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清华工程训练的发展与进步,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的传承与创新。我国高校工程训练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是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內容簡介: |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工程训练教学安排,学习各种制造工艺知识,掌握各种制造工艺方法,得以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本书系统的回顾了清华工程训练的发展与进步,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的传承与创新。
|
關於作者: |
1986-2001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4~1998.7 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 讲师
1998.8~2001.12 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 副主任,讲师
2001.12~2003.11 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 副教授,常务副主任
2003.12~2009.3 清华大学金属工艺学教研室 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2009.3~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中心主任,教授
研究领域
先进材料制备和精确成形技术;数字化制造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主持国家精品课《机械制造实习》和《实验室科研探究》,以及讲授《制造工程基础》和《现代汽车制造技术及管理》等课程;主持完成985工程、211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改造、质量工程等教改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创新重点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以及20余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
获得荣誉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1项,多次获其他校级教学奖项和集体奖项;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清华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奖
|
目錄:
|
第1部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的历史演变
第1章清华大学工程训练概述
1.1我国工程教育及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
1.2我国高校工程训练的发展
1.3清华大学工程训练时间演变
1.4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发展现状
第2章清华工程训练之起源阶段(1911—1949年)
2.1手工课的开设和清华学生工程实践的源起
2.2机械技艺课的开设
2.3西南联大时期学生的金木工实习
2.4迁回北平后学生的金木工实习
第3章清华工程训练之金工实习阶段(1950—1978年)
3.1全面学习苏联时期
3.2全国“大跃进”时期
3.3中间调整时期
3.4“十年动乱”时期
第4章清华工程训练之机电综合实习阶段(1979—1995年)
4.1在全国高校率先恢复金属工艺学教研组
4.2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电子工艺实习教研组
4.3清华大学电子工艺实践教学基地的创建
第5章清华工程训练之发展阶段(1996—2008年)
5.1组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5.1.1训练中心成立的背景
5.1.2训练中心筹建理念
5.1.3训练中心的建立
5.1.4训练中心的体制、教学服务内容与改革思路
5.1.5训练中心的队伍建设
5.2电子实践教学基地的革新
5.2.1电子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5.2.2电子实践教学基地的改革创新
5.3创建国内一流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
5.4国内外交流
5.4.1国内交流
5.4.2国际交流
第2部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改革及展望
第6章清华工程训练之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阶段
(2009—2020年)
6.1中心工程实践教学理念的发展
6.1.1新时期下传统实践教学理念
6.1.2多次教学研讨探索实践教学理念的发展
6.2中心教学条件建设
6.2.1基于数字制造实践教学发展方向进行条件建设
6.2.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6.3基于OBE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
6.3.1“机械制造实习”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6.3.2“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6.3.3基于OBE理念的工程实践教学
6.4训练中心课程体系的形成
6.5训练中心机构机制改革
6.5.1训练中心管理机构
6.5.2部门职能
6.5.3实验室职能和简介
第7章工程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与探索阶段
7.1工业系统概论系列课程的建设
7.1.1工程通识教育是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1.2课程定位和内容
7.1.3教材建设
7.1.4课程持续建设与发展
7.2实验室科研探究系列课程的建设
7.2.1课程建设背景
7.2.2课程组织形式和采取的措施
7.2.3课程建设效果
7.3制造工程体验系列课程的建设
7.3.1课程建设背景
7.3.2课程教学内容
7.3.3课程建设持续发展
第8章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实践阶段
8.1总理回信清华学生创客
8.2创客教育萌芽期(2008—2009年)
8.2.1碰撞的火花: 创新创业教育下的工程实践转型
8.2.2工程实践创新初探
8.3创客教育先行者(2010—2013年)
8.3.1投石问路: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8.3.2创客空间: 让学生成为创客教育的主体
8.3.3重大里程碑: iCenter成立
8.4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创客教育(2014—2020年)
8.4.1体系升级: 国内个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
8.4.2理论护航: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8.4.3成果卓越: 双创示范基地
8.4.4经验辐射与引领示范
第9章科研、服务及成果转化
9.1职责和优良传统
9.2继承与发展
9.2.1科研开发
9.2.2科研加工服务
9.2.3成果转化
9.2.4社会服务
第10章清华大学工程训练育人展望
10.1新形势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
10.1.1新经济对工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10.1.2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
10.2创客教育驱动工程训练发展
10.2.1创客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0.2.2创客教育融入工程实践教学
10.3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建设
10.3.1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建设原则
10.3.2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建设方案
