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长文传记导读,带你快速进入诗人的一生
开篇是杜甫小传作为导读。让你在故事中理解诗作,和诗作背后的温凉。
★只选取226首精华,按照时间排序
精选杜甫一生作品中思想性、艺术性高的226首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属于那个时代,它们超越了时间、空间,仍与现在,乃至未来达成共鸣,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这一本书,便能看尽、读懂诗人作品中的精华。
★每一首诗有详细注释,并附精炼点评
注释破解诗之难点,领略诗之原义。
寥寥数句精炼点评,理解诗作背后的故事、情感和蕴意。
随文注音,诵读无障碍。
★来自堂堂爆满的北大诗词课老师张一南全套编校
堂堂爆满的北大古典文学课老师,北大文学博士张一南全套编校。
专业、有趣、通俗、易读。
凝结张老师多年诗词研究造诣,曾受到清华、复旦等高校名师一致推荐。
★手感轻盈,简约雅致,可以随身携带的诗意
打开方式不是书桌,不需要正襟危坐去面对它。可能是上下班的路上,作为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可以放在枕边,睡前歪在床上随时看几首,读一读那些不着边际的文字,暂时从柴米油盐中扯脱出来。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快速了解\“诗圣\”杜甫的入门读本,由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古典文学课老师、北大文学博士张一南全面导读、注释、赏析。开篇有杜甫小传作为导读,让你在诗人的故事中理解诗作,和诗作背后的温凉。精选诗人二百二十六首传世佳作,以生平年谱为线索进行排序。每首诗辅以简析及注释,生僻字有注音。小传导读和诗作简析相结合的形式,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和诗人的一生。
|
關於作者: |
张一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及教学。她在北大开设的大学国文课,几乎堂堂爆满,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识课。2020年出版作品《年轻人的国文课》,因风格契合当下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受到广大读者关注和好评。
|
目錄:
|
杜甫小传--诗国的圣人
壮游山东(三十五岁以前)
蹉跎长安(三十五至四十五岁)
安史之乱(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流离陇蜀(四十八至五十二岁)
漂泊终老(五十三至五十九岁)
|
內容試閱:
|
杜甫小传--诗国的圣人
杜甫是谈论中国诗学绕不开的人物,却又是多少诗学研究者不敢轻易触碰的话题,很多学者会自觉将杜诗留到自己功力最深厚的时候研究。杜甫赢得的诗家的敬畏,是其他任何诗人都比不上的。
杜甫被称为\“诗圣\”。一个人被称为\“圣\”,仅仅在某方面做得好是不够的。所谓\“圣\”,是指周公、孔子这样的人物。他们不仅一举一动都符合儒家的理想,是百代士族的精神偶像,更是制礼作乐的人;他们不仅总结了前代的所有文明成就,更为后世订立了一切规范。杜甫在诗歌史上,正是周公、孔子一样的人物。一方面,他的诗体现了儒家精神,体现了盛唐士族的风度;另一方面,他的诗集汉魏以来诗歌艺术之大成,更为此后的诗歌艺术开启了几乎一切门径。可以说,杜甫以前的一切诗歌现象,到杜甫这里都有了一个新变;杜甫之后的一切诗歌现象,都需要追溯其与杜诗的关系。
杜甫被称为\“圣\”,并非因为他总是一脸严肃。和之前所有的圣人一样,他是一个比常人更有人情味的人。杜诗就像诗的海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当然也不乏有趣味、有性情的诗。事实上,杜甫比一般诗人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更有性情,更能自由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志。
一位优秀的诗人,应当是\“哀乐过人\”的。他之所以悲哀、之所以快乐的原理,跟一般的人情没有不同,只不过,他悲哀和快乐的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人。杜甫作为诗人的天才,恰恰在于他的\“哀乐过人\”。
在\“哀乐过人\”的问题上,杜甫与李白难分伯仲。区别在于,李白更倾向于到古代、到天上去发泄现实容纳不了的激情,而杜甫则以非凡的韧性和好奇心,尝试了各种方法,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到现实中去。大到家国变乱,小到一草一木,杜甫都用自己的办法,留下了自己情志的烙印。
家世与童年
像杜甫这样的大名人,难免会有很多地方抢着说自己是他的故里。关于杜甫的籍贯,说法真是太多了,有说他是京兆少陵人的,也有说他是襄阳人、是巩县人的。这并不是因为相关的史料缺失,以上几个说法也都互不矛盾,而是因为,杜甫出身于一个高等士族家庭,像这样的家族,即使是在农耕社会,也是会到处迁移的。
杜甫的家族,被称为京兆杜氏,在汉唐之间一直非常显赫。京兆杜氏属于关中士族,所谓\“京兆\”,就是首都,也就是长安。早在汉代,就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意思是住在长安城南的韦氏和杜氏,是最显赫的门阀世族,他们离天,也就是离皇家,也只有一尺五的差距。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直到唐代还是显赫的世家,特别是文学世家,出了很多重要的诗人。汉代的这句谚语,放在唐代,至少唐代的文学界,仍然适用。
