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內容簡介: |
《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 《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
目錄:
|
章 导论
节 与人类历史息息相关的土壤表层
第二节 关中平原:古老农耕区的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
第三节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几个土壤概念
第四节 相关研究简史
第五节 关中平原土壤利用与变迁史的叙述方式
第二章 自古及今关中土壤的命名与分类
节 先秦时期关中的土壤名称与土类
第二节 汉魏时期关中土壤描述
第三节 唐至元时期农书中的关中土壤描述
第四节 明清时期农书中的关中土壤描述
第五节 近代关中平原的土壤分类
第六节 新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
第七节 从朴素的土壤认知到系统的土壤科学
第三章 关中平原土壤的耕作表层与古耕层
节 关中平原的土壤耕作表层
第二节 古耕层:历史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遗迹
第三节 关中平原壤土剖面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关中平原耕作技术与土壤环境
节 土地利用技术与土壤性状
第二节 农具与土壤结构碎化
第三节 耕作技术与土壤细熟保墒
第四节 作物种植与土壤环境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关中平原施肥与土壤堆垫过程
节 古代关中平原的土壤培肥措施
第二节 “以粪和土”:土粪的积制与施用
第三节 土粪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关中平原的水利灌溉与土壤改良
节 关中主要水利灌区的地貌及土壤
第二节 “泽卤之地”盐碱土的改良
第三节 浑水灌溉与灌淤层的形成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的塿土:环境塑造与人为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环境史研究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史家试图通过讲解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既往经历,揭示当今环境生态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纵深性、广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确证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先在、根基地位,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思想知识资鉴。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作为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出版机构,以可贵的文化情怀和担当精神,几十年来一直积极支持环境史学著作出版,近期又拟订了更加令人振奋的系列出版计划,令人感佩!即将推出的这套“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就是根据该计划推出的批著作。其中大多数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其余亦大抵出自新生代环境史家的手笔。它们承载着一批优秀青年学者的理想,也寄托着多位年长学者的期望。
环境史研究因应时代急需而兴起。这门学问的一些基本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陆续介绍到中国,20多年来渐渐被学界和公众所知晓和接受,如今已经初具气象,但仍然被视为一种“新史学”——在很大意义上,“新”意味着不够成熟。其实,在西方环境史学理念传入之前,许多现今被同仁归入环境史的具体课题,中国考古学、地质学、历史地理学、农林史、疾病灾害史等诸多领域的学者早就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环境史学乃是植根于本国丰厚的学术土壤而生。这既是她的优势,也是她的负担。近一个时期,冠以“环境史”标题的课题和论著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迄今所见的中国环境史学论著(包括本套丛书在内),大多是延续着此前诸多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课题和理路,仍然少有自主开发的“元命题”和“元思想”,缺少自己独有的叙事方式和分析工具,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并未在繁花似锦的中国史林中展示出其作为一门新史学应有的风姿和神采,原因在于她的许多基本学理问题尚未得到阐明,某些严重的思想理论纠结点(特别是因果关系分析与历史价值判断)尚未厘清,专用“工具箱”还远未齐备。那些博览群书的读者急于了解环境史究竟是一门有什么特别的学问?与以往诸史相比新在何处?面对许多与邻近领域相当“同质化”乃至“重复性”的研究论著,他们难免感到有些失望,有的甚至直露微词,对此我们常常深感惭愧和歉疚,一直在苦苦求索。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环境史学不断在增加新的力量,试掘新的园地,结出新的花果。此次隆重推出的20多部新人新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论可能受到何种批评,它们都很令人鼓舞!
这套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我们一直期望并且十分努力地汇集和整合诸多领域的学术成果,试图将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整体,采用广域生态一文明视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以期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环境史学思想知识体系。但是实现这个愿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去推进。就当下情形而言,应当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依然是大力开展区域性和专题性的实证考察,不断推出扎实而有深度的研究论著。相信在众多同道的积极努力下,关于其他区域和专题的系列研究著作将会陆续推出,而独具形神的中国环境史学体系亦将随之不断发展成熟。
我们继续期盼着,不断摸索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