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中西结合理论的突破与发展,必将扩大中国医药学临床诊疗的视野。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现代西医《病理学》教材为纲,中国医药学病机为目,首次阐述西医病理改变与中医病机变化的内在联系。针对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器官病理学作出中医病机分析及治疗推荐,将中医病机治疗落实到西医病理形态改变基础上。
|
關於作者: |
蔡定芳,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承担中日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及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1993年获首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首批人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2004年人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5年入选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7年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
目錄:
|
章 细胞病理1
节 细胞核病理2
【细胞核增大-胞核邪实】2
【细胞核缩小-胞核正虚】3
【细胞核脱分化-胞核邪注】 3
【细胞核胞质包涵物-胞核邪注】 4
【细胞核副胞质包涵物-胞核邪注】 5
【细胞核病毒包涵体-胞核邪注】 6
第二节 内质网病理 9
【粗面内质网池增多-粗面内质网邪实】 9
【粗面内质网池减少-粗面内质网正虚】 9
【粗面内质网裂解-粗面内质网痰饮】 10
【粗面内质网池内包含物-粗面内质网邪注】 11
【肿瘤粗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积聚】12
【滑面内质网增生-滑面内质网积聚】 14
【滑面内质网萎缩-滑面内质网燥萎】 15
【滑面内质网形态改变-滑面内质网热毒】 16
第三节 高尔基器病理 17
【高尔基器肥大-高尔基器邪实】 17
【高尔基器萎缩-高尔基器正虚】 17
第四节 线粒体病理 19
【线粒体增多-线粒体邪实】 19
【线粒体减少-线粒体正虚】 19
【肥胖细胞-线粒体积聚】 20
【肥胖细胞瘤-线粒体痰毒】 20
......
第二十三节 风湿病理 378
【系统性红斑狼疮-风寒湿痹】 378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风痹】 379
【干燥综合征-津液燥痹】 380
【皮肌炎-皮肌风痹】383
【多发性肌炎-筋肌风痹】 384
【包涵体肌炎-筋肌风痹】 385
【系统性硬化-风寒湿痹】 385
【风湿病-风寒湿痹】 386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热痹】 387
【风湿性皮肤病变-皮肤风痹】 388
【风湿性动脉炎-动脉风痹】 389
【风湿性脑病-脑腑风痹】 390
第二十四节 免疫病理 39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正虚戾注】 392
【实体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邪正失辨】 393
【实体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急性邪正失辨】 394
【实体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慢性邪正失辨】 395
【骨髓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邪正失辨】 396
【骨髓移植排斥反应-邪正失辨】 396
方剂索引 398
主要参考著作 446
|
內容試閱:
|
中国医药学认为疾病的本质是脏腑功能的阴阳失调。《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中国医药学将疾病机制建立在古代形而上的”道”上。《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臌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痍,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西方医学认为疾病的本质是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1761 年意大利 Morgani 著《论疾病的位置与原因》,阐述疾病的病理现象,提出器官病理学概念。1858 年德国病理学家 Virchow 著《细胞病理学》,阐述疾病的本质是细胞形态改变,创立细胞病理学。西方医学由此将疾病原理牢固地建立在形而下的”器”上。《易经·系辞》指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不可道,名不可名。可道之道非常道,可名之名非常名。医学是认识疾病及治疗疾病的学科。无论是宏观的传统中国医药学还是微观的现代西方医学,认识形而上的道固然重要,掌握形而下的器更重要。宏观的传统中国医药学善于形而上的道,微观的现代西方医学善于形而下的器,两者结合将有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这是我著《中西结合病理学》的初衷。《中医杂志》1986 年第 2 期发表先师沈自尹院士《论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摘要如下∶ 微观辨证是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 简言之,是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辨证微观化则是综合微观辨证信息,结合中医传统宏观标准,通过临床方药治疗反复验证,逐步建立辨证的微观标准。简言之,是探寻各种证的微观标准。从微观辨证到辨证的微观化,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和突破。辨证微观化在微观变化未能形之于外象时意义。辨病是西医之长,辨证是中医之长,取西医辨病之长与中医辨证之长,宏观辨证必须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辨证论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第 4 期发表我的《论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摘要如下;机能辨证是指以中医学生理活动为依据的临床症状辨证,形态辨证是指以西医学正常解剖为依据的病理结构辨证。机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是指将传统中医的证候辨证方法与现代西医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在针对中医学机能变化处方的基础上,再联系西医学形态病理用药。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和机能辨证与升态辨证相结合并非同—概念。前者论述的是中医辨证要结合现代微观的实验室指标,虽然也包括部分形态变化,但其核心仍然在微观的机能变化。后者阐明的是中医机能辨证要结合现代形态结构变化,微观的形态自不必说,宏观的形态改变如甲状腺肿大、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也包括在内,其意图直指形态结构,目的是逐步将中医学建立在人体形态结构之上。因此,可以说是前者的补充与发
展,也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又一思路与方法。西方医学饱尝重视形态的甜头,细胞病理学的问世,将诊断、治牢牢扣在开态变化之上,使临床干变万化的外在表现都成为有开可征;细菌,病毒。微生物的发现,有效控制了危害人类的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微循环的阐明,使休克治疗得以突破性发展;器官移植,基因转录,等等,无不深深得益于形态结构的研究。中医学则吃尽忽视形态的苦头,过去的自不必说,就是目前许多历时长久、投资较大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务成果,由干没有充分注意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始终在变动的无开形态基础的功能状态上游移,无法将现代研务成果纳入中医学理论体系。魏尔喊《细胞病理学》序曰。本书试图抑押我的不同干通常所传授的研究结果以连续的形式公八
之于医学界全体同道。这个尝试已产生了两种意外的结果∶ 它找到了许多朋友,同时也碰上了强烈的反对者。这两种结果无疑都是我们非常希望的,这两方面的反应,对干医学科学的进展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当—个人用他所能付出的全部精力和热诚,经过十年劳动,并将他的研务结果提交给同时代人 以求评判时,他就很容易希望,这些结果中的相当一部分或许是大部分和比较重要的部分,会得到颇为普遍的赏识。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我的劳动就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庄子曰∶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不然乎不然;恶乎可,可乎可;恶乎不可,不可乎不可。是为序。
2021年辛丑春月蔡定芳序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科研究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 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