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NT$
230.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NT$
281.0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NT$
203.0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温暖而励志的家书,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喜马拉雅音频同步上线。
年糕妈妈创始人李丹阳:吕瑜洁的身上,有一种书卷气的认真。她把对人生的体悟和阅读中的心得,融入生活小事,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下来,交付给两个女儿,用自己的文字给孩子力量,对写作者来说,这大概是母爱的最好表达了。
|
內容簡介: |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
本书收录作者写给两个女儿的50封信。作者将自己30多年的人生经验,化为一个个情真意切的小故事,向女儿们娓娓道来。主要分为学习、亲子关系、理想情怀、情商性格等四大板块,此外还加入“年糕妈妈”专栏文章。作为妈妈,以朋友的身份和两个女儿探讨学习方法,探讨做人的本分,探讨阅读,探讨时间的管理……希望在孩子性格的养成、习惯的培养、品德及情商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帮助,也希望借此帮助到更多的孩子和妈妈。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插图版)》
本书收录作者写给两个女儿的50封信。作者将自己30多年的人生经验,化为一个个情真意切的小故事,向女儿们娓娓道来。主要分为学习、生活、亲子关系三大板块,有鼓励,有鞭策,更有对孩子深深的爱。希望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培养良好习惯,并且能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情商。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常有的心态,难得的是作者能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们聊聊天。她热爱阅读和写作,同时紧跟网络潮流,写作中能用通俗的例子生动地阐明人生和养育中的大道理,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清楚成长中的问题和对策。
|
關於作者: |
吕瑜洁,浙江绍兴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一直相信,家庭是人生的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 父母给孩子的好礼物,不是财富的传递,而是家风的塑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坚持给孩子写信。将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经历过的故事,化为150封情真意切的家书,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2020年6月,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1年5月,出版亲子书信集《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插画版)。 2022年,计划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和孩子一起成长,做更好的自己,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
目錄:
|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
《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插图版)》
|
內容試閱:
|
孩子,比成绩更重要的,
是你一直以来的状态
1
亲爱的欢、乐:
讲真,如果不是因为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关于“期末考”的段子和图片,我几乎已经忘了你们快要“期末考”了。
你们的期末考,在我看来,就像我们成年人在年底时写的那份工作总结,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未来一年工作做一些计划,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那么,有关“期末考”的段子和图片,为何会在朋友圈泛滥呢?我认真看了这些段子,倒是读出了当下大多数家长对“期末考”的微妙心态。
2
客观地讲,这二十多年来,父母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进步了不少。
二十多年前,大多数父母是比较“简单粗暴”的。
看到自己孩子考差了,就一顿“棍棒伺候”或一阵暴风雨般的批评指责。从“隔壁家的小明”对比到自家的“熊孩子”,越骂越起劲,越打越心狠。
如今的父母,多多少少转变了一些观念,觉得不能再这样一味地“简单粗暴”下去了,总要讲究些方式方法。比如,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包容孩子,为孩子加油鼓劲……
以下四个段子,挺能说明家长的这种心情。
个段子是“本周重要的三件事”。一是陪娃复习要沉得住气,切记娃是亲生的,他一切是遗传你的!二是考完试别问考得好不好,先给娃一个大拥抱,再请娃好好吃一顿,毕竟他(她)也辛苦一学期了!三是出成绩切记要淡定,控制好体内的洪荒之力!这个世界上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考试范围,比考试范围更宽广的是看到娃成绩时家长的胸怀。共勉!
第二个段子是一篇题为《宽容》的年度微小说。娃儿拿回成绩单。老爸一看,数学0分,语文1分!娃儿点点头,颤抖中……空气凝结,气氛无比恐怖,感觉不太妙……老爸深吸一口气,说道:“崽儿,你有点偏文科哟!”——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要有这样的心态。
第三个段子是一句口号——没有“烤柿”,就没有伤害!既然“烤”了,就加点油“烤”吧!配图很有意思,在一堆熊熊燃烧的柴火上,架着几个柿子,果然是“烤柿”!
第四个段子是一张电影海报。片名是《期末考》,类型是悬疑、惊悚、武打,导演是教育局,编剧是任课老师,领衔主演是学霸们,武术指导是亲爹亲娘。2017年1月14日起,全绍兴公映。
3
看完了这四个段子,或许大家都会开怀大笑。然而,笑过之后,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心酸,那么一点沉重?会不会觉得孩子不容易,父母也不容易?
