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隋书经籍志》是现存的继《汉书艺文志》之后*重要的古代目录。本书是《隋书经籍志》完整校注本。校注者曾贻芬积数十年之功,成此佳作。校注者首先勘出本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除有确凿证据者予以改正,一般不改,只说明异同。其次,介绍作者,包括生卒年、籍贯、主要经历、学术专长,以及著述。对于所注典籍,介绍其内容,他人的评介,根据历代目录及有关记载,追溯其流传脉络。流传至今者,厘清其流传中的轨迹,辨其真伪,介绍后人的研究情况,以及今存*早善本、通行本等。已亡佚之典籍,若有辑佚,指明其所在。凡有出土文本的典籍,亦记述其相关成果。本校注所涉注释内容,皆注明资料出处,既表明言之有据,也可为有意进一步研究者提供些许线索。
|
關於作者: |
曾贻芬,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1961年考入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1978年10月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为白寿彝教授的研究生,攻读史学专业。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历史系任教。1983年升为讲师。1987年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点了《安禄山事迹》(上海古籍出版社),译注《杜佑》(中华书局),编《辽史人名索引》。《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与崔文印合作),《中国历史文献学》(学苑出版社,与崔文印合作),《籍海零拾》(中华书局,与崔文印合作)。
|
目錄:
|
緒言 1
經 部
易 23
尚書 48
詩 61
禮 77
樂 115
春秋 125
孝經 156
論語 168
讖緯 196
小學 204
史 部
正史 239
古史 264
雜史 277
霸史 296
起居注 306
舊事 316
職官 324
儀注 332
刑法 345
雜傳 354
地理 399
譜系 429
簿録 439
子 部
儒家 449
道家 468
法家 489
名家 495
墨家 498
縱横家 501
雜家 504
農家 533
小説家 536
兵家 543
天文家 569
曆數家 588
五行家 609
醫方家 666
集 部
楚辭 719
别集 723
總集 909
索引 969
|
內容試閱:
|
《隋書經籍志》是現存的繼《漢書藝文志》之後重要的古代目録。
首先,它以《隋大業正御書目録》爲底本,刪其“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附入“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今考見存”,有“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的隋代遺書,記述了隋朝一代藏書之盛。不僅如此,還在注中以“梁有”爲名,收録了隋已亡佚的典籍,比較完整地反映出六朝典籍的發展、流傳的面貌,彌補了因六朝所撰目録亡佚帶來的缺失、遺憾。
其次,隨着社會發展典籍的增加,人們對文獻的分類有了新的認識。晉代即出現了以甲乙丙丁四類分法的《晉中經簿》,而明確使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現可考見的早的目録,即爲《隋書經籍志》。而它所創立的這一體例,順應了文獻典籍發展狀况和趨勢,有很强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清代,對中國古代目録學乃至歷史文獻學的發展,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再次,《隋書經籍志》仿效《漢書藝文志》有總序、大序、小序。各部大序、各類小序,主要闡述各部類典籍的性質、源流、演變、社會作用,以及分部、分類的原則。而總序則是以時間爲經闡述典籍的產生、發展、存佚、整理諸方面的情况。統觀《隋書經籍志》的總序、大序、小序,它們作爲一部目録的序,不僅總結了目録的發展與貢獻,而且對隋以前文獻發展、整理作了歷史的描述,勾勒出簡賅的文獻發展史,受到後世學者的特别關注。
《隋書經籍志》和《漢書藝文志》同樣有小注,多介紹作者、典籍本身諸情况,然值得注意的是,小注中還以“梁有”今無的形式,記録了六朝典籍流通的狀况,即將“梁有”佚書,或按體例,或按内容附於隋現存典籍之下,這樣的編排,類目清晰,可因類相求,一檢即得。這種編排形式,是前所未有的,是《隋書經籍志》的創造。注中著録“梁有”而隋亡的書有一千餘部,大大擴充了紀一代藏書之盛的《隋書經籍志》的容量,提高了它在目録學史以及文獻學上的地位。
