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編輯推薦:
心理创伤治疗领域“圣经”, 世界心理创伤治疗大师 巴塞尔·范德考克 集大成之作, 长踞亚马逊“心理创伤”“精神病学”等排行榜TOP, 卡巴金、清流、樊登、马东推荐!
內容簡介:
迁徙、分手、离婚、亲人重病或去世;成长过程中养育者的长期虐待或忽视;重大车祸、暴力伤害、性侵犯、医疗事故;汶川地震、天津爆炸、马航失联……
每个人都可能遭受大大小小的心灵创伤,这可能会将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经常感到焦虑、麻木和狂怒,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这是因为,虽然你很想遗忘,但大脑和身体从未忘记事件发生时的恐惧,即使时隔已久,还是会因为微小的危险信号,诱发过于剧烈的负面反应,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
除了传统的药物和谈话治疗之外,本书提出了多个被证实有效的创新疗法(包括神经反馈、正念、游戏、瑜伽、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这些方法可以激活大脑自然的神经可塑性,重新连接被创伤扭曲、失去功能的大脑回路(尤其是那些与快乐、投入和信任有关的脑区),一步步重建“感知当下”的能力。这些治疗方式也能提供新的身体体验,消除创伤留下的无力、愤怒和崩溃的感觉,让人们重获自我控制。
作者巴塞尔·范德考克在心理创伤这个领域已有超过30年的前沿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治疗过几千个受过创伤的儿童和成年人。他亲自使用过书里介绍的所有治疗方式,这使本书更加具有可信性和实操性。
作者用众多动人的真实故事串起全书:心理治疗师、科学家、病人,他们如何共同努力,帮助有创伤的人复原。这让本书读起来引人入胜、真实感人。
本书是一部指南,集心理创伤领域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治疗实践之大成,提供了现代心理创伤治疗的基础和前沿知识,是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圣经”式著作。 本书也是一个邀请,邀请所有受过创伤的人,了解自己为何如此,以及如何治疗能够真正痊愈。
關於作者:
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位于布鲁克林的创伤中心的创始人和医疗主管。他也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国家创伤综合征治疗联盟(National Complex Trauma Treatment Network)的主任。他经常在世界各地教学,主要在波士顿工作和生活。
译者简介 李智
临床学徒。在法律和精神健康问题的交叉处摸爬滚打。目前旅居荷兰。好奇心旺盛,关注跨文化、社会平等、医疗及精神健康议题,兼作译者。
目錄 :
赞誉
推荐序
译者序
序言 面对创伤
部分 创伤的重新发现
第1章
越战士兵的经验教训
创伤和自我失控 7
情感麻木 9
重整感知 10
困于创伤中 13
第2章
理解心智和大脑的革命
黎明前的创伤 16
痛苦的意义 19
无法逃避的电击 22
创伤成瘾:痛苦的愉悦和愉悦的痛苦 25
平息大脑 27制药行业的胜利 29
是一种适应方式,还是一种疾病 32
第3章
窥视大脑:神经科学的革命
无法描述的恐怖 37
转到一侧大脑 38
卡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 39
第二部分 创伤中的大脑
第4章
逃生:生存的解剖学
生存系统 46从下脑到上脑 48
互相借鉴:人际神经生物学 51
辨别危险:厨房和烟雾探测器 53
控制应激反应:瞭望塔 54骑手和马 56
斯坦和乌特的大脑 57解离和重现 59
过度敏感的烟雾探测器 60计时器的崩溃 61
丘脑功能受损 62人格解体:与自我的分离 63
活在当下 65
第5章
身体与大脑的连接
窥视神经系统 69爱的神经密码 70
安全和互惠 71三种层次的安全感 72
战斗或逃跑,还是崩溃 74我们何以为人 75
自卫或放松 76新的治疗手段 77
第6章
失去身体,失去自我
失去你的身体 81我们何以知道我们是活着的 82
自我感知系统 84危机下的自我 87
拥有自我能动性 87述情障碍:无法描述感觉 90人格解体 92和身体做朋友 93
连接自我,连接他人 94
第三部分 儿童的心智
第7章
调和波长:依恋和情绪调谐
没有母亲的人 101一个安全的基地 102
情绪协调之舞 103真实感 105
与既有的父母相处 107内在的混乱 109
混乱依恋的长期后果 112
人格解离:知道或者不知道 113恢复情绪协调 114
第8章
困于关系之中:忽视与虐待的代价
恐怖和麻木 117破碎的世界地图 120
学会记住 123憎恨你的家庭 125
重演创伤 127
第9章
与爱何干
你如何考虑创伤历史 131自残 134
诊断的权力和力量 135隐藏的流行病学 136
当问题行为成为解决方式 140
儿童虐待: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41
第10章
发展性创伤:隐藏的蔓延
坏的基因? 144
猴子澄清“先天还是后天”这一经典问题 146
美国国家儿童创伤压力网络 148
诊断的权力 149
社会关系塑造个体发展 153
乱伦的长期影响 155
DSM-5:名副其实的诊断自助餐 157
“发展性创伤障碍”(DTD)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60
第四部分 创伤的印记
第11章
发现秘密:创伤性记忆的问题
潮水般的感觉和图像 165
普通记忆和创伤性记忆 168创伤揭秘 170
失忆、解离和重现 172
“谈话治疗”的起源 174
法庭上的创伤性记忆 176
第12章
难以承受的记忆
创伤的新面孔 180创伤再发现 182
抑制性记忆的科学 184
