《论语》一书。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主要是曾参的弟子)编辑成书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二十篇,约一万一千馀字。每篇都从文中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旧时,为了研读方便,一部《论语》分上下两部分。“上论”自《学而篇》至《乡党篇第十》,“下论”自《先进篇第十一》至《尧曰篇第二十》。按历史沿习的读音,《论语》的“论”字读“轮”。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经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后生可畏、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颇具抒情意味。
当然,孔子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在礼乐制度上主张复古,轻视妇女,轻视劳动等,这些在《论语》中也有体现,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注意鉴别。匡亚明先生说得好:“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无论如何,孔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论语》一书由此也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遭到灭绝。到了西汉,秦朝的“挟书律”被废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藏留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这时的《论语》出现了三种版本:
一、《鲁论语》,二十篇。
二、《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与《鲁论语》大致相同,而多出《问王》、《知道》两篇。
三、《古文论语》,二十一篇。《古文论语》也没有《问王》、《知道》两篇,但把《尧曰篇》从“子张问于孔子”以下另分为一篇,形成两个《子张篇》,篇次也与《鲁论》、《齐论》不同,文字差别亦大。《古文论语》是汉景帝三年(前154)鲁恭王刘馀大建宫殿时,坏孔子故宅,从墙壁中发现的。全书为蝌蚪文所写,相传是在秦代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所藏,又称《孔壁古文》。
《鲁论语》、《齐论语》在西汉时都各有传家,而《古文论语》只有孔安国为之作注,并无传授。至西汉末,经学博士、被汉成帝封为安昌侯的张禹(?—前5)以《鲁论语》为定篇目的根据,融合《齐论语》而为《张侯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由蔡邕(132—192)手写六经,刻石立于太学前的所谓“熹平石经”(现存西安碑林),《论语》经文就是用的《张侯论》。后世流传至今的《论语》版本,基本上是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220)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古文论语》加以整理而成的。
关于《论语》的注疏,历代都有学者在作。著名的有东汉郑玄的《论语注》,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宋代邢的《论语注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代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其中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能破除门户之见,详采各家之说,并融进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世所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的一种。本书即以此书为底本。
我自幼学读《论语》,早有夙愿,要写出一部译意准确、注释简明、语言流畅、文字通俗的《论语》译本。蒙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力支持,今已付梓。既久怀弘扬之志,当广求批评之言。自料本书或有谬误、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徐志刚
于济南大学
子禽问于子贡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2〕,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3〕?”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
【今译】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kà;nɡ抗),字子禽。一说,即原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2〕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3〕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与之”,给他。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4〕其诸:或者,大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可谓孝矣。”
【今译】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注释】
〔1〕三年:按照周礼的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这里也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或多年以后。
有子曰:“礼之用〔1〕,和为贵。先王之道〔2〕,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3〕,亦不可行也。”
【今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
〔1〕礼:指周礼。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2〕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
〔3〕节:节制,约束。
有子曰:“信近于义〔1〕,言可复也〔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3〕。因不失其亲〔4〕,亦可宗也〔5〕。”
【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注释】
〔1〕近:符合,接近。义: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于周礼的。
〔2〕复:实践,实行。
〔3〕远:避免,免去。
〔4〕因:依靠,凭借。
〔5〕宗:尊奉,尊崇,可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注释】
〔1〕就:靠近,接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1〕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2〕。”
【今译】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
【注释】
〔1〕“如切”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ō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浊)”,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
〔2〕“告诸”句:“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