對於這部重要的目録,宋代王應麟《玉海》卷五二《書目》有著録,言及開皇初牛弘上表開獻書之路,列出《隋志》經史子集四部與釋道所收典籍的部數及卷數。清代有三部整理研究《隋志》的著述,即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一卷,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十三卷,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四十卷。兩部《隋書經籍志考證》對學界產生較大影響,前者可謂開山之作,考證範圍僅限於史部,而且不是逐一考證,但對内容的考辨,多有精到之處。同時還根據後世著録,補其缺漏。後者不注總序、大序、小序及有關道、佛典籍的記述,對經史子集四部所有著録的典籍,均作了詳盡的考證,所引材料頗爲豐富,其中包括作者生平傳記、歷代目録的著録狀况,以及有關典籍對此書的評介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按語的形式,對有爭議的記載,加以翔實的考辨,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習者解除疑惑,也能爲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啓發。可以認爲,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體現出清代研究《隋志》的水平。
隨着時間的推移,《隋書經籍志考證》已不能適應、滿足現代人學習、研究《隋志》的需要,爲其重新作注勢在必行。本次作注,充分吸取原有成果,考慮當前讀者的需求,力求材料準確、翔實,内容全面,表達通俗,兼及新的研究成果。首先勘出本志在流傳過程中出現的訛誤,除有確鑿證據者予以改正,一般不改,只説明異同。其次,介紹作者,包括生卒年、籍貫、主要經歷、學術專長,以及著述。對於所注典籍,介紹其内容,他人的評介,根據歷代目録及有關記載,追溯其流傳脈絡。流傳至今者,釐清其流傳中的軌迹,辨其真僞,介紹後人的研究情况,以及今存早善本、通行本等。已亡佚之典籍,若有輯佚,指明其所在。凡有出土文本的典籍,亦記述其相關成果。本校注所涉注釋内容,皆註明資料出處,既表明言之有據,也可爲有意進一步研究者提供些許綫索。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僅注史部,對本部的序,偶有提及。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除四部外,不注道、釋部分,不注總序、大序、小序,就《隋書經籍志》整體而言,不免缺失。本校注以爲,道、釋以及諸序都是《隋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更何况它們對於全面、客觀了解、認識《隋志》有重要啓示作用,必須爲其作注。此《隋書經籍志校注》是《隋志》的完整注本。另外,爲讀者檢索、查閲方便,書后附有書名索引、著者人名索引,使《隋志》的學術價值及實用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歸藏》十三卷。晉太尉參軍薛貞注。
薛貞:生平事迹不詳。《歸藏》,三《易》之一。後漢桓譚《新論》言《歸藏》四千三百言,藏於太卜。《周禮注疏》卷二四,杜子春曰“《歸藏》,黄帝”。賈公彦曰“此《歸藏易》以純坤爲首,坤爲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爲《歸藏》也。……《連山》、《歸藏》、《周易》皆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兑爲本,其别六十四”。《七略》、《漢志》未著録此書。《舊唐志》著録《歸藏》十三卷,司馬膺注。《新唐志》著録《歸藏》十三卷,不署注者名。宋《崇文總目》著録《歸藏》三卷,晉太尉參軍薛正(即薛貞)注。又稱“今但存《初經》、《齊母》、《本蓍》三篇。文多闕亂,不可詳解”。明《文淵閣書目》已無著録,亡佚。清王謨、王朝璖、嚴可均、洪頤煊、朱彝尊、觀頮道人皆輯有《歸藏》。1993 年,湖北江陵王家臺出土秦簡《歸藏》,據有關專家研究,此簡本是故楚國地區流傳的本子,與保存下來的《歸藏》佚文有所不同。
《周易》二卷。魏文侯師卜子夏傳,殘缺。梁六卷。
魏文侯(?—前387):名都或斯,六國之君中爲好古,受經於子夏。《史記》卷四四有傳。卜子夏(前507—前400):名商,字子夏,春秋衛(今河南滑縣東)人,孔子弟子。善文學,序《詩》傳《易》,教於河西,爲魏文侯師。《史記》卷六七有傳。此書梁時尚存六卷,《唐會要》引阮孝緒《七録》“《子夏易》六卷,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唐志》皆有著録,爲二卷,然《宋志》著録《易傳》十卷,題卜子夏傳。《郡齋讀書志》則稱“今此書約王弼注爲之者,止《雜卦》”。《四庫全書總目》卷一著録《子夏易傳》十一卷,提要指出此爲僞書,所以著録是因“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云爾”。清有孫堂、孫馮翼、張惠言、張澍、黄奭、吴騫所輯《子夏易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