正常记忆和创伤性记忆 186
聆听幸存者 188南希的故事 189
第五部分 康复之路
第13章
疗愈创伤,拥抱自我
治疗的新关注 197边缘系统治疗 198
和情绪脑友好相处 199选择专业的治疗师 205
整合创伤性记忆 212认知行为治疗(CBT) 214
脱敏治疗 216药物令我们安全接触创伤 217
药物的效果如何 218康复之路就是生活之路 221
第14章
语言的奇迹和暴政
不能说出的真实 225打破沉默 226
自我发现的奇迹 228
了解自我或讲出你的故事?我们的双重意识系统 230
身体就是桥梁 232写给自己 232艺术、音乐和舞蹈 236
语言的局限 237处理现实 239与身体重建联系 240
第15章
放下过去: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EMDR)治疗
学习EMDR 244EMDR:初的起源 245
研究EMDR 248EMDR是另一种暴露疗法吗 250
用EMDR处理创伤 251
EMDR与睡眠之间的联系 255关联和统合 257
第16章
瑜伽:在身体中栖息
无法逃避电击的后遗症 260麻木的内在 260
瑜伽的治疗效果:自上而下的调节 261
在瑜伽中探索 264学会自我调节 265
认识自我:培养内感觉(interoception) 267
瑜伽和自我意识的神经科学 269学会交流 269
第17章
自我的领导力:拼起碎片
绝望时需要采取绝望的手段 272思维是一块马赛克 274
自我领导力 277认识内心的景观 279
与各部分自我一起生活 280与管理者们的会面 282
灭火 283毒性的负担 284解锁过去 285
自我同情的力量: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使用IFS 287解放被流亡的自我 288
第18章
填补空洞:创造结构
重建内在地图 296再寻过往 298
重述你的人生 302敢于说出真相 304
痛苦回忆的解药 306
第19章
重新连接大脑:神经反馈治疗
测绘脑电路图 308大脑的交响曲 311
神经反馈的诞生 313从无家可归者庇护所到护士站 314
神经反馈入门 317脑电波基础:从慢波到快波 319
帮助大脑集中注意力 320
我的大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321
脑外伤如何改变脑电波 322神经反馈和学习障碍 324Alpha-Theta(α-θ)训练 324
神经反馈、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物质成瘾 326
神经反馈治疗的未来 327
第20章
找到你内心的声音:内在的韵律和戏剧
战争戏剧 330协同一致之时 332
通过戏剧治疗创伤 334让投入变得安全 335
城市即兴(UI)剧团 337可能性剧团 340
莎士比亚的判决 343治疗和戏剧 346
后记 需要做出的选择 348
附录 关于新增“发展性创伤障碍”(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的意见 359
资料来源 363
扩展阅读
注释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心理创伤是心理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涉及个人身体与心灵的发展和运作,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同时,它又是一个让人难以面对的话题。心理创伤中常常充满了羞愧、耻辱、愤怒、悲痛,以及一切人类不愿意去触及的强烈情感。而当人们回避,创伤便进一步发酵,给受伤者的自身、家庭、社区乃至整个文化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直到人们醒来,下定决心去面对它为止。
由于美国越战、“9·11”事件和近年来的阿富汗战争,在民众和士兵群体中造成了广泛的心理创伤,这些心理创伤给患者自身和家庭带来的严重伤害,以及由心理创伤引发的健康和社会问题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都大力提高了在心理创伤研究和治疗方面的投入,加上近些年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方法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崭新研究数据,使得近年来,精神医生和心理学家们在对心理创伤生理机理的理解和相关临床干预的研发方面,皆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摆脱许多20世纪模糊的心理病因学和症状学理论,较为明确地指出,哪些大脑结构在当事人经历心理创伤后,在生理上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并能将这些大脑内部的改变与当事人在思维、情绪、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较为直接地联系起来,据此开发和实践临床上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心理干预,而本书就是这些现代心理创伤治疗研究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是全美畅销的心理创伤疗愈书籍之一,书中全面介绍了目前为止美国心理创伤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论是可能造成创伤的情境,不同类型创伤的表现,创伤问题背后的原因,还是常见自我照顾和临床干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机理,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介绍。更为可贵的是,相比其他晦涩的神经科学和精神病理学典籍,这仍然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作者通过各种生动的比喻和临床案例,将复杂的创伤神经机理直观地带到读者面前,令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也能从中一窥心理创伤的端倪。此后,作者更是给出了不少值得参考的临床和个人的见解与指导。
