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既不能被笼统地归结为“舶来品”,也不是纯粹的“土特产”。志愿包含了以仁爱为基底的思想和行动,这在我国由来已久。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志愿理念讲求效率,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慈善、互助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公共责任。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在本土和国际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何去何从?本书基于青年支教的志愿过程,给出了探索性的解答。
|
關於作者: |
罗婧,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目錄:
|
导论“土特产”,还是“舶来品”?——中国语境下的志愿服务事业
一发展的困扰:以支教为例
二启动、落地和再生产
章受教育的教育者
一国际视域下的支教
二我国的支教项目
三支教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章志愿的解读视角
一“制度-组织-个体”框架下的志愿机制
二视角整合:过程与结构
三研究历程与方法设计
第三章如何“动”起来
一资源动员的机制
二可塑的志愿动机
三“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章志愿落地的始末
一互动模式:支教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二各显身手: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三多重体验:志愿者在“异乡”的生活境况
四面对困难:动力、能力与反思
第五章行动与价值的再生产
一集体的省思
二行动的继续
三使命的养成
四揭秘常态化
第六章多方的合力
一多元力量的支持
二合作关系的建立
第七章仁爱遇上效率
一技术之辩的盲区
二重任的相承与分割
三盘根错节的志愿过程
四走向效率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代序)
如果把社会发展视为持续不断的社会转型过程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村落社会向城镇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从定居社会向迁居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社会、从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大转型。可以说,近四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是中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迅猛、宏大的社会转型,也是能体现从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到整个生活方式本质变化的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从“单位制”社会向“市场化”社会的重大变迁。原来存在的那种个体—家庭—单位的社会组织方式,或者以街居社会为特征的“个人与机构”之间的社会认同方式,转变为“后单位”的新的社会认同方式。
一方面,原有的“单位制”转型为“新单位制”,即在“单位”的“非主要功能”逐渐消解过程中,强劲地保留了某些依附其上的旧功能:比如单位不再办学校了,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联合办学”,以此解决“单位人”的教育需求问题。单位虽然转变为功能相对单一的运行主体,但绝大多数单位都办有内部食堂,以此解决职工的吃饭问题。诸如此类的旧功能,在新的“单位”与“市场”关系中,通过各种渠道,达到单位人福利化的目标。如果难以将福利化,则退而求其次,追求福利“次大化”目标。甚至于各种形式的招工活动,也在劳动力市场化中,嵌入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内部”渠道,以招收职工子弟入门。总而言之,原有的“单位”,如果没有在市场化中走下历史舞台,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将“单位”改造为多元存在主体,满足其主要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之需。
另一方面,那些新生成的社会存在主体,或者市场化程度较强的社会存在主体,尤其是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单位制”的特征相对较弱,盈利与否成为考量标准。人作为劳动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