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1.思想界学人之书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哲”,在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文化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成就。他所作的《对话录》为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早的、影响*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是思想界学人的之书。
2.完全体现柏拉图哲学精神的一篇对话录
柏拉图对话录中*著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但《费德罗篇》却完全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精神,呈现出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透过苏格拉底和费德罗之口,探讨爱、幸福与美,以及如何进行哲学思辨、如何对生命提问,成为柏拉图哲学的缩影。
3.希腊文原典首次中文直译
《费德罗篇》是柏拉图关于爱的*美、*灵性的篇章。近年来陆续有新的对单篇对话录作译注的作品出版,但《费德罗篇》至今尚未有译注。
译者孙有蓉将其在法国巴黎最大学讲授《费德罗篇》的经验,融合与学生的对谈和自身的研究,为本书作译注、导读,方便我们理解这部哲学经典。 能够陪伴各个年龄段读者成长的对话录
本书试图将柏拉图哲学探问生命的魅力重新放到每个独立思考的灵魂间,让其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与自我辩论,既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精神,精彩地展现了哲学活动的真谛,又适合
|
內容簡介: |
“古希腊三哲”之一的柏拉图在西方哲学甚至整个西方文化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其作品被统称为《对话录》。《对话录》的内容是用文字呈现理念或哲学问题如何在对话中发展、淬炼,因为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一连串辩论探索的结论,而是整个动态的过程。
《对话录》中*著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但《费德罗篇》是能够陪伴各个年龄段读者成长的对话录。其试图将柏拉图哲学探问生命的魅力重新放到每个独立思考的灵魂间,让其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与自我辩论,既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精神,精彩地展现了哲学活动的真谛,又适合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一起思索人生。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古希腊人,生于雅典,为苏格拉底的门徒、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历史上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三哲”。
柏拉图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涉足哲学和文学,却热衷于政治。他创立的希腊学园是西方历早的高等学院,他留下的作品被统称为《对话录》,为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早的、影响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不但为学习哲学的人所,更是世界各国人喜爱的文学作品。
《对话录》中著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前者着重讨论正义,后者则大谈爱欲,二者之间的差异源自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而《费德罗篇》试图透过对话,融合这两股不协调的力量,让世人理解,将冲突的理念置于同一架构下,便是达到内心谐和的途径。因此《费德罗篇》呈现出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写作风格、理念体系与天人之际揉合在一起,成为柏拉图哲学的缩影。
译者简介:
孙有蓉,法国巴黎大学及法国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双硕士,法国巴黎大学哲学讲师暨博士研究员。从2016年起于法国巴黎大学任博士生讲师,教授巴黎大学学士阶段的古代哲学史课程,《费德罗篇》解析即为其在法国门哲学课的授课内容。之所以投身哲学经典翻译注解,是因为深信翻译工作不只在促进语言交流,更在于丰富概念与思想。
|
目錄:
|
序
前言
导论 / 001
柏拉图 / 003
《对话录》与《费德罗篇》 / 009
《费德罗篇》文本结构分析 / 015
《费德罗篇》中的概念诠释 / 026
柏拉图《费德罗篇》译注 / 093
跋 :你的爱,足够多吗 / 227
理性的牢笼 / 230
爱,为何纵欲?为何勇敢? / 231
认识自己 / 233
爱与生命 / 235
爱智慧 / 237
附录:论述与写作
——《费德罗篇》教我们如何进行推论思考 / 239
什么是论述? / 241
从何论起?——开始前,先把题目想清楚 / 242
安排与组织思绪 / 243
推论——给思想一点秩序 / 244
结论——论说写作宛如画藏宝图 / 247
参考书目/ 249
|
內容試閱:
|
前 言