本书的作者既熟谙药物治疗,又精于心理治疗,并与美国目前所有主要心理创伤疗法的创始人都有深入的交流合作,可以说是美国心理创伤治疗领域的权威之一,自然也是向大众介绍心理创伤和疗愈之法的不二人选。也许一开始你会被作者广博的临床知识和复杂的脑科学解释吓到,但几章之后你就会渐渐习惯它们,并能够通过作者的介绍,建立起对心理创伤崭新的理解,学到更切实有效的创伤疗愈方法,也为自己的心理事业或自身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事实上,不论你是一位心理工作者、爱好者,还是一位经历过创伤的当事人,我都强烈推荐你们阅读此书。对于临床心理和社会工作者而言,本书几乎可媲美心理创伤治疗导论教科书,从病理到疗法一应俱全,虽然行文中不时流露出作者的主观偏好,临床指导上也有相当的选择性,但书中所述原则、所列数据,几乎都是当代心理创伤干预的金科玉律和研究精华,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创伤干预的基础,不可不知。
而对于经历过心理创伤(如重大车祸、暴力侵犯、性侵犯、医疗事故、自然灾害等)或发展性创伤(如成长过程中受到长期身体、情绪、语言或性虐待,或受到养育者长期忽视等)的当事人,我更会真诚地推荐你阅读本书。本书会让你了解在你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创伤改变了什么,以及至少原则上,什么样的治疗或干预能够真正帮助你疗愈这些创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创伤带给当事人本身的易感性,书中的有些描述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激发你的回忆和情绪,因此在阅读时务必尊重自己内心的步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我们的国家曾经历过无数创伤,我们的人民也经历过许多创伤,并且这些创伤仍然在以某种形式代代相传,直至我们能够正视并主动去疗愈它们,才能终摆脱创伤重复式的毁灭诅咒。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逐渐兴起,如本书这样优秀的心理创伤疗愈书籍和研究的引进,都是在回应这一时代的需求。当有人需要帮助,就总会有人为之奋斗。这些疗愈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里。
清流 2015.10.3 序 言 面 对 创 伤
一个人不需要上过战场、住过叙利亚或刚果的难民营就有可能遭遇精神创伤。创伤可以发生在我们自己、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人或邻居身上。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1/5的美国人在儿童时期被性骚扰;1/4的人被父母殴打后身上留有伤痕;1/3的夫妻或情侣有过身体暴力;1/4的人和有酗酒问题的亲戚长大;1/8的人曾目睹过母亲被打1。
我们人类真的是一种适应能力超强的物种。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我们就在不间断的战争、无数的天灾或人祸,以及个人生活的暴力与背叛中不断振作。但创伤总会留下或大或小的痕迹,大至历史或文化上的伤痕,小至家族中不知不觉世代相传的阴暗秘密。它们也会在我们的心智和情感、我们体会愉快和亲密的能力,甚至在我们的身体和免疫系统中留下痕迹。
心理创伤不仅仅影响那些直接暴露在事件中的人,也影响他们周围的人。从战场归来的军人也许会以狂怒或冷漠吓坏他们的家人。丈夫身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的妻子也很有可能变得抑郁,而这些抑郁母亲的孩子们很有可能因此而焦虑不安。暴露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通常很难在成年时建立稳定、充满信任的亲密关系。
创伤,正如它本身的定义,是难以承受、不能容忍的。大多数的强奸受害者、经历过战场的士兵和被性骚扰过的孩子在想起过去的经历时会极度沮丧不安。他们极力试图把这些记忆清除出去,努力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生活。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背负着这些恐怖的记忆,以及对自己软弱、脆弱的羞耻感活下去。
我们当然都希望走出创伤,然而,负责我们基本生存功能的那部分大脑(深藏于我们的理性大脑之下)并不擅长否认记忆。即使创伤性经历过去了很久,这部分大脑也有可能在一些轻微的危险信号下激活大脑的应激回路,让大脑产生大量的压力荷尔蒙。这会引发负面情感、强烈的生理感受以及冲动的攻击性行为。这一创伤后应激反应难以理解又势不可挡。失控,让创伤的幸存者觉得他们的内心已经彻底损毁,无可救药。
我记得自己次萌发学医的念头时只有14岁,正在参加一个夏令营。我的表兄迈克尔不让我睡,整晚都在给我解释肾脏如何工作,它们如何过滤身体废物、又重新吸收化学物质,让机体保持平衡。我被他那奇妙的身体功能描述完全吸引住了。后来,在我医学训练的每一步中,无论是我学习外科、心血管,还是儿科,我都认为治疗的关键是在于了解人体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然而,当我开始在精神科轮转时,我着迷于思维的复杂性及人际关系的多样性,然而精神科医生却对他们所治疗的问题知之甚少,我被这一反差震惊了。我们有朝一日能像了解我们其他器官一样了解我们的大脑、心智和爱吗?