京兆杜氏聚居的地方,就是长安城郊的少陵,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只能说明,杜甫挂着\“京兆杜氏\”的牌子,是名门之后,不说明他真的在少陵出生和生活。
杜甫最耀眼的祖先,是魏晋名臣杜预。杜预是个文武双全的角色。在军事方面,他战功卓著,有\“杜武库\”之称;在学术方面,他是《春秋左传》的研究专家。作为杜预的第十三世孙,杜甫将这位远祖树立为偶像,时时称颂。杜甫未必指望自己能获得杜预那样的成就,但这位先祖是他的光荣,为幼年的他指示过最远大的目标。
从杜预到杜甫,世系是基本清楚的。杜预的曾孙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襄阳,他这一支又称为\“襄阳杜氏\”,杜甫是属于这一支的,这就是\“祖籍襄阳\”的由来。但此后的\“襄阳杜氏\”并没有待在襄阳,仍然去了北朝,先后在北周和隋朝做官。从西晋到隋朝,杜甫的列祖列宗一直在做官,有出息的做到刺史,差一点的只做到县令,基本维持着一般士族的水准,既没有上升为权臣,也没有跌出官宦世家的范围。
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也是在这个序列里勉强及格的,在初唐时做到巩县县令。据说,杜甫就是在巩县出生的。不过,杜甫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三十多岁了,不仅杜依艺不在了,连祖父杜审言也去世四年了,杜家并非巩县土著,似乎不太有理由还留在这里。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从县令之子做到武则天身边的\“文章四友\”,成了朝廷的硬笔杆子,挂职膳部员外郎,是杜甫家族最近的骄傲。杜审言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排律和七律的体式都在他手中有了重要的推进。杜审言的个性也很强,即使在同僚面前也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骄傲。同样是写应制诗,杜审言总是要带出一点自己的个性来。杜甫没有见过杜审言,但想必从小会诵读杜审言的诗。杜甫继承了杜审言的创作技巧,也继承了他的诗人性情。杜审言是一个比杜预更为切近的偶像,杜甫和他的家族难免暗暗地希望,有一天杜甫也可以做杜审言那样的事。从杜甫自幼表现出的天分来看,这个期望也不算过分。
杜甫的父亲最高做到长安郊县的县令,也完成了一个世族子弟的人生使命,但是在文学方面无所表现,属于那种一生被称为\“杜审言的儿子,杜甫的父亲\”的人。
杜甫还有一位叔父,在杜审言受陷害下狱时,为父申冤,刺杀父亲的仇人,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据说,襄阳杜氏的始祖为兄报仇,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由此可见,杜氏一直还有\“杜武库\”尚武的遗风,重情重义,勇于牺牲,并非一般的文弱书生。
杜甫的母族也很强大。他的生母出身于清河崔氏,在唐代被认为是最好的门第。他的继母出身于范阳卢氏,与崔氏同属\“山东五姓\”之一。这至少说明,杜甫的父亲,也是可以不断被山东高门相中的女婿。
近古有人诋毁杜甫的生母是名为\“海棠\”的小妾,这未免太不了解唐代的门第观念和杜甫外祖家的世系了。崔氏在唐代出了很多著名人物,杜审言的同事崔融,就出身于清河崔氏,不知与杜甫的外祖有无关系。今天可以知道的是,杜甫的外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李唐宗室的女婿,即使考虑到武则天时代李氏受到打击,也足以说明这个家族的地位了。杜甫在成年后,还与崔氏舅父、表兄弟经常往来。唐代山东士族是古体诗创作的重要力量,杜审言专工近体诗,杜甫在古体诗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恐怕并非得力于杜氏,而是与母系亲友的影响分不开的。
杜甫幼年丧母,从小被送到洛阳城中的姑母家抚养。姑母照顾杜甫十分尽心。有一次,洛阳城中闹瘟疫,杜甫和姑母家的表弟都感染了,杜甫痊愈了,表弟却夭折了。这虽然不能说明姑母在杜甫和亲生儿子之间偏向了杜甫,但至少说明杜甫在姑母家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对于这样的姑母,杜甫必然怀有感激和愧疚。在亲情的温暖和内心的愧疚中长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早熟、更敏感,更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杜甫诗中表现出的敏感与仁爱,表现出的对他人乃至对自然物出色的共情能力,或许与这样的童年经历有关。
无论杜甫生在哪里,他都是在洛阳长大的。洛阳是与长安并立的大都市,从文化上讲,长安是关中文化的核心,洛阳则从汉代以来就一直倾向于山东文化。北朝时代,洛阳也一直属于东魏和北齐的版图。杜甫在洛阳长大,也就带上了与关中不同的文化基因。
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就不再跟同龄人玩了,开始出现在洛阳文化名人的社交圈子中,与那些年龄是他几倍的长辈交往。这成为杜甫早年生活中一段得意的经历,也是家世与天赋都好的孩子的典型经历。
杜甫出身高贵门第,在洛阳城里度过了优裕幸福的童年。他生长在唐王朝走向富强的时代,天资聪颖,受到良好的教育,国与家都对他这样的人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他准备迎接的,是一个繁华的大唐盛世,这个盛世需要很多他这样的清流文臣为之效力。谁又能知道,这一代人后来的经历,完全跟预想中的不一样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