西方经典族繁不及备载,为何钟情2500年前的这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来翻译?可能如怀海德所言 :“2500年西洋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一连串的脚注。”也可能单纯只是受限于译者专业领域,更可能只是无版权书海中不经意的缘分。
为什么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为何译注《费德罗篇》?屡屡试问,愈是挹注深入,愈是希冀此书能让更多人与哲学结缘。东西方各有一部经典以对话形式撰写,一部提供人生百解,另一部百思无解。柏拉图思想的特色即在此 :重百思,不求正解。因为一旦有正解,众人就以为思想已经彻底冻结在此答案当中,殊不知冻结在答案中的思想,若是失去动态和发展只会僵化死去。而失去了灵活度的思想,也使得所谓标准答案除了试卷,嵌不进任何人生境遇。那些看似知识、智慧、功名、幸福、美满、公正、爱情的护身符千变万化地跃然眼前,能以文凭、履历、薪水、娱乐、和谐或玫瑰现身,也能以名声、权力、为所欲为、以眼还眼或欲望示人。如果柏拉图此生有所执着,那大概是致力于厘清所有虚实排列组合下编织出的生命百态。总结柏拉图思想,大致可概括为:幻象若能使人相信,是因为幻象总是交杂了些许真实 ;真实若会让人误解,是因为真实总有虚构的空间,而智慧,不过厘清万象与其根源而已。
柏拉图《对话录全集》其实早已存在,然而多年以来,也只有一套从英文翻译而成的《对话录全集》中文译本,有失对希腊文原文的雕琢。除此之外,为可惜的是这套《对话录全集》只有译文没有注释,无法引导有需要的读者进入其中进行哲学讨论,加上译文着重口语对话,使得情境掩盖了讨论中的概念,难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阅读。柏拉图的书写方式极为特殊,虽然是对话,却不是真实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载,而是如同写实小说一般虚实半参。因此,在翻译上不仅需要考虑是否忠实呈现其艺术创作层面,例如剧情发展与情境是否忠实体现,更要一再提醒自己这是一部哲学著作,需要将“概念”“论证”和“定义”刻意突显出来,避免对话情节掩盖过哲学思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知识的普及,许多国家都会不断重译经典的哲学作品,而这些哲学讨论的发展,也重新赋予经典新的生命与观点。近年来单篇对话录陆续有新的译注出版,也都是由哲学教授重新译注的,在这方面他们贡献良多。《费德罗篇》至今尚未有新的译注,因此我希望在其译注工程上略尽绵薄之力,希望学界能有愈来愈多古代哲学的资源,让古希腊哲学教学不再只是历史认识,并将柏拉图哲学探问生命的魅力重新放到每个独立思考的灵魂间,当灵魂开始自我反思、与自己对话、与自我辩论,思想将会愈敏锐活跃。
柏拉图一生没有建立哲学系统、没有思想理论,但他无止尽的提问与质问却确保了思想不怠惰地推陈出新,每个提问皆开创出了一个问题平台,后人在其基础上建造出不断相互辩论的思想系统,发展到极限的时候,一场新的提问与质问又在思想中推出新的浪潮。
之所以选择《费德罗篇》,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淋漓尽致地呈现柏拉图哲学精神的作品。正如所有柏拉图的对话录,每篇对话录都有至少一个主题,而《费德罗篇》乍看之下主题是“爱”与“美”,但短短的对话录当中实则谈及了组织思想、写作、修辞、说服他人、道德、行动、命运、生活方式,而在写作的形式上更展现出对话录的弹性 :不只对话,还有大量的诗歌、神话、寓言、譬喻、虚构故事,形式与内容二者皆丰富多元,却很好地构成了一道流线不断推进的思辩过程,而不至于天女散花似的零碎。正因为此对话录思想十分富饶,语言和论述并不会映入眼帘满是艰涩,不似《辩士篇》( Sophistes)或《泰鄂提得斯篇》( Theaitetos)那样由于论说形式的复杂而屏障了背后的提问,难以让所有阅众亲近 ;不似《理想国篇》那样篇幅长 ;也不似《飨宴篇》那样主题非常特定,无法借此一窥柏拉图哲学整体。在这个意义下,《费德罗篇》成了十分适合所有读者的对话录,并非因为这是一篇难度较低的对话录,而是因为这是一篇能够陪伴各种读者成长的对话录。《费德罗篇》所触及的反思与哲学问题,更是所有生命必然扪心自问的课题 :“什么是爱?”“我如何知道对方是否爱我?”“我人生有何追求?”“如何得到幸福?”这些课题,只要是有反思能力的生命都会经历,既然或早或晚都要面对,那么也可以跟哲学家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因而,《费德罗篇》所触及的哲学反思定能利益大众。不仅如此,这篇对话录更是极少数有意图在作品当中教读者如何思辩、如何判断误导性推论、如何分析组织思绪的哲学作品,从哲学启蒙与教学的观点上来看,此作品面面俱到。
正由于我深信《费德罗篇》在各方面的考量下都是哲学教育起步的良方,它也成为我年于法国巴黎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为大一学生们所选择的古代哲学课程内容。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慢慢与学生分析、论辩。柏拉图用《费德罗篇》做了完美的示范,教我们如何从所身处时代中各种纷乱、难分真假的言论当中,去提问、独立思索,在这一连串辩真伪、论虚实的讨论上,柏拉图终将上述对思辩的追寻与执着总结在一个词上 :Philo-sophia,爱智慧。哲学之大用,不过探寻命中所爱何为已矣。
《费德罗篇》译注工程浩大,作品能有今日之貌,除了编辑劳苦功高,更有师友一路相伴。在此感谢撰写过程中所有曾经赠言的朋友简维仪、梁家瑜、何星莹与舍妹孙以伦,Ouliann Fournier 一路支持,更感谢父母的栽培与熏陶。除此之外,法国巴黎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Dimitri El Murr 教授的辛苦协助,也让我在译注过程中得到许多助益,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老师对我哲学史启蒙功不可没,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赖晓黎老师更在注释与概念讨论上贡献良多,在此致谢。
孙有蓉
2017 年 2 月 14 日,写于法国巴黎
|
|