显然,要获得如此详细的了解,我们还要进行多年的学科研究。然而,三门新学科的诞生让有关心理创伤、虐待和忽视的知识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这三个新领域分别是:神经科学,一门研究大脑如何支持思维过程的学科;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逆境对思维和大脑发育的影响;人际神经生物学,研究我们的行为如何影响我们周围人的情绪、生理和观念。这三个领域的研究揭示出,创伤会造成实际的生理影响,包括重新调校我们的大脑警报系统、令压力激素更加活跃、让报警系统从不相关信息中筛选出与危机相关的信息。我们现在知道,精神创伤会损害大脑感知生理感觉的功能区域,让我们感受不到生命力。这些变化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过创伤的人对威胁过度反应,不能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知识也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受过创伤的人们似乎总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好像难以从经验中学习。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反复受挫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有道德上的缺陷,或是意志力薄弱,又或是他们的品格不好,而是他们的大脑发生了变化。
我们对精神创伤知识的增长也带来了新的可能,让我们可以缓解甚至将创伤带来的损害恢复。现在,治疗创伤可以利用大脑自身的神经可塑性,发展新的方法和体会,帮助幸存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活力,从而继续生活。这些方法从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途径:①自上而下,通过谈话重新与他人建立联系,进而了解自我,处理与创伤相关的记忆;②服用药物,关闭脑中不适当的警报,或者使用其他方式来改变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③自下而上,让身体深刻地体会与创伤带来的无助、狂怒或崩溃完全相反的体验。对每个特定的创伤后幸存者来说,哪一种方式好,是一个经验上的问题。就我见过的病人来说,大多数人都需要上述方法的综合。
这是我一生的事业。我在30年前成立了创伤中心,并且一直以来受到我在创伤中心的同事和学生的支持。我们一起治疗过几千个受过精神创伤的儿童和成年人:他们之中包括儿童虐待、自然灾害、战争、意外和人口贩卖的受害者,以及那些被熟人或陌生人伤害的人。一直以来,我们都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跟我们所有的患者及治疗小组深入讨论病情,仔细地追踪不同治疗方式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好那些来寻求治疗的儿童和成年人,但我们从一开始也致力于研究创伤后压力在不同人群中的影响,以及每种治疗方式适合的对应人群。我们一直以来都受到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及其下属的补充疗法和替代医学中心、国家疾病控制预防中心以及一些私人基金的资助,我们探索各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谈话治疗、瑜伽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治疗技术(EMDR)、戏剧治疗和神经反馈治疗(Neuro Feedback Treatment)。
治疗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人学会控制以往创伤的痕迹,重新掌控他们的人生。对话、理解、增强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有所帮助的,药物也可以抑制过分活跃的报警系统。但我们也会看到,创伤的痕迹也能通过新的身体体验,转化为那些与无力、愤怒和崩溃的创伤经历完全相反的体验,让人们重获自我控制。我没有治疗方式的偏好,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式适合所有人,但我使用过书本介绍的所有治疗方式。每一种治疗方式都可以给患者带来深刻的变化,但这些治疗技术的效果取决于特定的问题和不同的人。
本书既是一本指南,也是一个邀请。请让我们正视精神创伤的现实,一起探究如何更好地治疗创伤,并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做出承诺:尽一切努力预防创伤。
译者序
我初进行临床实习时,是在一个监狱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白天,我与监狱中的每一个犯人交谈,进行精神病学上的诊断和身体疾病的调查;晚上,我则将访谈的资料整理为笔记和数据、与同事交谈、思考着这些故事的意义。他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我难以想象的贫困、孤立和暴力下,即使这些经历我多少都在文献中读到过,但亲身与这些人交谈接触,是与阅读文献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常常惊讶、困惑于一个问题:这些人是如何在这些难以想象的重负之下幸存的?这些人在监狱这个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是依靠着怎样的韧性和决断力生活的?