第3部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亲历篇
第11章亲历清华大学工程训练育人的历史
(从金工实习到工程训练)
11.11911—1949年的工程训练
11.21950—1977年的工程训练
11.2.1机械制造系金属工艺学暑期教学实习
初步总结
11.2.2两个问题的说明
11.31978—1995年的工程训练
11.3.1金工教学实习的发展与突破
11.3.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再论“金
工教学实习”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
作用
11.3.3谈“金属工艺学”课程在培养工程师中的
作用
11.3.4在深化改革中建设好金属工艺学实验室
11.3.5积极发挥校办工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
作用
11.3.6坚守清华培养“工业通才”的传统
11.3.7讲究授课艺术
11.3.8教金工之书育有德之人
11.3.9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措施
11.3.10组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11.41996—2008年的工程训练
11.4.1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清华大学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1.4.2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创建工程训练课程
体系
11.4.3具有工程训练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
建立和实施
11.4.4指导“机械制造实习”要做好“五到位”
11.4.5重视教材建设,累积结出硕果
11.4.6建设“机械制造实习”精品课程
11.4.7综合基础课的发展及其实践教学特色
——工业系统概论系列课程建设
11.52009—2019年的工程训练
11.5.1构建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11.5.2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工程训练中心
11.5.3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 iCenter为例
第12章新时期训练中心党建工作蓬勃发展(2009—2020年)
12.1开启崭新的征程
12.2届党总支肩负起训练中心转型入轨的历史重任
12.3第二届党总支再接再厉、紧抓机遇、共谋发展
12.3.1围绕训练中心大局服务,突出岗位做贡献
12.3.2工会工作和离退休工作
12.3.3工作中的不足
12.4第三届党总支顺势而为、创新理念、跨越发展
12.4.1围绕训练中心主体工作,党政配合共谋建设与发展
12.4.2工会工作和离退休工作
12.4.3工作中的不足
12.5第四届党总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12.6训练中心实体化以来所获得的校级各种荣誉
附录A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训练中心”)起源于1922年土木建筑馆的手工教室,开始接纳学生实习,然后发展到拥有大学部的金工工厂,再由金工工厂发展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机械实习厂和抗战胜利后的金工厂。1949年后,根据清华大学不同阶段的需求,逐步发展为校办实习工厂、综合机械厂、机械设备厂、汽车厂、机械系厂、机械厂和科教仪器厂。1996年,学校整合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始终是校内工程实践教学重要的基地。2008年年底,训练中心成为教学研究机构,从产业转到机械工程学院,统筹规划、具体实施全校工程实践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训练中心建设发展近百年来,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奋斗、勇攀高峰,见证了清华大学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贯重视,记录着无数清华学子的次动手实践,引导着他们探索书本之外的奥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训练中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优良传统,一直继承着“真刀真枪”“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直遵循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
训练中心在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理念的发展、教学队伍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研究和科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已经发展为教学基础设施优良、教学管理到位、学生受益面广、示范和辐射作用强的综合性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训练中心也一直引领国内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的发展。3门课程获评精品课程,4项教改成果获评教学成果奖,傅水根教授获评教学名师,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评优秀教学团队,
训练中心获评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制造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训练中心获批首批双创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工程,正在打造全球的校园创客空间。
新时期,训练中心明确定位——工程能力训练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工程素质教育基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高水平科研服务平台,实现中心可持续发展。凝练出了“传授制造工程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体验工程文化、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工程训练教学理念,进一步建设集工程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工程文化素质训练于一体的教学体系,提出并实施“学生主体、创客驱动、项目引导、团队合作、交叉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清华大学将开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新阶段,训练中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书通过访谈并记录几代教职工的亲身经历,同时搜集、查阅、梳理近年来的档案文献和相关资料,总结历史发展经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反思存在的不足,凝练新发展理念,帮助训练中心走向未来、走向卓越,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
姜锡华、白洪烈、张万昌、李家枢、金问楷、胡沛华、徐友春、傅水根、马二恩、李鸿儒、卢达溶、张学政、严绍华、王天曦、来可宜、李而立、武静等退休老领导和老教师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素材。徐友春、杨建新、汤彬、徐伟国、姚启明、李生录、王健美、洪亮、孙凤阳等参与执笔。本书在立项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杨斌副校长的诸多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我们的阅历、水平、时间以及资料来源渠道有限,加之近百年来有诸多变迁,因此本书的写作与梳理难免百密一疏。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望海涵并盼指教。
祝愿训练中心在历史的长轴上,继续前进,再立新功!
2020年12月5日于清华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