为啥“不容易”?你看,明明心里非常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但在孩子面前,还要拼命沉住气,显得自己很宽容、很理解,这多“不容易”啊!
十年前,我还在绍兴日报社工作时,曾写过一篇题为《不再关注,或许才是好的关注》的记者手记。
那时,身为采访报道教育新闻的记者,我三天两头跑绍兴各地的教育局和中小学校。特别是一到中、高考时节,我俨然成了一个编外“教育工作者”,每天泡在学校采访各类教育新闻,忙得不亦乐乎。
报社同事们和我开玩笑说:“中、高考对考生来说是种煎熬,但对你来说真心是件好事。你看,有关中考、高考的稿子,特别容易被编辑采纳,几乎可以天天见报,而且不受字数限制,写多少发多少,简直成了赚稿费的神器啦!”
报纸为何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发教育新闻?因为读者喜欢看。读者为何喜欢看?因为大部分读者都家有孩子、家有考生。
但是,我连续四年采访教育新闻后,忽然开始反思:这种全社会高度关注考试特别是中、高考的现象,难道是正常的吗?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难道是有利的吗?我越来越觉得,其中是否有那么一点“不正常”“不对劲”?
4
于是,2007年高考前夕,我在采访教育新闻之余,写了题为《不再关注,或许才是好的关注》的记者手记。
我记得,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每年采访中、高考时,我总能感受到中、高考带给这座城市的“灼热”感。全社会都在热切地关注考生,为考生提供各类绿色通道,似乎一切都可以让位于“考试”这件事。我不禁想弱弱地问一句:“这样的‘灼热’,这样的关注,是孩子们想要的吗?”
我还记得,文章是这样结尾的:中、高考怎样才能从“神坛”回归正常?这其中,牵涉全社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以及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这样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定非一朝一夕之功。身为记者的我,热切期盼着,将来有一天,我不再需要关注中、高考新闻,或许,这才是对考生好的关注!
如今,十年过去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教育改革,依然在路上。不得不承认,前方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
远兮。
我呢,也已离开报社很多年,虽然不再采访教育新闻,但依然关注着教育话题。随着你们的成长,我似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如何看待考试,如何看待成绩。
我喜欢对你们说两句话。句话是:考试就是作业。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一个作业,轻松对待;把每一个作业都当成一次考试,认真对待,就可以了。
第二句话是:在我看来,和偶尔一次的考试成绩相比,你们一直以来的状态,才更重要。
5
是的,孩子,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你们一直以来的状态。这,才是我看重的。
你们何时考试?考了几分?说实话,我真的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你们一直以来的学习状态。
我相信,如果你们每天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上课时能听懂,做作业时能搞懂,学过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对于所谓的大考小考,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反之,如果上课时不专心听讲,做作业时敷衍了事、粗心拖沓,那么,一到考试复习阶段,就会忐忑不安,心慌意乱,急得临时抱佛脚。但,那时又有什么用呢?
就像我们成年人年底写工作总结,重要的不是文采如何了得,而是这一年来,我们做了哪些事,取得了哪些成绩。
如果这一年来,我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就算我想破脑袋,文采再优美,恐怕也是言之无物,满纸空话套话废话而已。但如果我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只需要“一二三”地写下去,必定是一份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好总结。
6
我听到过两位家长在考前对孩子说的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和你们分享。
一位是父亲,他对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女儿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如果考得好,爸爸妈妈当然都替你高兴;二是如果考得不好,爸爸妈妈也不在意;三是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机会很多,你就大胆去考吧,这个大学不行,还有其他大学啊。
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这样豁达乐观的“考前赠言”,都一定会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
另一位是母亲,每次考试前夕,她都只对女儿说一句话:“考前不紧张,考后不放松。”再没有其他多余的话了。她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自觉、勤奋,且觉得学习很快乐。
至于我对考试的态度,在去年写给你们的《和考试和解》中,也已表达了一二。我说:孩子,学习,不是只需要爆发和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毅力和恒心的长跑。考试,则像长长的跑道上那些大大小小的跨栏。每一次跨越,干脆利落地跨过去了固然精彩,但摔倒几次,又有何妨?
孩子,请一定记得,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你们一直以来的状态。只要你们每一天都在努力,都在积累,考试一定不是的证明和的机会。
相信,一分付出,定有一分收获!
2017.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