虽然实习结束,但这些好奇并未终止。我依然因为工作的原因,不断接触到许多遭遇过创伤性经历的人。正好有一个机缘,让我接手了这本书的翻译。事实证明,翻译此书是一段充满意义和收获的旅程。
本书作者巴塞尔·范德考克医生对于创伤有着充满创造力的见解,他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如今主流创伤治疗的理论。同时,因为对于非谈话治疗的支持,让他在学界中充满了争议。在本书中,他对创伤的理解来源于对依恋理论的借鉴,同时对于新理论(认知神经科学、人际关系神经学)和新治疗方式(神经反馈治疗、EMDR、瑜伽和艺术治疗)的开放接纳和科学探索态度。他对于现时创伤临床治疗理论的贡献在于对发展性创伤(即儿童早年的创伤性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和对解离症的理解。
心理学创伤在中国广为人所知,起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情带动了一股“心理重建援助”的风潮。一时间,似乎人人都知道,需要为经历过重大自然灾难、丧失亲人的人提供关爱、伸出援手;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成为心理咨询师,缓解人们的心理伤痛。然而,我们对于什么是心理创伤、创伤性经历和创伤性记忆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影响、怎样的帮助才是有意义的,并不十分明确。
有关心理创伤的理解和治疗在20世纪后10年,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本书为如何理解创伤性经历、如何治疗心理创伤提供了目前为止前沿的解读。本书的作者,精神科医生巴塞尔·范德考克,是研究创伤性经历及治疗的先驱之一。他对于创伤的兴趣直接来自于他的自身经历:他的父亲和叔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1978年,他在退伍军人事务处诊所的职业生涯刚刚开始时,他的个病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而当时的精神医学对心理创伤几乎一无所知,只能束手无策。
因此,他投身到心理创伤的治疗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在接下来的20多年间,他不断在这一领域发表研究成果——心理创伤是如何与解离症、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行为相关;心理创伤是如何影响大脑、心智的发展。他率先以科学范式,研究PTSD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特别是瑜伽和神经反馈)的效果。除此之外,他还领着一班同行,为《精神疾病和诊断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四版与第五版的编写进行与PTSD诊断标准有关的临床试验,在心理创伤的临床领域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并不仅仅是范德考克医生总结和分享治疗经验的手册,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人文著作,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记录了创伤性经历及其对人类个体及社会整体的影响。范德考克医生从二战及越南战争退伍士兵的战争创伤开始,前溯到19世纪末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创伤的理解、1920年前后对“炮弹休克症”的记录、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的人类毕生调查、20世纪70年代末精神科药物学的革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依恋理论的现代理解及“创伤性记忆抑制(恢复)”的大讨论、2000年前后对儿童(性)虐待的关注、2005年及其后借助神经影像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新解读、以及新千年后各种新式的非药物治疗和东方治疗法。读毕全书,足以使读者对心理创伤的治疗发展史留下一个生动的印象。
即使读者将此书当做一本纪实文学来阅读,亦未尝不可。书中所述的案例横跨多种创伤类型,既包括在流行文化作品中广为人知的“人格分裂”现象(实际上应称作“人格解离”)、意外事件(如车祸)造成的心理创伤、(经历或目睹)(性)虐待和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战争和恐怖袭击心理创伤,还有少为人知的“术间清醒”造成的心理创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追随着范德考克医生的妙笔,感受着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时而兴奋紧张,时而扼腕叹息。
心理创伤性事件一般是指来自于外在的、突发的,引发人们极大精神压力的或异常事件。DSM-5认为创伤性应激原是指可能会对自己或亲友造成生命威胁或性威胁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战争、自然灾害、飞机失事、交通事故这样的严重事件,也可以是如家人离世、亲密关系的结束、疾病或手术这样的个人经历。但近年对儿童创伤的研究发现,对于儿童而言,长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和身体虐待也属于创伤性经历。这些发现恰好适用林德曼(Lindemann)在1944年对心理创伤的定义:是一种“对原有依恋关系突然的、无法控制的破坏”。
创伤性经历不一定是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目睹,仅仅是聆听类似的经历,例如调查儿童虐待的警官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有可能由于知道创伤性经历而产生类似PTSD的症状。另外,严重的创伤性经历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罕见。在本书援引的资料中,大约1/5的美国女性受过性暴力;在儿童逆境研究(the ACE study)中,28%的受访者在儿童时期受过身体虐待,只有36%的受访者在儿童时期完全没有不良经历,而高达12.5%的受访者在儿童时期遇到4种以上的不良经历。
范德考克医生在他的另一本书《创伤应激》(Trauma Stress)中说,人们不愿意谈到创伤,是因为创伤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我们的朋友、邻居、家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很多人宁愿相信创伤是极为罕有的,希望忘记世界上存在着痛苦。
人类的中枢神经,如果按照功能来划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基本生理功能和探测危险,这部分发育较早;而负责理解的大脑皮层则发育较迟。负责基本生理功能的这部分大脑也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所以也被称为“情绪脑”。在情绪脑中,杏仁核是恐惧中心,它如同一个警报器,一旦遭遇危险(以及好像是危险的刺激),警报器就鸣声大作。可能在我们负责理解的大脑皮层(书中称为“瞭望塔”,主要是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对状况做出解释)还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前,情绪脑就通过两条自主神经系统,激发或减慢我们的身体反应。通过使用不同的迷走神经通路,我们会作出不同的行为来应对危险(如寻求周围的社会帮助、战斗或逃跑、降低与逃生无关的内脏消耗。见书中第5章中“三种层次的安全感”)。
上面描述的基本的战斗或逃跑反应,常用于应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外。创伤性事件同样也会激发我们的应激反应,然而,在创伤性事件过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进一步发展出PTSD症状。根据一项随机抽样调查,在美国,超过60%的人遭遇过创伤性事件(Kessler等,1995;转引自McNally,2003),然而,这之中只有20%的女性和8%的男性在创伤性经历过后出现PTSD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通过语言和想象力去缓解创伤性经历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本书第4章提到了一个经历“9·11”事件的小男孩诺姆的故事。5岁的诺姆在曼哈顿市中心上学,那天早上,他透过教室的窗口亲眼目睹飞机撞向世贸大厦,人们不断地从大厦窗口往下跳。他随着隔壁班的弟弟、同学和老师们奔下楼,在门口见到刚刚送他上学的爸爸;接着,他跟着家人以及其他惊慌失措的人们在瓦砾、灰尘和浓烟之中逃生。幸运的是,在这场灾难中,他没有丧失任何亲人。他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就用图画描述了“9·11”事件的场景,然而,与事实不同的是,他在大厦下画了一张蹦床,接住不断往下跳的人们。
范德考克医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两项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技能:积极的行动力以及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大脑。与诺姆不同,有PTSD的人们可能在创伤性经历中无法用自己的行动从困境中突围,失去了用想象平复痛苦的能力。用书中的比喻来形容,就是“警报器”控制了整个人的大脑和身心,“瞭望塔”的解释能力失去了作用。
在一般教科书中,PTSD核心的症状是侵入性记忆——创伤记忆随时随地的闪回、做噩梦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忽然重现记忆细节。这是因为创伤性记忆的储存方式和日常记忆的储存方式是不同的: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可能记不清自己以往的遭遇,却对一些细节(例如触觉、嗅觉)的记忆异常清晰(见本书第12章)。
然而,受过创伤的人并不总是因为侵入式记忆问题而前来求助的,他们大多数人向治疗师寻求的问题就和普通人一样:他们情绪失控、与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注意力缺陷、物质滥用,等等。很多当事人自身无法用语言表达创伤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只是时时感到出现与现实状况不符的强烈负面情绪,如焦虑、害怕、愤怒、羞耻、负罪感,或者觉得麻木、空虚,甚至会在无意识中重演创伤性经历。在范德考克医生之前,很少有人会把情绪不稳、物质滥用和解离症状与创伤性经历联系起来。
一个典型的、“被困在创伤中”的人失去了心理灵活性,随时处在和创伤性经历几乎相同的惊慌中,用全副精神维持日常生活,忍受着紧张、恐惧,或者好像生活在虚构的世界中。他们回避和创伤有关的一切环境,例如退伍士兵会在国庆日躲在办公室里(因为外面的烟花爆炸声好像炮火),因为术中清醒而遭受创伤的患者会辞去在医院的工作(因为总是看到穿手术服的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用过度工作、滥用酒精或其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麻痹自己。这种时刻处在崩溃边缘的状态令他们的情绪失控。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难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应地,缺乏社会支持让他们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范德考克医生借用彼得·莱文(Peter Levine)的创伤理论和帕特·奥登(Pat Ogden)的身体治疗理论指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创伤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困境却无法做出反抗,这些无法进行的反抗会变成所谓的“未完成的动作”,终“固化”在人们的身体感受或者无法解释的症状中,例如偏头痛、哮喘,他们不是感觉生气或悲伤,而是感觉到肌肉酸痛、肠道异常或其他毫无来由的症状。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和超过一半的暴食症病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时感到十分困难。他们或者是在无意识中重复某些无法理解的行为,反复陷入同样的麻烦中。目睹父母之间的家庭暴力的人,往往在成年时也可能陷入到关系暴力中。
范德考克医生在书中举了一个重演创伤记忆的例子。他在1989年报告了一个案例:一个退伍士兵每年在战友牺牲的日子里“持枪抢劫”,他会跑到便利店里,威胁店员说,他手上有枪,让店员把钱交出来,但又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店员报警,让自己被警察逮捕。这名士兵重复了数次之后,法官终把这名男子送去见精神科医生。范德考克医生和同事帮他克服了对战友牺牲的负罪感后,他才不再每年上演这种“借警察自杀”的举动了。
书中曾提到一个中年访视护士桑迪,在童年时长期被酒精上瘾的父母忽视,非常孤独。她的应对方式是顺从她依赖的所有人。无论何时她丈夫说了无情的话,她都会哮喘发作而倒下,只能立刻被送往急诊室。尽管桑迪学会了忽视她的亲密关系问题,但这些压力终演变成哮喘这种症状来获得她的关注。她的治疗集中在发现身体感觉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在她接受治疗的三年内,她再也没有进过急诊室。
这就是创伤在行动或身体症状上的印记。范德考克医生援引了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说明了强烈的、重复的经验可能会改变我们接受和理解刺激的方式。受过创伤的人比起没有受过创伤的人,更不容易捕捉到创伤性刺激之外的环境信息。研究也发现,遭受创伤的儿童比没有受过创伤的更难识别他人的正面表情,而容易将外界的表情刺激识别为“危险”的信号。受过创伤的人可能没有明显的PTSD症状,但他们可能会在无意中不断陷入同样的困境。他们也许可以在帮派或组织中感到理解和被安慰,但这些组织很难令他们学会足够的心理灵活性,降低神经系统的敏感性,让他们适应充满变化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创伤的印记”是让我们无法走出过去、反复经历类似创伤的重要原因。
谈话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主流方式。谈话治疗试图唤起人们的洞察力,从而去理解和控制他们的行为。然而,这种洞察力难以阻止我们的杏仁核不断发送危险信号,难以终止身体的逃生状态,特别是和我们关系密切的人让我们感到恐惧或愤怒时。在书中描述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进入闪回或麻木的状态时,语言中枢是被抑制的。
一方面,这样的过度唤起让普通的谈话治疗可能变得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一个无法感受和思考的、有解离症状的来访者,也可能让治疗举步维艰。习惯以麻木自我感觉来应对创伤的人,因为不会打扰任何人,反而更难接触到需要的治疗。对于这些人而言,只有在治疗时克服了生理不适感,谈话治疗才是有意义的。而从下到上——从身体到意识的治疗,才更可能打破治疗停滞,克服创伤的印记。
有效治疗不一定需要语言,但疗愈的标记一定是能够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范德考克医生指出,创伤治疗的关键,是降低人们在回忆/重演创伤时的不适感。在心理创伤的治疗中,有效的治疗,可以是非语言的;提高对身体的察觉,让来访者在治疗室之外体验到安全的人际交往,有可能从根本上带来治疗的突破。
范德考克医生在书中举了自己在学习EMDR治疗时的经历作为例子。EMDR治疗有非常大的争议,然而,实证研究却发现,EMDR治疗是目前对于心理创伤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治疗中,治疗师几乎完全不需要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任何语言上的信任和理解,治疗师依靠简单的口令,要求被治疗者观察治疗师的手指运动,同时在脑中回忆创伤性记忆,但治疗师不需要知道被治疗者想起了什么。范德考克医生在学习EMDR时,他的练习搭档跟他说:“我完全不信任你。我不会告诉你任何我小时候的创伤。”范德考克医生感到无比沮丧,然而,治疗结束后,他的搭档看起来却变得更轻松自在了。
范德考克医生在本书中写道:“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感觉到安全感,是精神健康重要的一点。”在众多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大部分都包括无法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或难以控制情绪。几乎所有有关精神健康的研究也都指出,社会支持(即人际联系)都是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中重要的因素;而人际联系,除了陪伴,还意味着能够相互沟通,在人际联系中感觉到安定。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很多人可以进行表面性的人际交往,然而,在需要完全放下警觉的亲密行为中(例如性行为),他们会感到强烈的紧张或不安。
根据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的理论,人际关系之所以可以有治疗作用,是因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不断依据外界环境刺激进行调节。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时刻捕捉到我们周围的社会性反应(微笑、皱眉、撇嘴、脸部的角度),并透过三层迷走神经通路影响我们的心跳、肌肉紧张程度,决定我们是要放松还是逃跑。心理治疗也是一种运用人际关系的治疗方式,其疗效有一半来自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稳定、安全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而EMDR中体验到的,也是一种在身体感觉上安全的回忆。
这就是“身体会记得”。身体会记得受创伤的经历,也会记住安全的经历。
范德考克医生本人的临床理论虽然改变了整个创伤临床治疗的景观,但他在这本书中提倡的这些非传统治疗方式,毫无疑问,是充满争议性的。范德考克医生本人也因为倡导创新疗法而备受争议。这些争议其实是药物治疗(或实证治疗)和非实证治疗之间的差异,是研究者和临床者之间争议的缩影。
所谓的“创新疗法”,在很多研究者眼里,就是“未经实证研究的治疗方法”。这种理解也没有错。在本书提到的许多治疗方式中,只有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洪水法/系统脱敏法)是受到多的实证研究证明的;近十年来,EMDR和神经反馈治疗也逐渐被实证研究接受。而其余的疗法:瑜伽、武术、内在家庭系统治疗(Internal Family System Therapy,IFS)、结构心身治疗(Pesso Boyden System Psychomotor Therapy)、戏剧,都还没有像前面几种治疗方法那样得到足够的实证研究支持。
因此,在本书中,范德考克医生花费了一些笔墨解释创新疗法和传统疗法之间的争论,及其在实证证据上的区别。他指出,因为缺乏实证证据,或者与心理治疗中的传统方式“谈话治疗”相距甚远,疗程也过长,因此创新疗法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实证研究。而在一些课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之前(例如战争性创伤、儿童发展性创伤),范德考克医生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进行临床和实证研究。范德考克医生在一个访谈中辛辣地指出:研究基金不投入在未经实证支持的治疗方法中,是一种“终结临床探索”的做法。
范德考克医生在书中反复强调他在哈佛医学院上学时,他的老师埃尔文·塞姆拉德教他的一点,应该向患者学习治疗,依赖自己对现实的感知,而不是听信书本上言之凿凿的诊断标准。当一个治疗者面对病人时,治疗者面对的是一个有各种生活需要和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一个疾病名词。范德考克医生在书中写下了好几个自己思想的转变点:因为抗精神药物的发展,病人一方面获得了从前无法想象的恢复,能够脱离长期病房,回到亲友身边;然而,医院却逐渐成为了一个“修理站”,医生成为了一个消灭症状的“修理工”,在15分钟内就匆匆开药给患者,消除他们的焦虑或抑郁情绪,或者愉快地接受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退回自己的实验室里,认为一切人类努力克服的问题(愤怒、欲望、傲慢、贪婪、懒惰)都只是“障碍”,只要找到适当的化学药物就能“药到病除”。然而,范德考克医生也发现,虽然针对退伍士兵的镇静剂、抗抑郁剂和治疗团体几乎全部无效,而瑜伽却拯救了他的几个严重的病人。在针对受过创伤的、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治疗中,动物辅助的治疗、感官刺激的治疗、戏剧辅助和游戏治疗(和预防性团体)、神经反馈治疗,都取得了令人无法忽视的效果。这些儿童不仅恢复了信任感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在职业上取得了不能忽视的成就。
本书在中国有更深的一层含义。在中国,很多人仍然认为心理治疗的理解就是“陪聊”,认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科学有效的方式是吃药,这个观点也被很多精神科医生所乐见:一方面将非药物治疗神秘化,一方面将药物治疗神圣化。这种心理和药物治疗断裂的局面,也是现在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之间从教育到职业化之间的长期壁垒的具象化。我国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为拥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只允许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实际上,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功能;同时在现存制度中,只有经由医药专门学校毕业的人才能通过每个医院内部的职称系统成为心理治疗师。
而在美国,类似的壁垒则是医学循证治疗(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创新治疗之间的争论。临床心理研究者和进行精神/心理临床治疗的医生之间常常互相攻讦:一方谴责对方在治疗上任意妄为,不将治疗方式局限在仅仅经过实证研究的治疗方式中,而采用一些缺乏实证证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不负责任;另一方则谴责对方根本没有接触过临床中复杂的诊断和共病,实证研究对复杂的临床现象解释度十分有限。在临床实践中,面对一个对传统疗法反应不好的患者,临床工作者自然的做法就是采用一些听说效果很好,但是暂时缺乏实证证据的治疗方法。
范德考克医生作为一个非实证疗法和身体—精神疗法的早期支持者,自然引起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界的恐慌。然而,范德考克医生提出呼唤,对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投入更多的研究经费以及敦促临床工作者正视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体验,对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本书作者作为一个资深的精神科医生,亲身拥抱了精神类药物治疗的发明和兴起,在保持了一种实证主义倾向的科学语调的同时,不仅不断跟踪着有关研究人类精神领域的进展,还努力挖掘非传统治疗方式的可能性。本书把散落在历史中探索人类精神痛苦的智慧串联起来,再以现代强调实验控制的心理学研究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例如有关创伤重演、解离症和当代依恋关系的研究)。古代文学和戏剧描述了人类的创伤和面对创伤的方式,而东方的智慧(例如正念、瑜伽)也为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在各种科学前沿的研究中,表征遗传学正在改变“先天还是后天”这个传统心理学问题的回答;而个体化药物治疗正在改变医疗方式;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刷新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正如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中说过:在心理学的进展中,理论的发展并不是如同物理学一样以一种跃进的方式实现的;心理学的新理论并非全然排斥旧理论,而是更能总结不同状况的理论。本书中,范德考克医生统筹各种理论,将历史上的实验探索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使其创伤理论呈现出恢宏的视野和气度。
在本书中,范德考克医生借助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的一个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该所在2001年呼吁临床工作者运用循证治疗方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意味着临床证据应来源于实证研究、临床经验和患者利益的综合。循证治疗方式要求临床工作者既要重视实证研究,也要真实地感知自己的临床经历,同时关注每个患者作为个体的长远利益。除了疾病本身,现实中复杂的人类困境,是临床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也是临床工作者真正的老师。范德考克医生从不掩饰自己的担忧:“我无法在这些治疗师面前进行一整天的讲座教学,因为真正的学习只在行动之中。”
心理创伤不仅仅是一种病理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贫穷、家庭失能、教育机会不均都是心理创伤的温床。而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正是创伤康复中体现的韧性(resilience)和能动性(agency)。在对抗人类的疾痛和创伤的过程中,我作为一位心理临床工作者,借范德考克医生的语言,衷心呼吁心理治疗者和医学治疗者两者放下成见,达成和解,连同患者、患者家属、教师、社会与各行各业的人士合作,运用多种资源,形成真正的治疗同盟,预防心理创伤,促进心理创伤的康复。
非常感谢策划编辑邹慧颖、责任编辑冯语嫣的耐心。谢谢编辑们给我机会,翻译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感谢我的母亲和朋友们也在翻译中给了我很多实际的帮助;我的同学及同行们的鼓励和支持,也让我感到我的翻译是有意义的。没有你们,这本书是不会出现的。谢谢你们。
李智 201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